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人机共驾险”落地打响明辨智驾事故责任第一枪
近日,平安产险联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中汽中心”)与问界推出的全国首个“人机共驾”事故责任判定解决方案,以技术为矛、制度为盾,为智能驾驶时代的责任认定难题提供了破局之道。这一创新不仅重塑了保险行业的逻辑底牌,也成为智能辅助驾驶产业迈向成熟的里程碑。
当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从代码世界驶入拥堵的城市道路,一场关于“事故责任该由谁承担”的世纪难题也应运而生。传统车险的底层逻辑建立在“驾驶员过错”这一单一责任主体之上,但随着L2级辅助驾驶的逐渐普及,事故原因往往交织着人类操作失误、算法缺陷、硬件故障等多重因素,责任认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僵局——传统法律框架与保险逻辑在智能驾驶的复杂场景前屡屡碰壁。
长期以来,责任归属模糊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智能驾驶的推广之路上。消费者因担忧“出事无人担责”而不敢使用,车企则难以获得海量数据对系统进行优化。而此次方案通过明确不同场景下的责任边界,构建了“技术可信、责任可溯、司法可依”的保障体系,使消费者在享受辅助驾驶便利的同时,无需担忧事故责任归属问题,为行业注入强心剂。
笔者了解到,“人机共驾险”通过“数据存证—智能判责—司法鉴定”三重机制,彻底改写了行业规则:中汽中心研发的指纹存证技术,将车辆运行数据(如方向盘转动角度、刹车力度、系统决策日志等)实时加密上传至云端,形成不可篡改的“数字证据链”。结合深度学习算法,系统可在极短时间内生成《事故原因分析与责任判定报告》,精准划分驾驶员、车企、算法供应商的责任比例,为保险赔付提供了直接、权威的法律依据。
同时,保险公司采用“AI智能研判+人工专家复核”双轨机制,确保判责结果客观公正。这一模式极大降低了理赔调查的复杂性与争议风险,提升了保险行业处理辅助驾驶事故的准确性和公信力。
保险公司基于风险研究和理赔数据,设计全场景辅助驾驶风险保障方案,按自动驾驶级别明确责任主体:L2级及以下,驾驶员为主要责任方;L3/L4级,车企为主,驾驶员未响应接管请求时担责。精细化责任划分推动保险产品从“通用”向“场景化、定制化”创新。
事实上,某些头部车企已经先行一步。日前,比亚迪方面表示,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功能,并且承诺在智能泊车场景下发生的事故和损失,由比亚迪全面兜底和赔偿,不影响下一年保费。
此外,保险公司甚至可基于车辆使用频率、智能驾驶系统激活时长、行驶路况等动态数据,推出分级保险产品:频繁使用辅助驾驶功能的车主需承担更高责任险(如保费上浮20%),而安全驾驶记录良好的用户则可享受保费折扣。更进一步,通过实时监控车辆状态,保险公司可向车主推送风险预警,例如“前方路段辅助驾驶系统误判率较高,建议手动驾驶”,甚至与车企合作优化算法。这种“风险共治”模式,使保险业从被动赔付者转型为主动风险管理方,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通过精准的责任追溯,同样能够推动车企对“边界场景”的重视。传统辅助驾驶测试主要覆盖常见路况,但极端天气、复杂光照、突发障碍物等低概率高风险场景往往是事故高发区。新的责任判定方案实施后,保险公司可依据数据存证追溯主机厂对边界场景的标定是否存在缺陷,从而倒逼车企构建“全场景数据闭环”,通过海量极端场景训练提升算法鲁棒性。
过去,部分品牌为凸显技术先进性,过度宣传“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概念,甚至通过OTA提前释放未充分验证的功能,导致用户对辅助驾驶功能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过度信任。而在新机制下,保险公司可依据数据存证中的“驾驶员监控状态”(如是否双手离把、是否注视前方)和“系统提示记录”(如接管预警是否触发),判定车企承担责任的多少。透明的监管机制下,迫使车企将安全可靠性作为技术发布的核心标准,而非单纯追求功能数量或宣传噱头。
“人机共驾险”的落地,本质上是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一次共振。对保险业而言,它打开了万亿级智能驾驶风险市场的大门,推动了从“赔付经济”向“预防经济”的转型。对智能驾驶产业来说,它扫清了商业化落地的最后障碍,使技术迭代与法规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当责任认定从“模糊地带”变为“清晰标尺”,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可信赖的智能出行时代,正加速驶来。这场革命的终极目标,不仅是重新定义“谁该为事故负责”,更是智能汽车时代安全出行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