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智驾:在纷争中走向规范和升级

发布日期:2025-08-15·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郝文丽 编辑:孙焕玉
记者:郝文丽 编辑:孙焕玉

近期,智能驾驶领域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各种声音交织碰撞。一边是L2级辅助驾驶技术面临着日益加强的约束与监管,另一边则是L4级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进程获得了政策的有力助推,这种看似矛盾的发展态势,实则揭示了智能驾驶产业正在纷争中迈向规范与升级的必然路径。
  某机构的一项测试在行业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将智能驾驶的安全问题再次推向公众视野的中心。这场测试所引发的喧嚣,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比拼,更反映出社会对于辅助驾驶技术边界和安全底线的高度关注。就在同一时期,公安部明确强调辅助驾驶在现阶段绝非自动驾驶,无独有偶,小米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小米作为科技领域的巨头,跨界进入汽车行业后,在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其观点的提出,更具一定代表性和说服力。
  这些声音的集中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L2级辅助驾驶技术在市场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车型搭载了这一功能,消费者对其的依赖程度也逐渐提高。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在宣传过程中刻意夸大辅助驾驶的能力,将其描述成接近自动驾驶的水平,模糊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这种过度宣传导致部分消费者对技术产生误判,放松了对路况的观察和判断,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安全事故。种种乱象不仅让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也阻碍了整个智能驾驶产业的健康发展,破坏了市场秩序和行业信誉。因此,加强L2级辅助驾驶技术的规范和监管,是当下确保产业有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与L2级辅助驾驶技术受到严格约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L4级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进程迎来了政策的东风。工信部发文表示,中国L4级自动驾驶汽车将在5大城市全域商业化运营,这一消息无疑为整个行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5大城市在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各有特点,选择这些城市进行全域商业化运营,能够为L4级无人驾驶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提供全面的测试和验证机会。
  紧接着,在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发放了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此次规模和范围都较以往有所扩大。上海作为科技创新高地,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发展一直走在前列,此次牌照的发放,进一步推动了L4级无人驾驶在上海的商业化落地,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智能驾驶产业发展的坚定支持,也为L4级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指明了方向。L4级无人驾驶作为智能驾驶技术的高级形态,具有更高的自动化水平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商业化运营对于提升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出行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L4级无人驾驶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瓶颈、安全风险、伦理问题等。
  从整体来看,当前智能驾驶领域的这种发展态势,是政策在支持产业创新与规范产业秩序之间寻求平衡的体现。政策一如既往地支持智能汽车的发展,因为智能驾驶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其发展对于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智能驾驶技术涉及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智能驾驶技术,能够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然而,支持并不意味着纵容,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规范和监管体系,以确保产业发展的方向不偏离正确的轨道。这种规范与支持并行的政策导向,既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稳定的预期和良好的环境,让企业能够安心投入研发,大胆进行市场探索,又有效防范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避免了因无序发展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安全事故。这是推动智能驾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才能让产业发展更稳健、更长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