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警惕行业创新背后的风险暗礁
6月10日,蔚来汽车在官方App新增线索征集功能入口,诚邀广大车主关注并反馈在打车、租车平台及社交网络等渠道中发现的蔚来品牌车辆权益异常使用情况,重点聚焦免费换电权益的违规使用行为。蔚来方面着重强调,依据《蔚来车主基本权益告知书》等相关协议条款,部分首任车主所享有的质保服务、免费换电等特定权益,仅限于个人非运营场景下使用。
这场线索征集背后的权益争议,恰似一面明镜,既映照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创新狂飙中暗藏的风险暗礁,也将企业商业模式漏洞、行业监管缺位及用户权益认知偏差等深层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
蔚来以“用户企业”作为战略锚点,其推出的首任车主终身免费换电权益,本是构筑品牌“护城河”的重要举措。然而,近期出现的权益滥用乱象,如车辆被用作工地供电设备,或是进行电量套利交易等不当行为,已严重偏离该权益设立的初衷。据测算,蔚来单次换电成本约50~80元,若存在违规高频使用,企业或面临单用户年损失超3万元的风险,这直接导致其换电业务亏损同比激增80%,年度缺口达12亿元。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蔚来在商业模式创新中过度依赖补贴营销,却忽视权益流动性的有效管控,暴露出创新与风控间的严重失衡。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当前严峻的财务压力下,蔚来采取果断措施整治滥用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换电模式作为蔚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构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健康持续发展关乎广大车主的切身利益。然而,如何精准界定滥用行为,避免“误伤”合规车主,成为蔚来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蔚来已明确表示,不会单纯以行驶里程作为运营用途判定依据,这一立场体现对用户多样化用车需求的尊重。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判定标准仍不够明确和完善,仅依靠车主举报和人工核实的方式,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车主间矛盾,给企业品牌形象和用户关系维护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蔚来打击权益滥用行为具有重要警示意义。随着电动汽车市场快速扩张,车企为吸引用户推出的“终身质保”和“免费充电”等优惠政策,正逐渐展现出“双刃剑”效应。当电动汽车渗透率突破临界点,这些曾被视为营销利器的权益承诺,反而变为企业的沉重负担。在这场以用户为名的军备竞赛中,多数企业尚未构建起与权益规模相匹配的风控体系——既缺乏对异常使用行为的智能监测手段,也未建立清晰的责任追溯机制,最终陷入“放养式管理”的治理困局。
监管盲区与履约困境的双重压力,撕开了行业的深层结构性矛盾:当企业以颠覆性创新概念攻城略地时,后端运营体系却如同沙上筑塔;当用户基数呈指数级增长,原本零星的权益滥用行为便如星火燎原,从个体套利演变为群体性资源挤占。这种矛盾本质上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阿喀琉斯之踵”,即企业过度追求用户增长而忽视规则体系的韧性建设,导致权益边界模糊、责任界定不清,最终威胁到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这场危机为车企敲响了警钟:在推出优惠政策与特色服务时,不能只着眼于吸引用户,更需建立精准的长期成本预估模型,在服务创新与规则制定间寻求动态平衡,避免陷入“用户增长—权益滥用—亏损扩大”的恶性循环。
同时,行业规范与自律也至关重要。此次事件凸显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权益管理上的漏洞与不足。企业不惜以“超值”权益招揽用户,致使全行业深陷“内卷”泥潭。为此,业界需凝聚共识,共同抵制无底线承诺与竞价,通过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防范个别企业扰乱市场秩序。
此外,加强权益规则教育同样不容忽视。部分车主对权益规则的认知偏差,成为滥用行为滋生的温床。车企应在权益宣导过程中,通过线上课程、线下活动等多元渠道,强化用户对权益边界与使用条件的理解,培育契约精神。惟有让用户在享受权益的同时明晰责任义务,才能从源头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从宏观视角剖析,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的全面退出,以及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共同构成这场风波的深层诱因。在补贴退坡带来的财政压力下,车企既要通过服务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更需警惕陷入资本驱动的短视陷阱——部分企业为追求规模快速扩张,往往忽视长期风险管控,导致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失衡。这也印证了构建与业务规模相适配的风险防控体系,已成为车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蔚来换电权益滥用风波不仅是一次深刻教训,更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场风波警示车企,必须在服务创新、规则完善与成本管控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动行业进入精细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