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价走低,镍钴持续上行,其背后的产业逻辑何在?
低位徘徊的锂价,悄然上行的镍、钴价格,都在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近日,电池级碳酸锂每吨价格徘徊于7.4万-7.5万元左右,碳酸锂期货则为每吨7.3万-7.5万元左右。与之不同的是,伦敦金属交易所镍价在每吨1.6万美元左右,国内镍价每吨为13万元左右,而一个月前价格为12.3万元。同期,钴价格每吨达22.5万-24.8万元左右,而一个月前为每吨17万元左右。
在锂、镍、钴等动力电池行业关键原材料市场价格走势上行的同时,近期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戏剧性的分化。在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又将对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相互背离有缘由
对于曾经几乎高不可攀的锂价,近2-3年可谓是坐上了“滑梯”,自2022年11月超50万元/吨的历史巅峰后,一路下滑,到了2024年9月,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一度跌破7万元/吨整数关口,不断刷新着上市以来的新低。而现货市场同样萎靡不振,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曾经因锂价疯涨而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如今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其中国内部分行业巨头早在2024年上半年就已经出现亏损,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锂价下行。
相对而言,镍钴价格却如逆水行舟,持续攀升。以硫酸镍、硫酸钴等为代表的产品,价格稳步上扬。去年以来,尽管市场波动不断,但镍钴在新能源领域的需求支撑下,展现出了强劲的价格韧性。上海钢联数据显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四氧化三钴、硫酸钴等价格虽有起伏,但整体呈上升态势,电解钴价格也在逐步回暖,从年初的低位开始稳步回升。
“镍、钴价上行的背后推手是需求的增长。”西安工业大学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工程师魏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的常规动力锂电池中,镍钴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追求不断升级,三元锂电池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尤其是高镍三元电池(如NCM811、NCA等),凭借其高能量密度的优势,成为众多车企提升续驶里程的首选。在这些高镍三元电池中,镍元素的含量提升有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增加车辆的续驶能力;钴元素则对电池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起着关键作用,并可减少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容量衰减。
从特斯拉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池看,其部分车型采用的高镍三元锂电池,使得车辆续驶里程大幅提升,满足了消费者对长续航的需求,也推动了市场对高镍三元电池的广泛应用。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如宝马、大众等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纷纷推出搭载高镍三元电池的车型,对镍钴的需求呈现出更大增长。这种强劲的需求增长,成为推动镍钴价格上行的重要动力。
“此外,也有一定的外界因素和市场炒作的影响。”华东汽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林澍文向记者介绍,金融市场的资金也在镍钴价格波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镍钴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关键原材料,其市场前景被众多投资者看好。大量资金涌入镍钴市场,通过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炒作,人为地推高了镍钴价格。一些投资机构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发布对镍钴市场利好的消息,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市场,从而在短期内制造出镍钴价格上涨的假象。当市场上的投资者纷纷跟风买入时,镍钴价格被进一步抬高。这种市场炒作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加剧了价格波动,但从长期来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镍钴未来需求的乐观预期。
对行业影响有多大
镍、钴等原材料的波动,不可能不对动力电池行业产生影响。
“价格的波动,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魏冬认为,一方面,锂价的下跌,使得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大幅降低。从国内某电池生产商公布的数据可知,之前在2022年碳酸锂价格处于高位时,其磷酸铁锂电池生产成本每Wh约为0.6元,到2024年随着锂价下跌,该电池每Wh成本降至0.45元左右,这使得磷酸铁锂电池在成本竞争中更具优势,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供应市场,进一步扩大其在中低端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镍钴价的上涨,给三元锂电池的成本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对高镍三元电池而言,无形中拉高了整个电池的成本。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由于镍钴价上涨,NCM811型三元锂电池的生产成本相比上一年度增加了近20% 。这使得三元锂电池在成本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在与磷酸铁锂电池的竞争中,成本劣势逐渐凸显。
其实,在锂价和镍钴价的双重相背离的变动之下,动力电池企业正在重新权衡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路线。对于一些追求成本优势和安全性的企业而言,磷酸铁锂电池的吸引力更大。随着锂价下跌,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加上其本身具有的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等优势,使得它在中低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应用更加广泛。其中,比亚迪凭借其在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技术上的优势,助推了其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多款车型在2024年成为销量主力军。
而对于追求高能量密度和长续驶里程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三元锂电池尤其是高镍三元电池仍具有难以替代的一定优势。尽管镍钴价上涨带来了成本压力,但车企为了提升产品的续驶能力和性能,依然会选择三元锂电池技术路线。特斯拉在其部分高端车型上,坚持使用高镍三元锂电池,通过优化电池管理系统和生产工艺,来降低成本和提高电池性能,以满足消费者对长续驶和高性能的需求。不过,这也使得相关动力电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寻找降低镍钴使用量或替代材料的技术方案,以缓解成本压力。
“原材料成本及技术路线的变化,正在重塑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格局。”林澍文表示,这种变化也在改变着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上游锂矿企业因锂价下跌,盈利空间缩小,与下游电池企业的合作谈判中,话语权减弱;而镍钴矿企则因镍钴价上涨,在与电池企业的合作中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下游车企在选择电池供应商时,会更加谨慎,综合考虑电池的成本、性能、供应稳定性等因素。也有的车企与不同电池厂商展开合作,以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同时降低采购成本。
行业重塑或难避免
面对锂价和镍钴价的波动走势,动力电池企业也在纷纷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从原材料开始,电池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不少动力电池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减少了人工成本,同时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良品率,使得单位电池生产成本降低。一些企业还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稳定的采购合同,以获得更优惠的采购价格,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技术创新,无疑也是降低电池企业成本的一大“法宝”。有的电池企业通过减少电池模组,提高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和空间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不少电池企业还在积极研发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
在供应链优化方面,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构建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有的电池企业不仅拥有自己的电池生产业务,还向上游锂矿资源领域拓展,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获取锂矿资源,确保锂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同时,电池企业与下游众多车企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电池供应、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尽管行业面临着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林澍文表示,在市场变化中,动力电池企业将积极调整策略,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供应链,以适应市场变化,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总的方向,是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