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汽车质量监管需要“精准标尺”

发布日期:2025-07-08·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海天 编辑:孙伟川
记者:张海天 编辑:孙伟川

图片

日前,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等车型的抽查力度,并对违规企业采取严厉处理处罚措施。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锤,敲响了行业质量监管的警钟,也引发关于如何精准界定监管对象、科学评估质量隐患的深层思考。

如今,我国汽车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新技术、新车型不断涌现。然而,繁荣景象背后也暗藏隐忧。部分车企为追逐短期利益,忽视产品质量,导致一些车型出现电池安全问题、续驶里程虚标、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不可靠等状况。这些问题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工信部此次加大对相关车型的抽查力度,无疑是对市场乱象的有力回应,彰显出监管部门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决心。

不过,在政策落地执行过程中,监管标准的量化认定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界定“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车型时,判定依据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目前,业界关于判定指标的讨论莫衷一是。部分观点主张将媒体报道数量作为重要参考,认为权威媒体的曝光往往能引发社会关注,有效推动问题解决。但反对者认为,在传播形式多样化、媒体环境复杂化的当下,自媒体与“黑公关”的不实报道和无序传播现象频发,使得单纯依赖舆论热度作为判定标准的科学性存疑。社交媒体同样面临信任危机。网络热点的突发性与舆论反转的不确定性,使热搜话题可能仅为短暂的舆论泡沫,难以真实反映产品质量的客观状况。而消费者投诉量虽能直观反映市场反馈,但因投诉受理主体分散、统计口径不统一,导致数据缺乏权威性与可比性。更值得警惕的是,恶意投诉与重复投诉现象在部分平台屡禁不止,这些失真数据极有可能干扰监管判断,削弱抽查工作的精准性与公正性。

即便完成问题车型的初步判定,后续如何科学评估其质量安全隐患程度,依然存在诸多争议。部分车企认为,只要产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就不应被认定存在质量安全问题。但现实案例却打破了这种认知局限。以近期“移动充电电源事件”为例,部分头部品牌产品虽已通过3C认证,却在实际使用中频繁暴露出安全隐患,最终被撤销认证。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仅以静态标准判定产品安全存在明显局限性。

更为关键的是,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车型迭代加速与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这些标准既难以快速响应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也无法全面覆盖新车型可能衍生的复杂问题。标准体系与实际使用场景的脱节,使得质量安全隐患的界定工作变得困难重重。

面对上述困局,构建科学、动态的判定标准与评估机制已刻不容缓。这其中,舆论关注度量化作为破局的关键切入点,需要监管部门协同媒体、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共同搭建多维度加权评估模型。在媒体报道管理上,通过建立媒体公信力分级制度,设置权威媒体白名单,有效过滤不实信息与舆论操控行为;针对社交媒体热度,综合分析热搜关键词、互动量及舆情持续周期等数据,运用AI舆情分析工具识别短期炒作,并通过追踪舆情反转率降低误导性信息权重;在消费者投诉数据治理方面,亟需统一投诉受理标准、规范统计口径,同时建立数据认证机制,确保数据真实性与有效性。此外,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由行业协会联合权威检测机构定期发布汽车产品舆情指数报告,将舆情数据与专业质量检测结果深度融合,形成科学的综合评分体系,能有效规避单一舆论导向导致的判断偏差。

质量安全隐患程度的精准评估是隐患认定的核心环节。为此,监管部门需构建动态评估框架,既要坚守基础标准的底线要求,又要充分发挥实际使用数据的导向作用。针对标准滞后性难题,可借鉴欧洲经验,组建由行业代表、科研机构、消费者代表构成的标准修订委员会,为新技术车型开辟“试点—评估—入标”快速通道,对高频隐患问题优先修订标准,并按季度或半年度更新临时指导意见。同时,监管机构应实施“车型生命周期”监管策略,对新上市车型加大抽检频率,对停产车型设定售后隐患追溯期,确保问题可全程追溯、有效解决。

工信部此次加大特定车型抽查力度的决策,无疑为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然而,要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当务之急是尽快明确“舆论关注度高”和“质量安全隐患”的界定标准。只有标准清晰、边界明确,才能从根源上杜绝企业钻政策空子的侥幸心理,有效遏制行业内恶意“舆论战”导致的资源错配。此举不仅能倒逼车企将精力聚焦于产品质量提升,严守安全红线,更将推动整个行业形成良性竞争生态,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