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跨国车企放缓,不影响全球电动化进程

发布日期:2025-07-02·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奕雯 编辑:陈伟
记者:张奕雯 编辑:陈伟

千年前,九品小吏李善德因荔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而头痛;千年后,汽车行业因新能源汽车的盈利难题而担忧。从岭南到长安,由城市向远方,当易坏的荔枝变为难盈利的新能源汽车,李善德研究荔枝“保鲜技术”的苦恼便转移到了车企身上,尤其是跨国车企。
  近段时间以来,本田汽车、奥迪集团、梅赛德斯-奔驰等一众跨国车企却相继“踩刹车”,宣布放缓电动化步伐。跨国车企“拒运荔枝”的背后,是为何故?
  对此,上述车企均表示,主要原因是电动汽车发展不及预期。本田汽车董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三部敏宏表示:“汽车行业环境瞬息万变,商业环境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电动汽车市场发展不及预期,且海外主要市场的环保限制也有所松动。”
  奥迪中国在相关声明中也指出,全球市场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如北美地区的“拐点”目前正明显后移,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拐点”已于去年达成。
  相关数据显示,除中国市场外,2024年欧洲、韩国等全球多个市场纯电动车销量面临波折。其中,欧洲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滑5.9%;韩国纯电动车销量跌破10万辆大关,同比下滑21.1%;泰国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滑约8%。此外,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修改“2035禁燃令”,为欧洲车企提供3年缓冲期以实现碳排放合规目标。
  全球市场电动化转型发展不均,各大跨国车企的电动化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今年一季度,梅赛德斯-奔驰全球销量52.92万辆,其中电动汽车销量仅4.55万辆;奥迪全球交付38.88万辆,其中即便实现同比30.1%增长的纯电车型也不过4.64万辆。可见,对于跨国车企而言,燃油车仍然是销量大头、利润“顶梁柱”,难以轻言放弃。
  在笔者看来,面对近在眼前的全面电动化目标,转型不及预期的跨国车企们“急刹车”不无道理。不过,在电动化转型正如火如荼进行的中国市场,他们真的敢“刹车”吗?毫不夸张地说,如今放弃电动化转型,便等同于放弃中国市场。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3100万辆,中国市场潜力之大、战略地位之重要,没有任何一家跨国车企能够放弃。
  可以看到,跨国车企们在中国市场依然坚定电动化转型,并根据市场纯电、插混、增程等多元化技术路线发展进行动态调整,试图在当前市场需求与未来技术趋势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奥迪方面表示,未来几年内,将提供差异化的产品组合,涵盖纯电动车型、插电混合动力车型以及内燃机车型。沃尔沃汽车则在放弃全面电动化后,于今年5月在中国发布SMA超级混动架构及基于该架构打造的全新沃尔沃XC70。
  当然,电动化并非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而是全球市场的电动化。经过2024年销量波折后,今年一季度,欧洲、美国等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度出现增长。其中,欧洲纯电动汽车前五大市场(英、德、法、意、西)实现30%的纯电动车销量增长,带动欧洲纯电动车市场份额达15%,创历史新高;欧洲插混车型销量也实现同比增长19.8%。可见,推进电动化转型依然是大势所趋。
  在此背景下,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必将吸引更多跨国车企持续加大在华投资。从丰田在上海落地雷克萨斯工厂,到梅赛德斯-奔驰与合作伙伴在华追加投资140亿元,再到日产在中国追加投资100亿元用于电动汽车研发,种种事实表明,中国市场不仅是跨国车企电动化转型的“试验田”,更是“优选项”,将有更多跨国车企在中国这片发展沃土上,与中国汽车产业一同走向绿色发展的未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