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企业齐动作、下重手,欧洲零部件裁员潮来势汹汹

发布日期:2024-03-08·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冬梅 编辑:庞国霞
记者:张冬梅 编辑:庞国霞

进入2024年,欧洲汽车零部件巨头似乎格外感到“寒意”。继采埃孚、博世、法雷奥之后,近日,大陆集团、佛瑞亚集团接连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其中,大陆集团正式启动高达7150人的裁员计划,占到这家零部件巨头全球员工总数的3.6%,包括1750个研发及5400个行政管理岗位。佛瑞亚集团则提出旨在加强其欧洲市场竞争力的5年(2024~2028年)发展规划“EU-Forward”,包括将削减最多1万个工作岗位,涉及子公司海拉。
  大规模密集裁员启动
  从近期一众外资零部件巨头公布的裁员计划来看,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成为“重灾区”。佛瑞亚“EU-Forward”计划的目标之一,是实现2028年起每年削减约5亿欧元成本。佛瑞亚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科勒表示,该项计划包括调整区域生产和研发中心、人员配备和研发支出等,从而跟上行业的变革脚步。
  具体来看,未来5年,佛瑞亚将通过裁员、冻结招聘、减少短期和临时工等方式,将欧洲员工总数(目前为7.55万人)削减13%,以减少在欧洲的产能过剩。此外,佛瑞亚还计划大规模利用AI技术,优化研发支出,提高全球研发和项目管理效率,从而在汽车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更好地与亚洲对手展开竞争。去年年底,科勒曾对外透露,借助AI技术,公司有望到2028年实现研发成本减半。
  大陆集团的裁员计划瞄准的是连续数年亏损的汽车部门。去年11月,大陆集团就曾对外宣布,将简化和调整汽车部门业务及架构,为此计划裁员数千人。当时,德国《经理人》杂志打探到的消息是裁员5500人,其中20%是德国员工。如今,“靴子”终于落地,但裁员规模显然高于此前预期,达到约7150人,其中德国员工占比更是高达40%。
  为此,大陆集团将寻求在德国及其他地区整合办公地点,同时对全球的82个研发中心进行精简和整合,以提高研发效率。此外,大陆集团还计划下调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大陆集团2023年的研发费用约占营业收入的12%,预计2024年~2027年将降至10%以下,到2028年降至9%。
  欧洲零部件巨头裁员大军的名单不止于此。去年12月,博世集团宣布将在德国两家变速器工厂裁员至少1500人,今年1月又宣布2026年底前将在软件和电子部门裁员约1200人,其中950人(约占80%)在德国。
  同样是在今年1月,采埃孚也披露高达1.2万人的在德裁员计划,这几乎相当于该公司德国员工总数的1/4。不过,一些员工代表称,采埃孚管理层透露,公司理论上最多可能裁掉1.8万人。法雷奥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150人,主要针对白领员工。如果再加上去年6月奥托立夫宣布将裁员8000人,则欧洲大型汽车零部件厂商未来数年的裁员人数将超过4万人。
  供应商为何普遍承压
  对于裁员原因,上述各企业说法并不一致,但大环境形势严峻、汽车电动化转型、削减经营成本等是共同因素。前不久,标普全球汽车(S&P Global Mobility)预计,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将继续增长,但产量会有所下滑,原因是电动汽车需求放缓,以及中国市场增长前景不明朗。另外,之所以裁员聚焦欧洲,原因之一是作为汽车工业的发源地,欧洲在燃油车领域根深蒂固的优势地位,使得其在应对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时面临的挑战反而更多。加之欧洲能源成本上涨、经济低迷等,欧洲零部件厂商面临较大压力。
  佛瑞亚当前的核心挑战就在其欧洲大本营。“我们在欧洲市场面临低迷,看不到短期或中期有任何可能的进展。”佛瑞亚首席财务官奥利维尔·杜兰德表示。从2023年财报来看,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区域营收占到该集团总营收的一半,但贡献的营业利润只有两成。相比之下,亚洲区域营收占比仅为27%,但营业利润占比高达57%。佛瑞亚希望通过“EU-Forward”计划,将其欧洲地区的营业利润率恢复到疫情前的7%,2023年这项数字仅2.5%。
  至于大陆集团,则是迫切希望改善其汽车部门的处境。目前,汽车部门是大陆集团最大的营收支柱,但已连续数年亏损。为此,大陆集团决定动“大手术”,希望通过大规模裁员、降低研发投入比例,及精简调整组织架构等措施,从2025年起每年削减4亿欧元的成本。
  采埃孚的裁员聚焦德国,理由是应对汽车电动化转型。“我们希望保住工作岗位,但仅向汽车电动化转型就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采埃孚方面表示,与内燃机汽车零部件相比,电动汽车零部件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减半。就在最近,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汽车经济学讲师弗兰克·施霍普预测,随着汽车电动化的发展,到2030年,德国零部件供应商领域可能会失去1/4的工作岗位。
  法雷奥的裁员,也是源于业务调整。法雷奥正合并生产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零部件的部门,为此将在全球裁员,其中欧洲将裁减约735个岗位。法雷奥希望通过裁员,提高集团在汽车电动化背景下的竞争力和效率。
  至于博世,其首席执行官斯特凡·哈通此前公开表示,集团面临从内燃机到电机、氢能转型带来的挑战,经济环境也要求他们谨慎行事,“2024年将比预期的更加困难,2025年可能也是如此”。为此,博世集团不得不将7%的利润率目标推迟一到两年实现。另外,和大陆集团一样,汽车和智能交通部门是博世最大的营收支柱,但利润率反而垫底。在这种情况下,博世面临较大的降本压力。
  轻装上阵 调整航向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带来的宏观挑战,以及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带来的转型压力,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很有危机感,正在重新审视自身,通过削减成本、业务架构调整、资源再分配、合资合作、收购等一系列举措,向着更有“钱景”的方向前进。
  以大陆集团为例,其汽车部门的改革内容之一是精简架构,6个业务板块精简为5个,分别是:车联网与架构、自动驾驶及出行、安全与动态控制、软件及中央技术研发中心、用户体验。其中,效仿纬湃科技的“单飞”,用户体验事业群将剥离出去独立运营,为潜在的出售、合资或IPO做准备。与此同时,在康迪泰克部门,原始设备解决方案事业群(除表面材料外的康迪泰克汽车业务)也将于2025年完全独立运营,后续选项包括引入投资者、合资或出售。此外,大陆集团计划将更多资源集中在软件技术上。从中期来看,大陆集团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得汽车部门年营收提升至260亿~290亿欧元,调整后息税前利润率达到6%~8%。
  自2022年以来,采埃孚一直在为其拥有约3.5万名员工的被动安全事业部寻找买家。目前,采埃孚正在研究出售及IPO两种方案。
  舍弗勒则看上了在汽车电动化领域声名鹊起的纬湃科技,去年11月底与后者签署了合并协议。按计划,舍弗勒的电驱动业务与纬湃科技的电动化业务合并后,将形成新的电驱动事业部,到2030年将发展成为舍弗勒集团最大的营收支柱。
  另外,中国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吸引多家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加码投资。
  例如,去年1月,博世宣布在苏州投资约10亿欧元,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主要服务中国市场;采埃孚将业务重心持续向以中国为主要阵地的亚太市场转移,近两年在济南、广州、上海、杭州、沈阳、张家港、日照等地启动了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研发项目。
  当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加快,传统零部件供应商也在尽快“瘦身”、轻装上阵,并积极调整航向,重整旗鼓,向着各自押注的未来方向前进。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新一轮竞争仅是帷幕初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