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汽车智能化:凌厉攻势下百舸争流

发布日期:2025-01-03·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雅慧 编辑:庞国霞
记者:张雅慧 编辑:庞国霞

在轰轰烈烈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如日中天。而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汽车产业赋予无限可能,从小转变到大转型,汽车智能化正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动驾驶:落地进一步,再进一步】
  城市NOA“超级进化”
  城市NOA被视为从L2向L3自动驾驶过渡的重要一步,因此也成为车企及自动驾驶供应商的必争之地。2024年,从技术路线来看,端到端大模型的出现无疑是一匹“黑马”,不断赋能更高效、更可靠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特斯拉的“示范作用”之下,小鹏汽车于今年年初宣布,其高阶智驾方案将采用端到端大模型。理想汽车发布了基于端到端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和世界模型的全新自动驾驶技术架构。
  鸿蒙智行在华为秋季场景发布会上宣布,向问界、智界和享界全系车型推送ADS 3.0,实现端到端大模型商用落地。就连最晚入局的小米汽车,也向所有用户推送了端到端技术赋能的泊车辅助功能,下一个阶段将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智能驾驶。
  供应商方面,如商汤绝影、Momenta、元戎启行、黑芝麻智能、博世等企业也都布局了端到端技术方案。
  技术“平权”后带来新一轮“价格战”,城市NOA的平价、标配已是大势所趋。众多企业纷纷在“极致性价比”上做足文章,力求以更低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更实用的高阶智驾功能。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计划实现自动驾驶BOM成本下降超过50%,进而使整车硬件成本降低约25%。大疆车载最新智能驾驶平台“成行”,发布7000元的城市NOA方案,填补了20万元以下车型在高阶智驾配置方面的空白。
  L4多场景落地初具规模
  与城市NOA技术路线并行,L4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步伐也在加快。相较于前两年,这一细分市场更加回归理性,从场景、体验和效用出发追求步步为营。
  10月,特斯拉发布会上CyberCab如约而至,再次将L4自动驾驶吹上“风口”。最新消息称,特斯拉预计2025年将在美国部分城市推出无需人工监管的Robotaxi服务。同期,广汽集团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广汽资本将以2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1亿元)投资小马智行,共同推动Robotaxi领域的发展。何小鹏也发文回应说,小鹏汽车Robotaxi业务步伐正在加快,明年下半年将在量产车上实现对标海外市场一流Robotaxi的软件使用体验。
  此外,无人驾驶小巴不断拓展使用场景。北京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周边、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无人驾驶小巴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出行方式、为文旅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得了更多“发光发热”的机会。
  与此同时,自动驾驶卡车也在继续进一步的探索。7月,主线科技参与的天津港至马驹桥物流园跨省市公路干线物流“车路协同+自动驾驶”项目落地应用。据称,该商业模式的自动驾驶卡车规模化应用后预计可降低运营成本约15%,减少干线运输人工成本约50%。
  激光雷达步入千元机时代
  今年以来,激光雷达企业无一例外地推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方案,以更短波长、更远测距、更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
  2024 CES上,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图达通、一径科技等中国激光雷达供应商同台竞技,十分抢镜。速腾聚创通过平台化与模块化设计,以及元器件的Pin-to-Pin升级实现产品的性能优化。从M1升级到M2,测距能力提升25%,出点数提升100%,水平角分辨率提升100%,但产品尺寸、接口等规格不变,以便让现有智驾车型“无缝升级”激光雷达,二次开发成本很低。速腾聚创率先实现全栈芯片化的超薄中长距激光雷达MX作为首个搭载M-Core芯片的新一代产品,将成本控制在200美元内,并尽快将价格锁定到1000元左右,引领整个行业集体进入到千元机时代。
  据称,2025年,禾赛科技的下一代激光雷达产品ATX,将以不到200美元(约合1450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是目前AT128型号价格的一半。
  不过,此前一些新车型推出纯视觉版本的高阶智驾方案。在大模型等AI技术的加持下,以数据驱动代替以规则驱动的端到端方案,成为近期高阶智驾的演化方向。在新技术的助力下,以摄像头为感知元器件的纯视觉方案,其智驾能力有了长足进步,而同为感知元器件,激光雷达则在一些新车型上不见了踪影。这也导致业内出现看淡激光雷达上车未来的声音。
  “车路云一体化”构建新局面
  在前期测试示范工作的推动下,“车路云一体化”已从小范围测试验证转入技术快速演进阶段,开始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
  1月,五部委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通知,并于7月3日确定北京、上海、重庆、鄂尔多斯、沈阳、长春等20个城市(联合体)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截至2024年5月底,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座“双智”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超过3.2万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7700余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建有路测单元(RSU)8000多台。另据有关人士透露,国家将以超长期国债方式支持地方投入“车路云一体化”项目。
  据了解,此前“车路云一体化”的发展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阻碍了投资、建设、运营链条的理顺,更不利于商业模式的建立。此次的应用试点工作,重点强调对新兴商业模式的探索。“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互通、安全可靠”,是此次“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应用的基本要求。只有各地的技术架构、标准协议一致,才能实现汽车运行在不同的区域提供相同的服务,提升消费者的用户体验。而作为下一步的方向,标准体系的建设和持续完善依旧将是应用试点工作推进的重中之重。
  自动驾驶行业淘汰赛加剧
  自动驾驶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淘汰赛也在加剧,仍然坐在“牌桌”上的企业境遇迥异,有的“敲响纳斯达克的钟”,有的却无奈“断尾求生”。
  1月,速腾聚创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此次IPO发行价为43港元/股,开盘市值超190亿港元,一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激光雷达企业。7月,如祺出行在香港联交所举行上市仪式。8月,黑芝麻智能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国内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第一股。10月,地平线在港交所成功IPO,开盘不到2分钟大涨35%。同月,文远知行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公司第一股,也是全球Robotaxi第一股。11月,小马智行紧随其后,也正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此外,10月,轻舟智航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并透露已有上市规划,2025年会逐步启动上市相关节奏。元戎启行在11月举行C1轮融资发布会上宣布,获7.1亿元融资。至此,元戎启行已完成6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5亿美元。
  在自动驾驶这片“幽暗森林”中,有人“开花”,有人“结果”,也有人倒在了2024年。干线物流自动驾驶公司千挂科技被曝自今年9月底开始收缩业务、全员降薪。10月中旬,千挂科技广州、深圳两处办公室都已停用,北京部分人员开始居家办公。禾多科技今年2月开始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在广汽的帮助下一度计划重组;但重组筹备工作仅持续半年,到了8月都未能顺利推进,禾多科技随即解散研发部门,并遣散员工,首席执行官倪凯也被传另谋去处,自此公司停摆。
  事实上,自动驾驶产业链上的新创公司大多距离“上岸”的盈利还有一段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但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拿出百分百努力,还要有一定的幸运值,才能安然度过一轮又一轮的“大浪淘沙”。
  【智能座舱:增添智慧“新底色”】
  AI智能座舱发展领先一步
  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术的加入,使智能座舱从传统的信息显示平台进化为具备智理解读的“第三生活空间”,赋能包括但不仅限于HUD、流媒体后视镜、车载娱乐信息系统、车内座椅智能调节系统、车内监测系统等软硬件及系统人机交互功能。
  多家车企已采用AI大模型的座舱平台,不少还是自研大模型。例如,比亚迪自研大璇玑AI大模型应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小米汽车自研小爱AI大模型已全面接入智能座舱,实现从语音助手到生成式AI智能助理的跃迁。小鹏汽车规划了大模型XPlan‐ner和大语言模型XBrain,5月随AI天玑系统推送上车。理想汽车多模态认知大模型MindGPT正式上车,成为功能齐全的“车内管家”。赛力斯、江淮等车企采用华为盘古AI大模型的鸿蒙4.0智能座舱;北汽搭载自研AI大模型,已在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等场景进行应用;智己LS6车机系统搭载智己生成式大模型,在智能座舱领域能够为用户提供多种模式。
  行业人士指出,通过“功能原子化+个性化编排”的方式,AI智舱将在兼顾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用户驾驶习惯、偏好设置、情绪变化,并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以保持服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目前,国内AI智能座舱的发展已进入“无人区”,部分产品处于部分认知智能座舱阶段(L2级),领先国外产品一到两代。
  舱驾一体元年掀开篇章
  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革新的背景下,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成为车企的必选项。跨域融合浪潮席卷而来,从今年产业链的动作来看,舱驾一体的跨域融合是众望所归。
  从芯片、系统到硬件,针对舱驾一体不同阶段,企业忙得热火朝天。11月6日,小鹏汽车科技日发布自研“小鹏图灵AI芯片”,将为舱驾进一步融合进入下一阶段提供底座支持。不同于特斯拉将座舱域和智驾域相互独立,只在硬件层面集成,通过以太网连接,小鹏汽车选择在一块PCB板上同时集成座舱和智驾芯片,以XEEA3.5架构实现Oneboard,可降低40%的BOM成本,使性能提升50%。
  汽车产业链致力于座舱与智驾实现更高度的集成,利用一颗SOC,同时实现座舱和智驾的功能,这也是舱驾一体的最终形态。根据公开消息统计来看,目前已有博世、华阳、航盛、德赛西威、北斗智联、中科创达等一批供应商纷纷推出舱驾融合方案。
  10月21日,高通在骁龙2024高峰会上正式揭晓其下一代舱驾一体芯片SA8797与SA8799的细节。据介绍,这两款芯片不仅在计算能力上大幅提升,还在智能驾驶和座舱体验上引入了一系列创新技术。
  国内企业方面,今年,比亚迪宣布自研算力达到1000TOPS和2000TOPS的舱驾一体芯片。黑芝麻智能推出两大芯片平台:自动驾驶平台华山系列和跨域计算平台武当系列。其中武当家族C1296在业内率先实现首颗单芯片支持多域融合,全面支持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整车数据交换的跨域融合方案。在此基础上,黑芝麻智能与均联智行还联合推出舱驾一体软件开放平台。
  【智能底盘:攻坚“最后一公里”】
  智能底盘技术集中爆发
  今年以来,多家企业推出智能底盘相关技术与产品,整合悬架、转向和制动系统,通过电子控制和传感技术,实现了更高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操控性。博世华域今年4月发布首款“合”平台双齿轮式全冗余转向产品HE4r-D6,积极推进线控转向新技术开发。
  上汽智己L6全系标配灵蜥数字底盘,将智慧四轮转向、智能电控减震器、空气弹簧、电驱等多系统控制模块进行融合,通过中央集控算法,来实现更高的车辆响应速度和操控精度。今年北京车展上,吉利展示了能够“自动控车避险”的AI数字底盘,预计2025年正式应用到部分车型上。车展前夕,比亚迪正式发布云辇技术概念,包含一系列主动式车身控制技术。其首创云辇系列底盘,由低到高包含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云辇-X全主动车身控制系统4种不同车身控制系统。
  11月,江汽集团的“全域线控智慧底盘”亮相,以ICDC智能底盘动态控制模块为计算中心,应用XYZ协控技术,通过车辆运动传感器以及部分智驾传感器的协同配合,可实现统一获取感知信息,统一决策,统一进行车辆运动的动态控制,使得车辆在前后、上下、左右的移动和旋转过程中实现任意的协控控制。
  宁德时代踩着12月的“尾巴”,揭晓了倾力打造的“磐石底盘”,产品采用独创的立体式仿生龟甲结构,将车体结构与能量舱结构紧密结合。
  探索智驾与底盘跨域融合
  在汽车智能化时代,除了座舱,底盘域也是跨域融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例如,比亚迪云辇系统能借助车身感知传感器——激光雷达、摄像头实时感知路面颠簸,在多融合智能控制系统的协调下,让悬架自适应调节,实现了智能驾驶和智能底盘域部分跨域智能。
  华为途灵平台,其路面预瞄RSS系统与华为ADS智驾感知系统的摄像头和激光雷达进行深度融合,可提前150米识别路面颠簸,提前调节减振器阻尼,应对各种路面状况。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硬件层面,跟随整车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式发展步调,底盘正在集成更多功能于单一模块,比如将悬架系统、转向系统、控制系统的关键控制器,整合成紧凑的智能底盘控制单元,以实现更加精准地协调车辆的转向和制动。在软件层面,统一的底盘控制软件平台有望应运而生。通过软件算法,底盘能够对不同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实现各部件之间的协调分工。而智驾+智能底盘的深度融合,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汽车底盘的下一个征程,将给整车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带来深刻影响和挑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