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给高速发展的新能源重卡泼点冷水

发布日期:2025-09-18·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孙伟川 编辑:孙伟川
记者:孙伟川 编辑:孙伟川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重卡市场交出一份亮眼答卷:累计销量突破7.9万辆,同比增长186%,市场渗透率超26%。在“双碳”目标指引、政策持续赋能、资本踊跃布局下,这一细分领域俨然成为商用车行业的“超级风口”;“渗透率3年破50%”的乐观预测,更是让整个行业沉浸在高速发展的喜悦之中。
  然而,越是处于这样高歌猛进的阶段,越需保持清醒认知。在产销两旺的繁荣景象背后,技术瓶颈、应用场景受限与生态重构的深层挑战正悄然浮现,若不能正视这些问题,新能源重卡市场高速发展的势头恐难持续。
  从技术层面来看,新能源重卡虽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仍存诸多短板。首先,里程焦虑仍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尽管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大幅提升,但相较于燃油重卡,新能源重卡续驶能力仍难以满足长途运输需求,这一问题在中长途干线物流场景的低渗透率中体现得尤为直观;其次,产品同质化问题也较为突出。不少车企仅聚焦于几款常规电动车型的研发,缺乏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定制化方案。部分车型即便配装大容量电池,也难以在满载情况下实现长距离行驶。以快递快运市场为例,受车辆轴重、承载能力与续驶需求的限制,适配的4×2大电量电动重卡屈指可数,导致该细分领域电动化进程迟缓。产品单一化使得市场真实需求无法完全激活,若不能突破场景局限,新能源重卡将长期被困于“小众市场”的藩篱中。
  除此之外,技术标准不统一也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当前,新能源重卡技术路线虽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但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标准体系。市场中充电标准、换电接口纷繁多样,兆瓦级超充更是缺乏国家标准,这不仅增加车企的研发与生产成本,还为用户带来诸多不便,如不同品牌车型无法通用充电桩、换电站兼容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行业规模化发展,也阻碍跨区域物流运输的高效运行。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市场快速发展中,新能源重卡行业深陷无序竞争泥潭,导致技术与市场严重倒挂。从市场端看,用户仍延续燃油重卡“低价优先”的选择逻辑,价格成为影响采购决策的首要因素;从供给端看,不少车企缺乏底层技术创新,主销车型多基于燃油车平台“油改电”,核心技术未有实质突破。为抢占市场份额,部分企业主打“以价换量”,大电量电动重卡售价大幅下滑,甚至出现“赔钱卖车”现象。同时,还有车企为控制成本,在车身、底盘、安全配置上“减配降质”,导致产品技术含量持续走低,与市场高速增长的态势背道而驰。当行业将重心过度放在价格竞争而非技术突破上,不仅会阻碍技术迭代升级,还会损害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破坏市场健康生态。长此以往,企业研发投入受限,行业创新能力不足,最终可能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动摇产业长远发展根基。
  面对这些挑战,新能源重卡行业亟需推动发展模式转型,从“政策主导、市场辅助”的1.0阶段,迈向“市场驱动、技术引领”的2.0阶段。过去几年,购置补贴、路权优先、运营补贴等政策红利,有效降低用户初始购车成本,助力新能源重卡快速完成市场导入。然而,过渡依赖政策扶持并非长久之计,随着补贴逐步退坡与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必须尽快回归市场本质,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这就要求车辆在经济性、可靠性、适用性等方面真正比肩甚至超越燃油重卡,才能赢得用户认可。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避免陷入“惟电量论”的误区。单纯堆叠电池容量虽能提升续驶里程,却会导致车身增重、有效载重下降、购车成本攀升,反而削弱产品竞争力。真正的技术突破,应聚焦提升系统能量效率,通过优化技术手段实现综合能耗降低,最终构建高效可持续的技术体系。
  此外,车企和用户还需改变固有认知,以生态思维构建新能源重卡产业发展新格局。对车企而言,不能再局限于“生产销售”的单一角色,而应主动牵头搭建产业生态,探索“能源运营商+车辆制造商+金融机构”的协同模式,破解成本、标准、设施建设等核心难题。更关键的是,车企需推动行业标准统一,在电池尺寸、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方面达成共识,切实解决“不同品牌车型无法通用补能设施”的痛点。对用户而言,要跳出“惟价格论”“惟补贴论”的思维定式,充分认识新能源重卡的长期运营价值——尽管初始购车成本偏高,但低能耗、低维护成本带来的长期收益,将显著提升全生命周期性价比。
  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新能源重卡高速发展态势值得肯定,但行业不能因短期增速而忽视长期挑战,更不能以规模扩张代替质量提升。只有回归技术本源、突破场景局限、共建产业生态,才能让新能源重卡真正行稳致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