观车 · 论势 || 汽车业亟待校准创新与安全的边界
中国正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的不断进化和智能制造的迅速普及,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作为全球智能化创新的高地,在一路领跑中,中国也面临着创新与安全平衡、速度与尺度把握的考验。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的确,在“全民AI”的热潮下,“内卷式”竞争、盲目式“拼算力”、安全及伦理风险飙升等问题层出不穷、不容回避。聚焦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浮躁之风确实存在。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这一举措,将被炒作得神乎其神的“智驾”概念,拉回安全第一的正轨。
在刚落幕的2025上海车展上,折射出汽车行业浮躁退去的理性回归。“智电”变革势不可挡,创新与安全必须兼顾成为行业共识,如何在创新速度与技术安全之间做好平衡,从整车到供应链,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努力用行动探寻答案。
“坚持‘卷标准、卷技术、卷安全’,展现中国智造全球竞争力”“强化安全监管,不会遏制汽车智能化发展,反而会使其发展更健康”“造车一定要摸着良心造,把安全丢了,造车逻辑就丢了”……在上海车展期间,无论是自主品牌车企还是跨国公司,无论是整车厂还是供应链企业,“安全是一切创新的基础”这一理念正成为汽车业的主旋律。
其实汽车业对智能化的过度宣传和炒作,映衬的是行业企业对“内卷式”竞争的焦虑不安,权衡好创新速度与科技安全之间的关系,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离不开从政府到行业、从法规到标准、从企业到公众的“多向奔赴”。
当然,加强监管并不意味着削弱创新。当安全的底线与边界更加清晰、政策和法规的要求更加明确,权责划分得更加明了,反而营造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创新环境。时代的进步固然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不顾一切地打破重建,而是心怀敬畏地在积累中科学地迭代进步。任何时代,创新都不是天花乱坠的夸夸其谈,而是理性务实的探索和实践。
权衡好创新与安全的关系,同样考验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精准把握放与管之间的尺度,需要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需要专业的监管与评估、测试与认证标准。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也应根据技术创新成熟度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做出动态、弹性调整。
创新与安全,从来都不是一对矛盾,只有安全的创新才有意义,一切创新的根本都是守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