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速度”拥抱市场之变——专访博泽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Philipp Schramm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在位于上海嘉定区的博泽中国区总部,自去年9月担任博泽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的Philipp Schramm博士(音译:菲利普·希拉姆)首次接受了包括《中国汽车报》记者在内的中国主流媒体专访,当他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出“欢迎大家来到博泽”时,大家感受到了他如火般的热情。
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第五大家族企业,全球每3辆新车中,就有1辆配备了至少一件博泽产品。如今,这家深耕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德国零部件企业扎根中国市场已有近30年的时间。“在这里,我们把自己视为一家具有德国传承的中国企业。不仅如此,博泽全球也正变得越来越中国化,因为中国思维和‘中国速度’也给整个企业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拉姆笑着说。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卷”
加快供应链本土化
希拉姆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卷”是他在中国学到的一个新词,因为要谈到现在的中国车市,“卷”是绕不开的一个词。这不,国内汽车行业高管就围绕“卷”吵得不可开交,而希拉姆对此看得很开。“如果‘卷’是中国市场的现状,那它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中国市场的确正在发生改变,而我们必须接受、拥抱改变。”他说。
如何应对市场之“卷”?希拉姆进一步阐述道,一方面,博泽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下更多功夫,及时响应本土市场的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例如,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正在加速,而博泽的座椅骨架产品也在满足这些新需求不断升级,像电动长滑轨、零重力座椅解决方案等产品,就进一步诠释了智能化时代下驾乘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另一方面,博泽也在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的资源,近年来加快引进本土供应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加强了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了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博泽中国区总裁项洁补充道,目前,公司通过拓展与本土设备供应商的合作,生产设备的国产化率已提升至85%以上,有效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拓展更多自主品牌客户
助力中国汽车“出海”
自博泽1996年进入中国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以电动化、自动化为代表的“新四化”重塑市场格局,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崛起,而合资品牌“躺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下,不仅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日子不好过了,跨国零部件企业亦是如此,因为它们之前的主要客户大部分是合资及外资品牌。
在希拉姆看来,这同时也意味着机遇。因为随着中国自主品牌的日益崛起以及新造车势力企业的快速成长,博泽也在努力拓展这些客户,让客户群变得更加多元化。“与其他市场相比,中国市场的需求、客户体验和反馈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响应速度,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以满足中国品牌客户的需求。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同时,提升产品的性价比。这些都是我们要在中国这个日新月异的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希拉姆说。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正积极扬帆“出海”,探索包括东南亚、欧洲在内的广阔市场,海外建厂的步伐明显加快。“博泽也希望能够助力中国车企‘出海’,我们正在与所有中国整车客户进行这方面的讨论。博泽在全球有60多个驻地,可以很好地满足中国整车企业海外本土化的需求,并向他们分享拓展海外市场方面的经验。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博泽位于泰国的生产基地正在助力一家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在当地的发展。”
加码本土研发 赋能全球
随着“新四化”加速演进,中国正成为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高地,不管是跨国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厂商,都在强化中国本土研发实力。而且,在中国的研发不仅服务于本土市场,更在全球研发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希拉姆对此表示:“当前,我们正致力于提升博泽在中国的本土研发能力,中国团队将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这也有助于博泽全球研发能力的提升。”
项洁进一步补充道,博泽中国研发团队正在以下三大方面发力:一是全球平台在中国的本土化,追求极致性价比;二是将一些全球研发的技术在中国首发,因为这些技术在中国拥有更大的市场,例如博泽最新的车窗玻璃升降器就是一个例子;三是建立前瞻研发团队,以前博泽在中国市场更多的是应用开发。通过这三大措施,未来博泽在中国的研发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将帮助其反哺全球业务。
“市场驱动力在这里,技术导向在这里,创新动力也在这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以‘中国速度’来拥抱变化,共享机遇呢?”希拉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