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定向增发不意味着放开限购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积极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并向限购城市内长期摇号和无车家庭定向增发购车指标,广为社会议论。不少舆论认为,这是要督促限购城市放开限购的前奏。这一理解,恐怕有些一厢情愿。定向增发与放开限购不能画等号。向长期摇号和无车家庭定向增发指标,是希望解决部分人的用车需求,这是基于公平原则的考虑。而放开限购,则意味着想买车的人都可以买车,这更多是基于效率原则的考虑。定向增发与放开限购,虽然都是对限购政策的调整,但调整的方向、力度和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并不一样。
对于国内当前的几座限购城市而言,放开限购引发的后果,可能并非地方政府所能承担。这些年,一些城市对是否放开限购有过犹豫。如2019年广州市和深圳市都曾释放过放开限购的信号,但随后都收回了。广州市有关部门当时称,由于“影响交通拥堵等原因”,暂不具备放宽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的条件。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则表示,近期深圳将结合疫情形势、防控要求及道路承载能力等,对是否调整小汽车调控政策进行认真研判。
有观点认为,现在一些限购城市放开限购的条件已经成熟。理由是,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路网的不断完善,一些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如广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表示,近年来广州地铁开通里程大幅增长,地铁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已超六成,交通拥堵指数稳步下降,具备了适当放宽汽车限购政策的基础条件。
但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势必会给城市交通带来新的挑战。以广州市为例,截至2024年底,广州市小客车(含微型客车)拥有量351.8万辆,年增速从2015年的1.3%逐年增加至2024年的9.8%,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这对道路交通运行和停车供给带来巨大挑战。广州市常住人口超过1500万,道路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机动车数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在是否放开限购的问题上,地方政府显然要慎之又慎。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呼吁一些政策的同时,也要考虑政策变化的后续影响。放开限购固然有很多好处,但也要考虑到后果,如何规避在放开后造成的拥堵、停车难、有车消费者再购车等情况。法国有一句名言:“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恰恰说明一些人在建议建言时,存在一种不负责任的、甚至是看笑话的心理。
这些年,我们一些政策之所以频繁变动、朝令夕改,与这种不负责任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政策变动当然可以,但要看这种变动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符合社会稳定发展的要求。如果只是为了追求一时的政绩,而不顾后续影响,这样的政策变动不要也罢。
与频繁变动的政策相比,一以贯之的政策尽管可能显得僵化、固执,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小。一项政策出台,有它的时代背景。如果时代背景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政策就不应该轻易改变。否则,不仅会损害政策的权威性,也会让公众无所适从。一些地方之所以对放开限购犹豫不决,就是担心政策放开之后,会引起连锁反应。如一旦放开限购,购车人数增加,停车难的问题就会更加突出。要不要放开小区停车位的购买?如果放开,小区车位的产权问题、价格问题如何解决?会不会带来新的矛盾?
这些问题,都是地方政府在放开限购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因此,对于定向增发购车指标,我们可以乐观其成;但对于放开限购,恐怕还要多一些耐心。毕竟,地方政府也有难处。无论政策变动与否,如果最终板子都打在地方政府身上,他们的能动性有多高就可想而知。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一些城市暂时不能放开限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满足居民的用车需求。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度,让更多的人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又如大力发展汽车租赁市场,满足一部分人的临时用车需求;再如,向一些特定人群定向增发购车指标,解决他们的用车难问题。
当然,从长远来看,放开限购是大势所趋。毕竟,购车是居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标志。但是,放开限购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因为急着放开限购,而忽视了放开限购可能带来的后果,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