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算力芯片时代,听地平线讲述“生态”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2-08-12·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奕雯 编辑:李沛洋
记者:张奕雯 编辑:李沛洋

今年以来,地平线、华为、黑芝麻智能等本土芯片企业接连宣布大算力芯片及计算平台量产项目,大算力芯片迎来量产元年。在自主芯片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总统拜登日前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旨在提高美国芯片产业竞争力,将对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影响巨大。如何在机遇和挑战中寻求中国大算力芯片的谋生之路?

8月10日,国内AI芯片头部企业地平线与车云网以“寻找大算力芯片的‘中国方案’”为主题,举办了一场线下分享交流活动。地平线及合作企业多位高管莅临活动现场,针对自主大算力芯片发展、构建开放协同生态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 与时间赛跑 征程5即将上车

时间!时间!时间!地平线副总裁、智能驾驶产品线业务拓展部负责人张宏志在分享时多次强调“时间”对于当前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智能汽车将成为人类科技发展最大的母生态,而在智能汽车上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现在已经成为全球顶级汽车智能芯片的角斗场。

地平线副总裁、智能驾驶产品线业务拓展部负责人张宏志

尽管处于智能化创新的中心,但张宏志坦言,实际上汽车智能化变革留给自主芯片企业的时间窗口很窄。为了与时间赛跑,地平线自2019年开始,便坚持每年推出一代高性能芯片,从征程2到征程5,只有保持产品迭代速度足够快,才能满足用户不断升级地需求。在芯片架构上,从征程2的伯努利1.0到征程3的伯努利2.0,再到征程5的贝叶斯,以及即将推出的纳什架构,地平线也保持了约一年半升级一次的速度。“一旦落后,就会错过时间窗口期。”张宏志称。

在芯片研发上的高效快速,实际上也是整车厂商对芯片企业的诉求之一。伴随着用户需求不断快速地被满足,创新迭代的速度开始成为车企制胜的关键点。与传统燃油车几年一迭代的速度不同,智能化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秩序,汽车产品迭代周期从40-50个月缩短至12-15个月的时间,这不仅对整车厂商提出巨大挑战,更要求底层的芯片企业能够为车企更好地赋能。地平线能够在芯片发布后的8-10个月实现量产,这得益于地平线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和车企之间的协同合作。

据地平线总裁陈黎明介绍,目前,地平线已与超20家车企展开70余个车型的合作项目,达成超百万片的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出货量,生态合作伙伴超100家。征程5芯片现已与比亚迪、上汽集团、一汽红旗、自游家等车企达成量产合作项目,并将于今年年底发布首款量产产品。值得一提的是,与去年刚刚发布时相比,目前征程5芯片帧率数据从1283提高到了1531。

地平线总裁陈黎明

• 同伙伴共生 全方位赋能企业研发

在张宏志看来,作为一家芯片企业,想要给行业创造价值,重点在于提升软件开发的效率,帮助企业加快软件开发迭代效率、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作为国内唯一能够提供给端到端开发支持的AI芯片公司,地平线不仅仅局限于提供计算芯片,更是助力生态伙伴部署端云协同、数据驱动的软件2.0开发能力。“我们现在能够为大家提供征程5硬件上的参考设计、AI开发相关的工具链、AI开发的基础设施的开发环境以及征程5芯片上最新的神经网络结构算法等。”张宏志介绍到。其中,地平线天工开物®AI 芯片工具链累计赋能超过百家生态伙伴。

作为合作伙伴之一,轻舟智航推出了基于征程5推出了面向高速+城市NOA打造极具性价比的高等级自动驾驶方案。在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看来,目前大多数自动驾驶功能只能在10%高速场景中使用,而大多数消费者的驾驶体验90%都集中在城市场景。可应用场景和实际使用场景的错位,导致当前的自动驾驶水平与预期实际上存在很大差别。为此,轻舟智航与地平线基于高性价比计算平台、高性价比传感器方案、优异的软件计算能力和数据闭环能力四大关键要素打造了高速+城市NOA。于骞介绍到,在过去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中,双方已完成很多关于实车上的能力展示,在城市NOA方面的能力方案建设颇有进展。根据规划,搭载双方联合研发的高等级自动驾驶方案将于2023年达到量产水平。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

东软睿驰自动驾驶业务线副总监胡骏则从软件定义汽车大背景出发,分享了当前东软睿驰与地平线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上的合作。在他看来,软件定义汽车能够成为行业共识,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帮助行业解决自动驾驶产业研发复杂度与企业商业成本之间的矛盾。为了能够顺应行业变革,东软睿驰和地平线在整个软件部署中已达到深度融合的合作状态,闭关撑着高度开放的心态,搭建软件栈。目前,东软睿驰已基于征程5打造了行泊一体域控制器,将搭载所有主流行车和泊车功能,做到L2+级自动驾驶功能落地,并在2023年实现SOP。此外,东软睿驰和地平线以及主机厂合作伙伴正基于多颗地平线征程5打造一款座舱域和智驾域融合的中央计算平台。

东软睿驰自动驾驶业务线副总监胡骏

作为一家成立仅一年的初创自动驾驶企业,鉴智机器人在与地平线的合作中更是体会到了开放合作的重要性。据鉴智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都大龙介绍,鉴智机器人主要是基于软硬件协同优化,构建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的3D智能计算,实现机器与物理世界的智能化交互。对此,鉴智机器人采用双核心驱动技术路线,一是构建基于3D理解的空间智能,二是坚持单车智能覆盖全场景。目前,鉴智机器人已有多个量产定点项目,包括基于J2、J3的夜视项目和ADAS项目,也包括高阶智能驾驶项目。其中,鉴智机器人基于征程5将提供高级别自动驾驶量产方案与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方案。

鉴智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都大龙

• 筑繁荣生态 共建产业链新模式

“汽车行业变革需要一个整体协同的生态,如果每家企业都想Mobileye那样垂直自研,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发言时强调,坚持不开放就是死路一条。汽车智能化驱使下,开放生态平台的搭建尤为重要。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

为推动开放生态的建设,地平线对外宣布了三种合作模式,包括提供芯片、提供芯片和算法能力,以及提供芯片和工具链。余凯表示,地平线将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目前正在支持合作伙伴研发芯片。“唯有大家一起,才能把智能汽车时代的数字底座做得扎实,然后在这个开放生态上实现百花齐放。”余凯称。

智驾科技MAXIEYE产品兼项目总监杨家颖

产业变革带来的产业链格局的巨大变化自然不局限于芯片厂商,Tier1、车企等产业链条中的所有主体都无法逃脱智能化转型带来的冲击,新的分工体系、商业模式正在构架之中。智驾科技MAXIEYE产品兼项目总监杨家颖强调,这种变革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种角度来看待。在空间上,当前各产业链主体的生存边界日渐模糊,未来越多地主机厂试图把算法、芯片等研发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带来了新格局下的合作与竞争的混乱化,企业必须在其中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在开放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间上看,产品迭代速度的大幅提升要求上下游企业必须协同合作。

地平线智能驾驶产品线产品规划与Marketing高级总监吕鹏

针对多方协同合作,地平线智能驾驶产品线产品规划与Marketing高级总监吕鹏表示,在整车开发周期大幅缩减的情况下,生态各方的紧密配合至关重要,最大化的开放度才能够为车企、为消费者提供真正高效开发、优质体验的产品。

采埃孚产品战略规划高级经理张茜

采埃孚产品战略规划高级经理张茜同样对“开放”深有体会。她指出,行业目前需要更多层次、更大程度的开放,包括软硬件的相关设计。“现在很多开发过程需要Tier1、芯片厂以及车企共同商议、共同开发。在整体协同上看,目前的商业模式已经从‘交钥匙’工程到深度合作绑定,甚至探讨一些数据的共用、共享。”张茜如是说。

极狐汽车市场调查与商业创新部副部长邹慰高

从车企角度出发,极狐汽车市场调查与商业创新部副部长邹慰高表示,汽车智能化使得车企逐渐从功能定义转变为场景定义。因此,在加强车企内部各部门融合的同时,必须要和多方供应商融合在一起,共同挖掘用户的需求。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