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新连接解决方案 阿特拉斯·科普柯为全球车辆“创想”
工业创想转化关键业务,从而获益。
这是一家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全球性工业集团公司阿特拉斯·科普柯不断追求并努力实现的。
阿特拉斯·科普柯的产品来到中国已近百年,目前全球有四分之三的汽车使用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装配而成。从简单的气动工具到全自动拧紧设备,阿特拉斯·科普柯为装配生产线提供各种工具。
阿特拉斯·科普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Francis Liekens先生
6月18日,《中国汽车报》记者带着一些问题,与阿特拉斯·科普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Francis Liekens先生、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Manfred Hafner、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技术亚洲应用中心总经理吴文灏进行了线上采访,此次采访不仅揭秘了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的成功基因,也从他们的视角诠释汽车行业的发展。
Manfred Hafner、吴文灏与记者线上交流
■《中国汽车报》:请介绍一下,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历程?
Francis Liekens: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是一家有着近150年历史的全球性工业集团公司,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约有39,000多名来自70个国家的员工,客户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2019年营业收入为1040亿瑞典克朗(100亿欧元),营业利润率为21.1%。
阿特拉斯·科普柯是一个由独立事业部组成的分权制集团,分为四大业务领域: 压缩机技术、真空技术、工业技术、动力技术。它不仅客户遍及全球,还拥有强大的本地团队和本地服务网络,以确保在各个方面都尽可能地贴近客户,即有客户的地方就有阿特拉斯·科普柯的客户中心、服务运营、制造和研发。
阿特拉斯·科普柯的客户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无论是在土木工程、运输、食品饮料、医疗、电子、基础设施还是加工行业,阿特拉斯·科普柯引领行业发展的压缩机、真空解决方案、发电机、泵、电动工具和装配系统都能随处可见。
■《中国汽车报》: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Francis Liekens:早在20世纪20年代,阿特拉斯·科普柯的产品以从欧洲进口的方式初次涉足中国市场。1985年,阿特拉斯·科普柯在北京成立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代表处。时至今日,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四大业务领域均已全面进入中国,通过全球化网络及多品牌运营,为客户提供创新的压缩机、动力设备、真空技术解决方案、工业工具和装配系统等产品和服务
截至2019年底,阿特拉斯·科普柯在中国设有超过25家在华企业,拥有员工近6000名。
阿特拉斯·科普柯非常看好中国的发展,其在中国的布局也是稳健的。其中,1997年,阿特拉斯·科普柯工具与装配系统的运营在上海建立;1998阿特拉斯·科普柯负责大中华区的控股公司在上海成立;2008年,阿特拉斯·科普柯在无锡成立空压机研发中心;2019年,阿特拉斯·科普柯启用全新企业标语:工业之心,创想之源。目前,阿特拉斯·科普柯已经从产品本土化、设计本土化,转化为能力中心本土化,也就是,为全球设计。
■《中国汽车报》:作为一个拥有近150年历史的企业,公司是如何保证基业长青的?
Francis Liekens:阿特拉斯·科普柯的使命是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增长,而其增长的五大战略支柱是阿特拉斯·科普柯取得长期成功的必要条件,即创新、全球化布局、员工、卓越运营和服务。
阿特拉斯·科普柯一直坚持创新精神,产品由集团内部自主设计的,共拥有6200项专利,其中涉及约1700项发明。在员工与投资上,2019年,阿特拉斯·科普柯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8.5%(2018年占比为7.9%),研发投入(包括资本化的支出)同比增长了22.8%至36.84亿瑞典克朗(2018年为30亿瑞典克朗),相当于收入的3.6%(2018年为3.1%)。
就全球化布局而言,阿特拉斯·科普柯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工业集团,其收入有1/3在欧洲,1/3在美洲,1/3在亚洲。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经历着越来越多的不可预测性和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尽管如此,阿特拉斯·科普柯已被成功证明其全球化布局、分权制运营以及将制造、研发和服务更加贴近客户的战略和商业模式,不仅使其在经济繁荣和艰难时期都能具备弹性和灵活性,还能从中长期获益。
除此之外,阿特拉斯·科普柯还拥有独特文化信念。比如:“我们相信有责任的自由”,阿特拉斯·科普柯不仅为员工提供自由,而且还鼓励全球成千上万名员工每天更多地利用这份自由和信任,主动采取行动做出决定,努力成为其所在区域和部门的精英,贡献自己的才智和想法。比如:在中国,持续创新并非只是二十多总经理在推动,而是在大中华区的近6000名员工共同推动下得以实现。
当谈及未来成功的关键时,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Mats Rahmström表示:“我们不断挑战现状和创新的能力。在阿特拉斯·科普柯,我们以客户为中心,放眼未来,不断创新。我们持续改进流程、产品和服务。我们监控我们的进展、战略和目标,并在必要时重新评估它们。随着利益相关者和市场需求的转变,未来成功的关键是继续以最可持续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价值。”
■《中国汽车报》:您怎么看,当前国际、国内汽车行业的现状?特别是在后疫情期,处于转型中阵痛?还将是在低谷中向上?
Manfred Hafner:近两年汽车行业是呈下滑趋势的,全球汽车市场都进入困难时期,尤其是中国面临着汽车行业发展22年以来遇到的最严峻的一次挑战,今年年初的疫情更是加剧了行业的下滑。但在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的汽车销量开始出现回暖,与去年同期相比销量持平或略有上升。但是下半年的趋势走向如何依然不明朗,中国的疫情虽然已趋于稳定,但全球市场恢复尚需时日,并且全球车企都处在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过渡阶段。从长远来看,行业真正回暖,还需要一段时间,短期的挑战肯定是存在的,但总的来说,我们对汽车行业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的。
■《中国汽车报》:请问,集团在过去几年在工业连接技术方面有哪些战略举措?
Manfred Hafner:汽车行业正处在转型过程中,以实现高标准的全球环境目标。其中一个主要趋势是使用新型材料设计以减少车身重量。传统的全钢或全铝车身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轻量化车身的需求,现在很多车企逐步转型为钢铝复合车身设计,部分车身部位已经开始使用新型材料,如碳纤维、镁铝合金、工程塑料等。这些复合材料的设计需要混合连接技术作为技术支撑。面对这一技术挑战,为帮助车企实现轻量化,阿特拉斯·科普柯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产品线,从化学连接到机械连接,近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引进了SCA涂胶连接技术、Henrob自冲铆接技术、K-Flow流钻连接技术、Quiss视觉检测技术、Scheugenpflug点胶技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连接解决方案。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电动化”也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汽车电池生产领域在性能、安全、功能和可维修性方面也提出了高要求。阿特拉斯·科普柯的连接技术和质量保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传统汽车制造工艺,还可以拓展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车身的制造环节。现在主流车企以及知名的造车新势力都有我们产品的成功应用案例。
■《中国汽车报》: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目前有哪些产品应用在汽车上,这些产品具有哪些特性?
吴文灏:一辆现代汽车可以由2500个自冲铆钉,500个安全关键型螺栓和160米涂胶进行组装。阿特拉斯·科普柯的产品覆盖了汽车制造中的四大连接技术,包括拧紧、SCA产品线基于粘接、密封和隔音的涂胶技术;Henrob产品线的自冲铆钉和自冲铆接技术;K-Flow产品线的流钻连接技术; Quiss产品线的视觉检测系统、以及相应质量检测和生产防错软件产品。这些产品和设备应用在汽车制造的各个环节中,涵盖了研发、试制到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中的四大工艺,制造、返修和检测等等。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案,来为客户实现汽车制造中的不同环节。阿特拉斯·科普柯的这些产品都是基于统一平台,相互通信,融合进了整个生产网络,帮助客户实现工艺环节的互联互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智联装配。而通过智联装配,我们和客户一起应对生产制造中的挑战,创造独特价值。
编辑:黄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