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打造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链
近来备受关注的汽车芯片领域,再传佳讯。
11月20日,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正式启动。当日,在科技部、工信部、北京市政府指导下,由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牵头,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一届一次理事会暨成立大会在京召开。120余家包括整车企业、芯片企业、汽车电子和软件供应商、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的相关负责人到会。
■推动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汽车用芯片进口率达90%,先进传感器、车载网络、三电系统等关键系统芯片基本全部为国外企业垄断,“卡脖子”问题较为突出。 “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联动发展,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核心手段,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重要议题。”在与会人士看来,汽车芯片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设计、制造,更重要的是打造包括硬件、软件、应用等在内的全产业生态链。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协同联动“政产学研用资创”等创新要素,所做的是单个企业和单个产业做不了的事,着力推动汽车芯片及相关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完整的关键汽车芯片自主供给体系,构建内循环格局,保障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该联盟还将开展技术探索、成果应用、资源对接、产品推广、人才培养、行业交流、国际合作、产业智库等工作,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沟通渠道,打通自主汽车芯片上车应用的技术通道和产业通道,努力实现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和国际开拓,早日建成“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
■跨界融合,培育产业升级新模式
当前,随着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深入发展,融合与协同是大趋势。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新研发的汽车芯片不是直接就可以应用在汽车上的,还需要通过一级供应商、车企的验证、认证和试用等流程。车规级芯片需要经过严苛的认证流程,包括可靠性、功能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验证。一款芯片从设计到完成验证,并进入整车企业供应链,往往需要数年,但数年后市场的需求往往也会发生变化。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启动,目的是促成产业链上下游能够更好地协同合作,合理压缩认证周期,降低汽车芯片的成本,让中国汽车企业对中国自主芯片积累信心,让中国芯片配装汽车的路径更加简捷高效,促进达成“整车企业+汽车电子/软件企业+芯片设计企业+芯片制造企业”融合模式。
该联盟以“跨界融合、共生共赢、产业成链、生态成盟”为运营理念,旨在建立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打破行业壁垒,补齐行业短板,有利于实现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自主安全可控和全面快速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汽车芯片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
■标准引领,促进芯片的开发应用
目前,国内汽车芯片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标准体系不健全、测试认证平台缺失、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关键产品缺乏应用、车规工艺质量缺乏积累等,由此导致生态建设不足。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目标,是要让芯片行业更好的理解汽车产业和汽车产品的需求,进而研究开发出合适的汽车芯片;通过聚焦于汽车产品需求的测试认证,尽早发现技术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新产品;促进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尽快应用汽车芯片新产品,达到形成中国汽车产品自主核心能力的目标。
因此,联盟将践行五大任务:
一是要聚焦重点方向,即聚焦感知、计算、控制、通讯、存储、安全、功率等关键汽车芯片,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促进突破自主汽车芯片的关键技术攻关和典型产品研制。
二是建设共性平台,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开展供需衔接、共性技术研发、可靠性评测、功能安全及质量审核、车规级认证等,打通自主汽车芯片上车应用通道。
三是完善标准布局,依托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中国汽车芯片标准体系,用于汽车芯片检测认证,先形成团体标准,同步推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四是强化推广应用,联合芯片、汽车电子、汽车软件、整车等各环节企业,研发应用自主汽车芯片的汽车电子电控通用基础硬件平台,向汽车厂商推广应用。
五是技术与资本双轮驱动,充分发挥资本的加速作用,扶持和孵化上游自主汽车芯片企业和下游应用自主汽车芯片的汽车电子厂商,加速产业落地和弥补供应链短板,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汽车芯片产业集群。
该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是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服务国家创新战略的有力举措,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
编辑:黄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