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好政策,更要执行好
修订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6月1日正式实施,这犹如一束光照进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艰难处境,为它们在账期困境中带来了曙光。
我们欣喜地看到,6月10日~11日,几乎所有主流车企均发声表示,将响应《条例》新规,承诺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内。
在当前企业利润走低、资金链吃紧的大背景下,各类企业都面临着账期问题,尤其是中小零部件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旷日持久的“价格战”迫使车企降低利润空间的同时,还倒逼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年降,幅度甚至达到10%。与此同时,以汇票等形式拖延账期的做法更是雪上加霜,让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资金链时刻处于紧绷状态,稍有不慎便可能断裂。
其实,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早在2020年就已首次出台,此后历经几次修订。其迭代速度之快,充分体现了政府管理部门对中小企业账期问题的高度重视与积极作为。此次《条例》的修订,在支付期限上,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应自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这一清晰的时间界限,避免了支付的无限期拖延。在支付方式上,《条例》进一步完善非现金支付方式。明确规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保障了中小企业资金的快速回流。
《条例》还对一些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规范,如禁止约定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为向中小企业支付款项的条件或者按照第三方付款进度比例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减少了“背靠背”条款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为中小企业营造更公平的交易环境。
好政策,更要执行好。
《条例》的修订亮点颇多,笔者认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从大环境来看,经济增速放缓、供需关系失衡等因素,导致企业支付能力普遍下降,这使得《条例》的执行有了客观上的阻碍,要避免可能会通过各种隐蔽方式,继续拖欠款项。要让《条例》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加大执行力度、加强监督、畅通投诉渠道、提高违法成本,多管齐下提升政策落地效果。
具体来看,首先要明确罚款标准与幅度。依据企业拖欠金额、时长及主观恶意程度制定差异化标准。轻微违规、拖欠金额小且时间短的企业,处以拖欠金额相应比例的罚款;情节严重、拖欠金额大且时间长的企业,罚款比例可适度提高,同时设定上下限,既保证威慑力又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其次,纳入信用黑名单。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将故意拖欠企业列入黑名单。公示期间,这些企业在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银行贷款、资质评定等方面受限,通过多维度限制,让企业意识到拖欠的严重后果。
最后,对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拖欠行为,不仅要追究企业民事责任,赔偿中小企业利息、经营等损失,还要视情况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若拖欠行为构成诈骗、合同诈骗等犯罪,依法对直接责任人判刑、拘役或处以罚金,以法律威严震慑潜在违法企业。
此外,不同领域、规模的中小企业在账期上有不同特点和需求,需制定针对性支付条款和解决方案,确保政策精准落地。
一方面,针对制造业的特点,相关部门应深入调研经营特点和资金流转规律,制定个性化支付条款。另一方面,按企业规模分类扶持。对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小型企业,政策应予以适当倾斜。要求核心企业与小型企业签约时优先现金支付,减少汇票等延期支付工具使用,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政府给予贴息支持。中型企业保障合理账期,鼓励通过供应链金融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关系,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融资等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同时,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状况不断变化,支付条款和解决方案需动态调整。相关部门定期评估不同行业、规模企业的账期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支付规范和扶持政策。如某行业出现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下滑等情况,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增大,可适当缩短账期限制,或提供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
解决中小企业账期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惩罚机制和细化政策措施,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实现精准施策,有望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的账期困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保就业、稳增长的关键一环,尤其对产业链广而长的汽车行业而言,解决好中小企业账期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修订版《条例》的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有力武器。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条例》能够得到严格执行,真正成为中小企业的“及时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让它们在市场的浪潮中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