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供、抗疫闪转腾挪 氢能、自动驾驶 博世布局未来
5月10日,博世中国以线上方式召开2022年度新闻发布会,根据会上披露,博世集团2021年在华业绩保持增长,销售额达到约1286亿人民币(约169亿欧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9.6%,并创下在华销售额新高。“中国继续保持博世集团最大的单一市场地位。长期而言,博世将继续坚持本土化发展,积极布局包括电气化、氢能、燃料电池、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创新等战略重点领域。”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博士通过视频方式致辞,并认为当下中国国内的新冠疫情带来了不确定性与变化,“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是博世的首要任务,我们正为处于封控中的员工尽可能提供帮助。博世也将与中国的员工和业务伙伴们并肩应对挑战,尽我们的全力支持客户需求和产业供应链。”
图为: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博士 Dr. Stefan Hartung,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management of Robert Bosch GmbH
保证供应 抗击疫情 博世聚焦当下难题
今年我国多地遭遇多点散发疫情,汽车行业受到较大影响。长春、上海等我国主要汽车生产企业所在地先后遭遇不同程度的疫情,当地汽车企业一度被迫减产、停产。而上海因地处长三角地区,汽车行业的供应链企业分布密集,因此影响范围更大。整车企业复产、保供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作为T1的博世身上,博世自身有不少工厂地处长三角,保供难度不低。据会上披露,目前博世在上海和江苏太仓的三个汽车部件工厂以及位于上海嘉定的热力技术工厂由于疫情管控仍处于闭环生产状态。
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博士表示:“随着疫情逐步缓解,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于复工复产的重视和支持,我们看到了积极好转的趋势。然而汽车等产业的供应链很长,环环相扣。整体恢复产能需要每一个生产供应和物流运输环节的打通,而这仍有待时间和共同努力。”博世在各地的工厂严格遵守当地防疫规定,落实各项措施保护员工健康安全,同时准备了应急预案全力保障核心业务的运营。此外,博世与上级供应商和物流合作伙伴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分享疫情防护和闭环生产等经验,帮助他们尽快复工复产。
图为:闭环管理期间上海华域工厂员工操作AGV
除了应对疫情保证供应,从去年年初延续至今的芯片短缺,也一直是博世当下正在努力着手解决的问题。
“坦率地讲,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因为疫情防控情况的好转而有所降低,相反,恐怕会从5月份开始越来越大。疫情后,行业可能面临新一轮芯片‘竞争’。”陈玉东表示,“博世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来应对芯片供应短缺问题。第一,博世作为芯片供应商,也在积极扩大产能。第二,半导体是最全球化的产品之一,半导体企业全球布局非常大。博世积极呼吁全球的半导体供应链能够更多地在国内生产,将供应链移到中国,在中国做车规级芯片。第三,我们积极地、不计成本地保供。芯片从封测厂出来,我们的物流团队便不计成本地把这些零件运送到中国、运送到我们工厂,迅速转化成控制器,提供给客户。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预计,今年下半年芯片供应能有好转,明年可以有根本的好转。”
“我们在积极布局中国,围绕当地的需求进行投资扩产和新增产能。”当谈论到是否会因为疫情改变在国内的投资或布局,陈玉东表示,“博世肯定不是局限于长三角,但长三角是我们的发展基地,我们会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增强人才集聚,发展我们的研发和总部基地。”
图为: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博士
氢燃料、自动驾驶同步发力 人才储备意在长远
“去年,我们在氢能方向做了三个主要的投资,在重庆和庆铃成立的合资企业,和威孚共同成立氢燃料电池零部件业务合资公司,以及和潍柴、Ceres Power成立三方系统合资公司,做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生产,目前定在山东。在产品层面,我们从商用车开始起步,今后也会有更多的布局。例如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就有搭载博世兰料电池系统驱动的冷链车运行。”陈玉东博士介绍了博世中国在氢能方向的动向,这也成为博世在全球范围内投入技术创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的一个注脚。
哈通博士表示:“博世将在未来的三年,围绕气候中立的目标投入30亿欧元用于技术创新。”博世将在各个技术领域开发能源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其中,电气化和绿氢将是两大战略重点。在中国市场,气候中立理念已融入博世各业务板块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理念。例如,在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板块,博世提供全栈式电气化解决方案,覆盖个人出行到运输物流场景,包含两轮、私人出行、轻卡、重卡等多种出行方式。以氢燃料电池为例,博世自2018年来持续投资建立本土能力,目前已开发了更高功率氢动力模块,并将在今年实现本地化生产。
图为:博世携手合作伙伴推动本土氢动力发展
除了氢能之外,博世在中国市场仍将坚持本土化发展,积极布局包括电气化、自动驾驶、制造业升级等战略重点领域。
“博世在自动驾驶方面更强调安全,安全是第一要素。此外,博世进行的研发是以量产为目的,而不是以演示项目为目的。例如我们正在为自动驾驶开发的VCU平台(整车控制器),这一开发一定会与本土企业合作。此外在智能驾舱领域,我们基于高通8155平台开发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拿到了份额较高的客户订单。智能驾驶方面,我们也基本完成了硬件的开发,接下来会积极拓展客户项目,最终打造真正能够规模化、经济化,同时又是安全第一的智能驾驶系统。”陈玉东博士介绍,“自动驾驶技术是一场长跑,目前还是起步阶段。我们前几年和大的主机厂合作的自动驾驶车型投放到了市场也做过演示。下一步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更好配合主机厂的需求。博世的智能驾驶和控制事业部在中国有超过1000人的研发队伍,即便如此,团队规模还不够,因为我们想做的是以量产为目的的研发,围绕L3级也是做量产项目的配套开发。”
2021年博世中国员工增长近3000人,其中约1/3增长来自研发人员,主要涉及自动驾驶、软件服务和汽车工程等领域。“这也是我们去年的工作侧重点之一,我们在无锡成立软件中心,上海也设置了分支,还会拓展到全国其他城市招聘软件人才。”博世中国非常重视人才的聚集与储备,仅以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为例,其中国区员工总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88%,分布于上海、苏州两地的研发中心,在2021年,该研发团队人员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3%,聚焦智能座舱、辅助与自动驾驶两大技术领域,陈玉东介绍,“博世将自己定位为一家高科技软件公司,所以我们会让这些软件人才觉得,博世是一家面向未来科技、面向人工智能、面向物联网的企业,从而吸引这些人才加入我们。同时,我们会提供足够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当然工资水平也在和互联网企业对标。而我想,在博世从事软件开发应用场景更多,这些挑战性的、有意义的工作也会吸引人才加入。”
智能制造与减碳脱碳 博世放眼未来
双碳话题贯穿2021年全年,成为行业最热的话题之一,而博世在这一领域不仅实践丰富,同时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的行业企业。博世是全球首家在生产经营端实现碳中和的工业企业,并目标在2030年前将整个价值链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5%。在供应链端,博世向中国的供应商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指南,从6个维度在供应链中推动碳中和具体行动,包括减碳意识培训、碳数据披露、碳目标设立、碳数据库建立、供应商碳意识成熟度评估和最佳亚太区供应商可持续发展评奖等。博世于2022年邀请了全球范围内2000家供应商加入CDP碳信息披露项目,其中中国供应商就达到约350家。在自身的节能减碳方面,从2019年至今,博世中国共启动443个节能项目,累计节约能源9600万千瓦时。今年,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以及博世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获评了“国家级绿色工厂”,成为认证的绿色制造企业先进典型。
作为最早发起工业4.0的企业之一,博世不断通过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创新,提升智能制造。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制造升级对于零部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管理从被动和纠错转向了主动和预测。博世苏州的团队在中国创新性地开发了“Q4.0质量管理模式”,以零缺陷为目标,以数据为驱动,通过智能化工具系统,实现全价值链协同的质量管理。凭借这一创新,博世苏州荣获2021年“中国质量奖”,博世苏州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外资企业。此外,继无锡动力总成工厂和苏州汽车电子工厂后,2022年初,博世长沙工厂凭借着本土团队自研的AI驱动生产能源管理系统、端到端物流集成平台等5项前瞻创新举措,获评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博世希望能进一步分享自身在精益生产管理领域的经验,以支持中国制造的数字化升级,释放绿色低碳潜能。
尽管面临严峻的市场环境,博世集团在2021财年的业绩仍取得了稳健增长。2022年的开端充满挑战,博世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从而很难对今年未来的整体表现作出准确的预期。“我相信博世今年还是可以保持微增长,但客观来看,实现超过两位数增长比较难。我们今年的目标定位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陈玉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