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理想车主为何成了“全民公敌”?

发布日期:2025-08-20·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海天 编辑:孙伟川
记者:张海天 编辑:孙伟川

理想汽车近来麻烦不断。一场对撞测试引发的舆论风波持续发酵后,网络上又接连传出理想车主乱停车、加塞等不文明行为,用户还被贴上“低素质”标签。一系列看似独立的事件,将理想汽车及其车主一步步推到舆论前台,让他们承受着巨大压力。
  尽管理想汽车法务部已表态将通过法律途径追责,创始人李想也直言“清楚哪个品牌在背后操控”,但舆论风暴对企业和车主造成的影响,显然已难以消除。
  更令人费解的是,道路违法行为本就与驾驶者个人相关,并非某类购车群体的专属。而且,给车主“贴标签”虽不新鲜,但像这样针对性强、短时间内就固化印象的情况并不多见。为何理想车主会在短期内被群起而攻之,甚至影响到部分车主的正常生活?
  笔者认为,此次舆论发酵,除了存在有意策划针对的因素,理想汽车及李想本人在危机公关上的处理方式也有待商榷。
  回顾理想汽车过往的几次热点事件,其应对做法或回应往往引发不小争议。例如,2023年理想汽车起诉山东临沂一家“理想汽车贴膜工厂”的汽车服务店,称对方侵害其注册商标专用权,要求索赔120万元。但由于双方经营类别不同,且该店铺名称使用在先,网友普遍认为理想汽车对一家贴膜店“发难”显得格局太小。最终,理想汽车虽然赢了官司,但却输了人心。再如2023年末广东清远的L7事故,理想汽车为回应外界质疑,在警方发布通报前就率先公布事故车的行车记录仪画面,这一行为被公众质疑涉嫌侵犯当事人隐私。
  李想本人的言论也时常引发争议。他早期情绪失控的视频和一些激进言论,让公众对其形成了刻板印象甚至偏见。当然,出身互联网行业的李想确实深谙网络营销之道,他的言论总能精准踩中“爆点”,轻松带品牌上热搜。但这种营销方式是把“双刃剑”,能维持热度,也会招来讨伐。比如理想MEGA上市前,恰逢苹果终止造车计划,李想在个人社交媒体发预热视频时称“乔布斯在的话,苹果汽车应该就是这样的”,此举被网友批评蹭热点。类似的还有“500万元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完全不怕和库里南比”,以及断言坚持多挡DHT的国产PHEV一两年内会转用增程式技术路线等言论。
  李想与理想汽车的每次争议操作,都在无形中给公众提供了“攻击用户”的合理借口。比如李想那句“500万元内最好SUV”,看似是自信宣言,实则让用户陷入必须捍卫品牌的心理陷阱——不认同像是否定自己的选择,认同就要共担“狂妄”标签。
  这种标签在品牌遇到危机时会迅速反噬。就像这次对撞测试争议爆发后,公众不再理性审视数据,反而联想到“他们连库里南都敢碰瓷”的固有印象,甚至把对品牌的质疑直接变成对用户的嘲讽:“买这种车的人果然没素质”。
  更糟的是,理想汽车在危机公关中的傲慢姿态彻底点燃了公众情绪。清远事故中,理想汽车抢先发布行车记录仪画面,表面看是自证清白,实则将用户隐私暴露在舆论场。这种“用户数据是品牌资产”的思维,让公众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当车主发现自身权益可能被品牌牺牲时,原本的忠诚迅速转化为愤怒,甚至出现车主联合起诉理想的极端案例。
  李想个人IP与品牌形象的深度绑定,更让用户卷入无法脱身的舆论漩涡。他在社交媒体上的每个争议言论,都会被解读为品牌官方态度。当他说“苹果汽车就该这样”时,公众不会区分这是个人观点还是企业立场,直接给所有理想汽车贴上爱“蹭热度”的标签。这种人格化品牌的“双刃剑”效应,在危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创始人的每一次情绪化表达,都在为车主群体招致更猛烈的炮火。
  这一系列与理想汽车有关的舆论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流量经济时代,品牌与用户早已是深度捆绑的命运共同体。当理想汽车为追求话题热度而牺牲底线,当李想为制造爆点而忽视用户感受时,其实是在亲手瓦解自己的用户基础。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进入价值观博弈阶段。中产家庭选择30万元级座驾时,买的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认同与生活方式的投射。当理想汽车让用户陷入“低素质”的舆论泥潭,实质上是在摧毁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家庭用户的信任。这种信任的重建,远比技术升级或营销创新困难得多,它需要品牌真正将用户尊严置于流量与热度之上,也需要李想学会在聚光灯下保持克制与同理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