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汽车产量“第一省”选择向内发力

发布日期:2025-08-06·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王金玉 编辑:庞国霞
记者:王金玉 编辑:庞国霞

7月20日,安徽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大会暨“新汽车 新安徽”2025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合肥召开。安徽省副省长李中代表省政府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选举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邓向阳为协会会长,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担任副会长、法定代表人。
  在今年上半年安徽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跃居全国首位的行业背景下,这则新闻格外引人关注。事实上,安徽省汽车产业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发展轨迹,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挖掘和报道。笔者从中了解到,2023年,安徽省汽车产业链企业营收首次迈上万亿元台阶,2024年突破1.5万亿元,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增速;2024年,汽车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过去4年,省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2.7万辆飙升至107.6万辆,渗透率攀升至41%,彻底撕掉“农业大省”标签,向新兴工业强省跨越……
  在跃上产量“第一省”台阶后,安徽省开始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笔者看来,协会的成立就是安徽省追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不妨来看看有关协会的一些公开信息:据介绍,该协会由奇瑞汽车、蔚来汽车、国轩高科、科大讯飞、阳光电源、明天氢能、宏景电子7家省内企业联合发起,创始会员包括江淮汽车、合肥比亚迪、合肥长安、大众安徽、华为技术等300余家企业、机构;将从事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科研、生产、开发、应用、服务活动,深度链接全球化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媒生态资源。安徽省对协会给予厚望,希望其全力做产业发展的引路者、开放合作的推动者、皖军品牌的塑造者、行业生态的维护者,成为连接政府、行业与企业的桥梁纽带。
  现阶段,安徽省正在抢抓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机遇,积极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产业生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使得规模实力实现新跨越、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产业链条实现新提升。可见,协会的成立首先是安徽省实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笔者认为,若想进一步理解协会成立的深意,还应联系另外一个行业背景。最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使得“抑制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投资冲动”再度成为焦点话题。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风口期”,地方政府成为产能加速的重要推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2.2%,相较于上一年下降2.4%,且略低于规模以上工业75%的利用率。回顾过往,2017年,我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曾处于82.2%的高位。而到今年二季度,汽车工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至71.3%。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前20家乘用车企业的总产能达到约3500万辆,占总产能的70%,但整体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50%。
  产能过剩是行业“内卷式”竞争的重要成因。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一直“做加法”并不是“万灵药”,反而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和浪费。任何产业发展的要害不是重复建设,而是保持竞争。因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背景下,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做优增量来盘活存量、以盘活存量来做优增量,二者协同发力,才能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相互支撑、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协会的成立可以视作安徽省引导企业自身和行业组织充分施展智慧与力量,盘活汽车产业“存量”,进而做优增量的一项举措。
  在协会成立大会上,尹同跃直言:“安徽车企多,却长期单打独斗。零部件产业比较散,需要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协会就是要打破藩篱,让皖军握指成拳。”对于安徽汽车产业发展,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提出3点建议,其中之一便是强化省内产业集群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其实,成绩的背后也暗藏隐忧。有报道称,安徽省汽车产业营收占GDP比重突破15%背后,行业研发强度仅为广东的60%,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达43%;2024年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专项补贴支出达87亿元,相当于全省科技研发资金的1.3倍。
  从“产量冠军”蜕变为“价值高地”,一场“刀刃向内”的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