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灰色产业链”危害公共安全,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日前,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存在一条隐秘的灰色产业链。上游无资质的黑工厂回收大量动力电池后,经暴力破拆等程序,将废旧电芯转卖给电动自行车维修店、锂电池专卖店以及一些小作坊。这些下游商家再将这些废旧电芯组装,作为电动自行车用电池售卖给普通消费者。这一状况令人触目惊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动力电池退役,本是客观规律。据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动力电池装车量多年全球领先。在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的背景下,大量废旧电池面临“向何处去”的拷问。
应该看到,废旧动力电池仍有可利用价值,加以合理利用是减少和避免资源浪费的应有之义。但回收利用退役动力电池不可任性而为。通常而言,当电池容量衰减至50%-80%之间,不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仍可用于应急电源、储能设备等梯次利用场景;若电池容量衰减至40%-50%以下,则会通过拆解、破碎、湿法冶金等方式回收贵金属。显然,无论哪一种情况,退役动力电池都不应该转变为电动自行车电池。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也明确要求梯次利用电池不得用于电动自行车。
违规回收和售卖动力电池,带来的危害是“看得见”的。一方面,回收利用本身是一门科学,容不得“一顿操作猛如虎”,也容不得无资质运行,否则就会暗藏极大风险。2021年1月《中国能源报》报道的湖南一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就与动力电池回收有关。正规公司一招不慎尚且惹来灾祸,那些偷偷摸摸做事的黑工厂、小作坊又当如何?另一方面,回收使用乱象必会以新问题“传导”给社会。多位业内人士及动力电池领域专家指出,这些由废旧动力电池组装而成的电池使用过程中存在较高的起火、爆炸风险,为社会公共安全埋下不小的隐患。近年来,多地发生电动自行车爆燃、爆炸事故,有些就源于废旧电池二次利用。
惨剧和隐患令人警醒,动力电池回收使用不能再在危险的道路上狂奔。及时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消解乱象根源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刻不容缓。
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全过程管理,是重中之重。在现实情境中,对于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存在这样的尴尬:由于标准不统一,难以具体要求每一家回收企业的工艺安全性,处理问题也就难以触及痛点和难点;且由于回收产业链很长,违规行为十分隐蔽,单个监管部门很难应对。对此,当尽快完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的法律法规体系,出台行业标准乃至国标,减少和杜绝行业模糊地带,从源头断绝浑水摸鱼的空间。
今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指出,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据此,监管部门应当通过大数据运用,加强溯源管理乃至全程序监管。针对回收产业链较长的实际情况,应当采取多部门合作、综合治理的办法,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和精准度。对于违法违规翻新或以全新名义销售的行为,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排查、惩治,该清理取缔的绝不能留情。
总之,唯有通过法治化、制度化、常态化治理手段,全面整治,重拳出击,方能更有力地整治乱象,还市场一个有序秩序,还公众一个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