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矩阵式能力是如何练就的
2024年,智能化成为贯穿中国汽车市场的关键热词。国际同行对中国汽车产品的智能化迭代进展速度惊奇不已;行业内,ADAS功能几乎接近标配,舱驾融合、VLM、端到端模型等新技术成为产业链竞相布局研发的方向;而消费者正以极高的期待和热情,审视着自己所购买的车型,ADAS基础功能是否可靠,高速NOA、城市NOA、APA等功能是否可用、堪用、好用。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对智能化的需求,从来没有如此热切过,而这一状态,则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新常态。这对于产业链企业提出了新要求,在全行业不断加速推进各价格区间产品智能化功能商业落地的背景下,一招鲜已经很难跟上车企节奏,能够以多快速度完善不同产品线、提供全矩阵产品,将会成为车企评价生态伙伴的一个重要维度。
聚焦行业技术前沿
跨域融合可以说是当下整车产品智能化竞争的前沿阵地。跨域融合为车企在设计、研发、生产都带来优势。首先跨域融合有助于整车性能优化,提升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由于系统进一步集成,有助于系统协同工作,提升性能表现;由于减少了部分重复开发设计工作,同时优化了部分线束,整车制造成本可进一步降低;也同样由于线束、连接件的减少,整车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消费者同样乐见跨域融合产品的快速配装上车,更高算力的芯片以及更新的架构设计,让AI、大数据等能力能够在座舱、智驾的功能表现上更加突出、稳定。
“我们自去年年底就在准备基于高通骁龙8255平台的域控产品。”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汤文彬表示,此前华阳有多个基于高通骁龙8155的智能座舱产品量产经验,这在华阳基于骁龙8255平台域控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不仅如此,华阳在同步开发算力更高的、基于高通骁龙8775芯片的域控产品。
能够满足行业最前沿需求,无疑是一家供应链企业实力的体现。
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消费者期望在不断变化,芯片产品在高速迭代,算力在不断提升,架构在高速演进,车企的研发能力似乎在面对一个“无底洞”。
“从技术趋势角度看,我们认为软硬解耦、软硬分离是一个确定方向,这是硬件发展的结果,更是企业研发模式进化的必然。”汤文彬表示,华阳不仅仅是车企的供应链,作为整车企业的生态伙伴,华阳不断提升自身的软件能力,以协同开发等不同方式,协助车企完善从底层软件至应用层软件的建设。
软件开发的差异化可以视为硬件选型差异化在开发上的完美映射。在智能化功能、配置加速渗透的市场背景下,市场对辅助驾驶、L2++的智能化功能有着非常大的需求。高阶智驾方案要更流畅、更安全、更广泛的应用到各场景中,更多的感知元器件、大算力芯片成为标配;中阶方案需要在控制感知、决策硬件成本的基础上,让智驾功能可用、可靠;入门级的视觉方案则强调用成熟的硬件将基础功能实现得尽善尽美。提供这种满足不同车型需求的产品矩阵,或许是所有希望在智驾业务领域有所斩获的企业的必备功课。
可靠可用好用 行业需要矩阵式能力
“对应不同的整车市场定位,对智驾方案的需求也是存在细微差别的。”汤文彬分析指出,例如华阳对入门级前视一体机的目标是在充分兼容现有成熟方案的基础上,做到极致的可靠性。
华阳的底气在于过硬的工程化能力。“无论是智能计算单元的信息娱乐、仪表,还是智能显示单元的屏显示、HUD、CMS,抑或是无线充电、数字声学、数字钥匙等诸多智能化产品,华阳都拥有完整的开发流程,并逐步实现了量产。经过这样的锤炼,我们不仅详细了解每一个子系统的精髓,也更了解整车企业的需求。”汤文彬表示。
可靠、可用、好用,代表了车企对不同智驾方案的预期。“所以我们认为,针对车企对不同智驾产品的需求,我们也要针对性地配置研发资源。尤其是对入门级产品,虽然技术成熟、难度不高,也并不算前沿,但前视一体机这样的入门级产品,更是对企业供应链管理、工艺管理、质量管理、交付管理的考验。”汤文彬认为,前视一体机虽然是入门级产品,却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演化过程。例如前视一体机需要兼容像素更高的摄像头,同时需要具备搭载毫米波雷达的能力。由于芯片水平的不断提升,前视一体机不仅需要提升集成度,也需要开始考虑不同的芯片选型。
以华阳为代表的中国产业链企业,正乘着智能化东风,凭借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多年积累,对行泊一体、舱泊一体、舱驾一体等全矩阵能力进行了全面布局,形成了满足车企对入门、中端、高阶不同智驾方案需求的能力。在传统的成本掌控能力、精准交付能力加持下,作为车企的合作伙伴,中国智驾产业链企业,必将有效支撑车企丰富多彩的设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