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丰田章男的电车污染论站得住脚吗?
随着近年来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对于纯电动汽车碳减排作用的争议声音越来越小,但来自丰田汽车高管的言论再次将这一争议引向高潮。近日,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90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碳排放量相当于27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的碳排放量。也就是说,1辆纯电动汽车的污染等同于3辆混合动力汽车。虽然丰田章男所讲的是日本本土的情况,但仍然成为一些人“挑剔”电动汽车的理由。那么从全球来看,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要看纯电动汽车全生产周期能产生多少碳排放。在生产环节,锂镍钴等动力电池原材料的开采、提炼、加工仍然是碳排放相对较多的环节。有国外的研究表明,动力电池制造过程碳排放量比例约占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40%。制造一辆混合动力汽车会产生6~9吨碳排放,而一辆搭载更大动力电池的纯电动汽车生产环节则会产生11~14吨碳排放。但是,这一数据也受到质疑,因为随着磷酸铁锂等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动力电池正在降低对稀有金属的依赖,同时,加上生产技术、能源结构的转变,制造环节正在逐步降低碳排放。
而在使用环节,纯电动汽车的减排优势则非常突出。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电动汽车行驶1.95万英里(约合3.14万公里)就可以抵消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从美国的平均数据看,这一里程相当于普通私家车1年左右的行驶里程。而另一项研究在指标要求更严苛的情况下发现,纯电动汽车的碳排放优势在行驶约2.8万英里(约合4.51万公里)时开始显现。也就是说,纯电动汽车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已经“偿还”了生产环节碳排放的“债务”。
从纯电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看,国际清洁运输委员会(ICCT)发布的数据显示,欧洲在用的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比燃油车低约66%~69%;美国的这一比例为约60%~68%;印度为约19%~34%。到2030年,随着多方面技术、能源结构的变化,上述比例将继续增加,欧洲将达到74%~77%;美国将达到62%~76%;印度也将提升到30%~56%。这表明,纯电动汽车的减排优势显著,是实现交通领域碳减排目标的关键力量。
其次,技术进步与能源结构的优化为源头减碳带来更多支持。电动汽车的碳排放多源于上游能源使用和制造环节。为减少这一环节的碳排放,各国都在努力。作为纯电动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的中国,正在全方位积极推进“双碳”目标落地。在我国,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3.73亿千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6成以上,同比增长23%,占国内电力新增装机的86%。而在生产领域,锂矿开采加工中,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既攻克了锂云母提锂技术难题,也在盐湖提锂技术上取得突破,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碳排放。同时,国内电池及电动汽车生产企业,近年来按照ESG要求,纷纷加速能源转型,采用太阳能、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从生产环节减少了碳排放。吉利汽车发布的ESG报告显示,其2024年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8%;小鹏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减碳达到了311万吨,相当于种了1.7亿棵树。能源转型持续加速,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这些都为发展纯电动汽车及其全生命周期的减碳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再利用领域,健全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实现部分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全球各地也都在努力。
从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基于目前的技术进展,发展纯电动乘用车仍将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柱及未来趋势。多国研究都表明,现在大规模量产并为普通消费者接受的车型中,纯电动汽车是最低排放的车型。目前,尽管新能源汽车仍然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行的阶段,但汽车“零排放”一直是行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从长期目标看,纯电动汽车仍然有更多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