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吉亚歌乐汽车电子事业部可持续发展总监、佛吉亚中国区碳中和高级经理程迎迎: 企业管理碳足迹要挖掘驱动力
企业开展碳足迹管理工作,最难突破的障碍可能就是认知。
对于碳足迹管理这件事,佛吉亚是从上而下推动的。碳足迹管理需要很强的驱动性,既要有外驱力,又要有内驱力。
从外驱力方面来说,主要有三点。第一,国家政策层面,中国提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宏观指引,欧盟方面也提出2030年比2019年减碳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出台针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政(Green deal)政策框架和一系列法规标准,佛吉亚需要响应政策采取相应的行动;第二,行业法规和资本市场层面,全球多地市场在研究制定碳标签、碳等级、碳披露、碳限额等汽车行业法规,推动碳足迹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从资本市场来看,欧盟和国内的绿色金融分类目录,将一个企业业务是否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金融产品挂钩,如果业务为可持续将获得金融市场低息的融资。例如,佛吉亚在欧洲发行了针对氢能业务的绿色债券,佛吉亚若如期完成减碳目标,即可以低息发行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的加持,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外驱动力;第三,客户和消费者层面,很多客户已明确提出激进的碳中和目标,佛吉亚需要做好自身和上游的碳减排以支持客户达成目标;从消费者层面来说,欧洲消费者环保认知度较高,会主动选择一些低碳环保产品,这也是很重要的外驱力。当前,国内市场对碳足迹的认识有待强化,可能企业在这方面会较难获力,但消费行为需要引导,比如,参照现在家电行业的能耗标识,减碳工作也可遵循此类标准。
佛吉亚开展碳足迹管理的内驱动力则主要来自作为一家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扮演着链接产业上下游的重要角色,有责任对可持续发展和减碳工作做出实质性推动的认知。
不少企业认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费力不讨好”,要花时间、成本还没有收益,但佛吉亚在推进过程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佛吉亚碳减排的方法论是“用更少,用更好,用更久”。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用更少”。佛吉亚在“范围一”(直接温室气体排放,源自《温室气体核酸体系》,范围不同碳排放来源也不同)和“范围二”(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管理时做了大量节能工作,节省不少能源成本。以佛吉亚中国为例,2023年与2019年相比单位销售的能源消耗下降40%,这得益于公司的销售增长,更得益于在节能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通过节能项目的推进,减少不必要能耗开支,佛吉亚中国一年节省几千万元电费,这是仅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无法达到的节约效果。而且,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佛吉亚置换了工厂的一些高耗能老旧设备。在与法国Engie和施耐德电气合作过程中,这两家公司首先作为技术方,来到佛吉亚工厂查看哪些设备可进行节能改造,再作为资方对项目注资。随后,佛吉亚与两家公司在长期合约时间(10年)内分配能源节约收益。佛吉亚因此节省了一大笔节能前期成本投入,对资方来说也能获得稳定收益。有鉴于此,佛吉亚建议国内企业可从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角度,逐步推进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
佛吉亚从2020年开始有体系地推进碳减排工作,最初制定了从“范围一”、“范围二”到“范围三”(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发展目标,随后逐步开始建设碳足迹管理体系。佛吉亚建立了内部管理架构,从董事会、到执行委员会再到工作组从上至下设置了三个层级,下沉到每个事业部和支持部门都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团队负责。
佛吉亚在构建自身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同时,也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碳足迹管理。这主要源于佛吉亚对自身“范围三”碳排放的目标管理要求。针对“范围三”,佛吉亚提出,与2019年相比,到2030年产品将减重17%,在新产品中使用超过30%的可再生材料,报废产品的可回收率达到70%,所使用材料的碳排放因子下降40%~70%。这些目标的达成必须依赖供应商的协作。针对供应商,佛吉亚制定了供应商入库、报价、量产和技术创新4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入库阶段,供应商要完成减碳计划的制定;在报价阶段,佛吉亚将收集供应商产品的碳足迹信息;量产项目也要求补充碳足迹信息;另外,要求供应商对佛吉亚展示低碳的创新技术。供应商需要与佛吉亚同步在2030年减少“范围三”碳排放的45%。佛吉亚鼓励上游进行低碳设计,主要包括简约产品结构和低碳排放因子可持续材料的应用。例如,座椅、内饰等部件产品轻量化、模块化设计,电子产品部件的低功耗设计;材料方面使用氢能炼制的钢材、利用回收再生塑料和生物基塑料等。
需要指出的是,组建碳排放因子库是一件非常核心、但也非常困难的事情。目前,因子库来源于比如GaBi,eco-invent等国际数据库,但它们收集的电网、材料等底层数据过时,参考性较差。如果因子不准确将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企业的碳竞争力。而要提高因子准确性,就要与各供应商谈判合作,收集新鲜、准确的一手数据。因此,建立统一、科学、国际互认的数据因子库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