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缩短账期不易,但须持续推进
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两个月有余。其中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条例》发布之初,中国一汽、广汽集团、北汽集团、蔚来、理想汽车、比亚迪、赛力斯集团等17家车企先后承诺,对供应商的账期不超过60天。如今,首个60天周期已过,车企承诺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根据央视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的通报,在17家车企中,中国一汽、广汽、赛力斯3家车企已率先实现60天内支付。此外,东风、长安等央企,上汽、北汽等国企,吉利、长城等民营企业以及理想、小鹏等新势力企业都在积极响应。
但从数据上看,17家车企中仅3家明确表态兑现“60天账期”承诺,与2个月之前振聋发聩的承诺声相比,此时的兑现情况无疑略显单薄。但细窥之下,多数车企并未停留于口头承诺,均已将“60天账期”承诺落实行动。其中,一汽组建了财务、供应链、法务跨部门专项工作组,并成立联合专项工作组;广汽则构建了覆盖“订单下发—验收入库—对账结算—货款支付”全流程的管控体系;赛力斯则采用“厂中厂”模式,并推行数字化管理。此外,小鹏也已与部分供应商完成补充协议的签署,“60天账期”承诺正式生效,仍有部分供应商在签字盖章阶段。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上市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82天。在笔者看来,车企拖欠货款现象由来已久,若想将账期缩短至60天之内,显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数据显示,将百余天的支付周期短时间内缩短至60天内,意味着车企需要释放上千亿元的现金流。这对于行业利润率连年下跌的汽车行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更毋论如今不少新能源车企依然在盈亏线徘徊,还需依靠不断融资支撑生存。
当然,账期压缩带来的不仅仅是现金流挑战,更是对车企组织管理能力的极大挑战,意味着车企要在采购下单、合同审核、财务支付、税票入账等各个环节争分夺秒。此外,账期是收货计算还是开票计算、支付方式是现金汇款还是承兑汇票、60天账期能否持续推进等一系列问题也都需要车企一一解答。
其中,在支付方式上,此前有不少车企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此次《条例》明确规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目前来看,多家车企已对供应商关注的账期起算日、支付方式等问题作出明确表态。中国一汽明确,从今年6月起,对经认定的中小企业供应商,全部执行100%现金支付。理想此前也表示,公司已于7月中旬完成对所有直采供应商的账期调整,合同账期为60天,按月度支付,每月有两次统一支付期。在结算形式上,绝大部分采用电汇方式,仅有少量业务使用银行承兑。
牵一发而动全身,车企缩短账期实属不易。但万千供应商生存之艰难,打造良好产业生态之迫切,也在催促着车企们要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克服困难,合理安排,持续推进,将账期控制在良性、合理范围内。根据2025年中期财报,小鹏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为170.04天,较去年年底的232.79天缩短62.75天。零跑汽车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其应付账款及票据周转天数不降反增,从2024年末的175.61天延长至今年上半年的182.52天。可见,部分车企的落地效果与承诺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
下一步,为加快车企落实“60天账期”承诺步伐,杜绝隐形账期、变相拖欠货款等问题的出现,有关部门还需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借“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等平台监督车企尽快践行账期承诺,同时要掌握好节奏,努力有序推进行业规范化进程,打造更具韧性的中国汽车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