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部件走向台前 汽车业迎来“价值重估”时刻

发布日期:2025-05-07·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郝文丽 文/图 编辑:庞国霞
记者:郝文丽 文/图 编辑:庞国霞

4月23日,2025上海车展拉开帷幕。这场“拥抱变化”的行业盛会,不仅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风向标,更集中展现了零部件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浪潮下的创新与突破。作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零部件行业已从“量变”迈向“质变”,并在技术迭代与市场格局重塑中,逐步占据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核心位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在产业层面,2025上海车展进一步体现出汽车供应链多领域的跨界协同合作,体现出汽车产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格局;在趋势层面,本届上海车展展示了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大潮下所蕴含的蓬勃活力,展示了汽车产业对于促进市场消费的强大动能,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汽车行业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的全球引领作用。
  三大趋势见证产业升级轨迹
  2025上海车展上零部件技术与产品的展示如同一幅“热力图”,呈现出汽车产业从硬件主导向“软硬一体”的全面跃迁。与往届大型车展的聚焦动力技术争霸不同,本届上海车展整车馆已全面进入智能电动汽车主导时代。随着汽车硬件技术日趋成熟,“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愈发澎湃。自2021上海车展首设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馆以来,该展区持续扩容,从最初的2个展馆扩展至今年的4个展馆,企业大秀肌肉、比拼实力的程度可见一斑。不少零部件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发布会从早开到晚。
  从2025上海车展的参展情况看,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轮驱动成为核心主题。企业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对新趋势的拥抱。法士特全球首发蓝驰800V解决方案,并携多款高端智能绿色新品亮相。市场在变,法士特也在积极求新求变。法士特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马旭耀表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避免低水平的“内卷”。
  “软件定义汽车”的深化标志着产业逻辑的根本转变。在智能化、网联化变革趋势下,汽车逐步由机械代步工具向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转变。功能需求推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演进。在零部件层面,软件逐步获得全栈化、完整化的控制权限,实现汽车多元化的应用功能,成为定义汽车产品力的关键因素。中科创达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纯粹卖硬件的时代过去了,现在一定是软硬结合的服务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正被注入更多“感知、分析、判断”的智能特性。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赋能汽车”,智能汽车软件复杂度大幅提升,车企需要围绕各类应用场景实现AI功能的快速落地。东软集团总裁盖龙佳阐释道:“AI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人、车、路、云的协同模式。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承载智慧生活的移动空间,更是全球产业竞逐科技制高点的核心‘战场’。”
  跨域融合的常态化成为另一显著特征,既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更涉及产业融合、生态融合。智能汽车跨域融合,硬件与软件深度融合,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成为常态。
  通过2025上海车展来看,供应链协同模式也在进化。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上,11位车企高管一齐亮相,展示了华为技术赋能的落地成果。地平线举行年度产品发布会,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惊喜亮相,宣布与地平线达成HSD全球首发量产合作,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
  保隆科技与均联智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L2到L4辅助驾驶及智能座舱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推动相关产品技术在车路云、低空经济和机器人领域的协同和应用。
  中科创达分别与面壁智能、泊知港达成合作,它们也成为中科创达滴水OS系统全球合作生态的重要伙伴。以上这些合作案例既让人有些惊喜,又在产业演进的情理之中。
  随着硬件性能越来越临近“天花板”,软件与生态的博弈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场。从单一技术突破到全链协同创新,汽车产业的竞争维度已悄然改变。
  汽车智能化变革“扛起大旗”
  2025上海车展上,几乎每家参展企业的展台都打出“智能化”的招牌。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汽车软件市场规模将达550亿美元,其中OTA升级、智能座舱交互、自动驾驶算法成为三大增长极,软件的权重有望首次超越机械性能。
  芯片与算法的竞速成为焦点。除了地平线的抢先发布,黑芝麻智能在本届上海车展上推出新一代芯片平台、跨域融合方案,并宣布多项全球合作。据介绍,黑芝麻智能将以“技术创新+开放生态”双轮驱动,聚焦芯片研发,赋能汽车智能化转型;同时,立足汽车领域,向机器人、边缘计算等场景延伸,以全栈技术能力开启智能时代的“计算革命”。
  商汤绝影重点推介了生成式智驾R-UniAD技术方案,并发布4D世界模型“绝影开悟2.0”。针对辅助驾驶领域的棘手难题,如施工占道场景,商汤绝影展示了R-UniAD方案如何依托VLAR技术增强模型能力。通过4D仿真复现、端到端模型生成驾驶策略以及与世界模型的交互,R-UniAD能够预判施工占道情况并丝滑变道绕行,显著提升对此类场景的泛化交互能力。商汤绝影首席执行官王晓刚表示,真正的AI汽车应是生成式AI与智驾、座舱的深度融合,既要提升辅助驾驶的安全性,又要让汽车拥有独特的个性,成为用户的贴心“伴侣”。
  中科创达副总裁、滴水智行总经理宋洋表示:“全新发布的滴水OS 1.0 Evo以端边云协同AI原生架构为核心,灵活利用主流芯片平台算力,实现从车内外多模态感知到车辆底层能力,再到生成式HMI的座舱系统全面重构,将AI融入系统的方方面面,为终端用户带来‘超真实、超智能’的新体验,为汽车行业‘出海’带来‘超融合生态’的完整应用体系。”
  卓驭科技展示了新型视觉传感器、车规级激光雷达和补盲雷达。卓驭科技的创新不仅局限于技术和产品层面,还在于对出行生态的重构,其车载无人机系统分为前装和后装两种模式,为高端个性化车型和普通用户提供了更多创新玩法和出行体验。
  座舱交互的革新同样令人瞩目。均胜电子发布全新的沉浸式智能座舱解决方案JoySpace+,以及机器人能源管理、机甲、传感器和无线充电等多个关键零部件解决方案。
  佑驾创新推出全新座舱大模型解决方案——智能管家BamBam,以多模态技术实现全维度舱内感知,能在提高汽车安全性的同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全场景的智能服务。
  当智能化从高端标签变为普惠标配,技术竞争已从功能堆砌转向场景渗透。用户体验的精细化打磨,成为题中之要义。
  外资零部件企业本土化突围
  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智能化发展浪潮,外资零部件企业正加速从“单向技术输出”转向“深度生态融合”。
  技术落地的本土化成为关键策略。博世集中展示了面向未来汽车架构的软件与技术创新。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主席马库斯·海恩表示:“智能辅助驾驶正逐步融入我们的日常出行。特别是在中国,这一发展变革尤为迅速、全球领先。博世致力于通过软件与技术创新,赋能智能出行的发展变革。”据了解,2024年,博世智能出行集团在华销售额增长4%,达到1166亿元。去年,博世在中国获得的未来5年新业务订单中,有65%与汽车智能化及电气化解决方案相关。
  随着中国市场对于组合辅助驾驶需求的快速增长,博世已与5家中国车企就高快路及城市记忆行车辅助驾驶达成合作,大部分项目将于今年落地量产,另一个面向海外市场的项目将于2026年一季度实现量产。
  另一国际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则在入华30年之际,选择新的开始。据悉,在4月25日大陆集团年度股东大会获得批准后,其汽车子集团计划于今年9月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将命名为AUMOVIO。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成员兼汽车子集团首席执行官冯贺飞表示,中国是未来出行的重要市场,大陆集团深耕中国市场30载,成立子集团将更好地为中国车企提供全球及本地化支持。中国战略将聚焦三方面——综合成本竞争力、快速敏捷的相应体系、本地创新集研发能力。
  同样在中国市场深耕30年,博泽作为全球机电一体化领域的领军企业,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本土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立足新起点,博泽将聚焦“成本、速度、灵活”的战略方向,持续加强本土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研发和服务响应速度。据介绍,通过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博泽正加速推出更贴合中国本土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迅速且高效地响应中国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博泽将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成本管理,继续深化供应链本土化进程,提升对本地市场客户的支持能力,并赋能全球供应链体系升级。博泽在车展上全球首秀了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智能座舱交互系统。该产品结合超宽带和毫米波雷达技术,建立起人与车的智能互联。
  供应链的深度绑定则凸显汽车产业战略转型轨迹。安波福正以彻底的国产化为目标,全面完善本土供应链配套能力,扩展贯穿产业链的共生共赢生态。车展期间,安波福重点展示了高度国产化的供应链体系,本次首发的众多产品均为与本地生态链紧密合作的成果。
  外资巨头的本土化不仅是市场策略,更是生存法则。通过技术下沉与生态共建,它们正在重新定义“中国速度”下的全球竞争力。
  台前与幕后的角色切换
  从2025上海车展的展位布局中,不难窥见当前中国车市格局的微妙变化。零部件企业占据4个独立展馆,并“渗入”多个整车馆,参展数量超300家,其中50家为首次亮相。
  独立展商的崛起成为亮点。智驾先驱Momenta首次作为独立展商参展,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曹旭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都是作为合作伙伴随车企一起参展,此次独立展商的身份意味着Momenta正踩在时代的发展线上。“我们预测,智能驾驶将遵循摩尔定律,其中软件体验将呈现出指数级提升,有望达到两年提升10倍、4年提升100倍、6年提升1000倍的水平。”他称。
  三星、索尼、英特尔等国际知名企业首次亮相上海车展这一中国大型车展舞台。这充分展示了汽车与科技行业的深度融合,凸显智能化在汽车科技变革时代的引领作用。
  鸿蒙智行虽然去年曾参加北京车展,但此次是其上海车展的首秀。作为华为与多家车企合作打造的智能汽车生态联盟,鸿蒙智行携8大车型重磅亮相,展现其生态辐射力。
  舍弗勒合并纬湃科技后首次参加上海车展,带来丰富的电气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展示了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技术布局,包括控制器、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电机产品系列及高度集成的电驱动系统,不仅涵盖乘用车及商用车,还拓展至两轮车等各类电气化应用需求领域。
  参加本届上海车展,也是全球动力总成领军企业浩思动力在中国大型车展上的首次亮相。浩思动力此次带来混动、可替代燃料、增程器等一系列多元化解决方案,展示了超混、乙醇、甲醇、合成燃料及氢气等前沿技术应用。
  有人出现,同样有人暂时缺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汽车产业变革浪潮涤荡的速度与复杂。激光雷达领域,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在车展开幕前发布了新产品,却未现身展会现场。业内人士认为,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在讲究“智驾平权”、追求“极致”性价比智驾方案的背景下,不少车企瞄准纯视觉赛道,激光雷达的车用面临一些变数。
  智驾领域的两家企业——文远知行和轻舟智航也缺席本场行业盛会。凯联资本研究院院长由天宇表示,如今智驾企业面临“盈利难、烧钱快”的挑战,新技术变革与市场反应仍存在时间差,下一阶段竞争或将在2025年迎来新拐点。
  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跨界产品成为新宠。几乎每家企业的展台,都掺杂着机器人或机器狗的元素,不少企业直接亮出相关产品。例如,万里扬就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该公司开发的谐波减速器和行星减速器出现在展台上。万里扬副总监徐万洪表示,万里扬开发的新产品作为机器人关节点核心部件,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精度、稳定性和寿命,他们非常看好和重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亿纬锂能首创“原位升级”大圆柱电池方案,可以适配各种尺寸的机器人及无人机,也为未来产业发展做好了充足准备。
  当零部件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汽车产业的价值结构正在重构。技术迭代与生态扩张的双重驱动下,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进入新阶段。在全球汽车工业的百年变局中,2025上海车展注定成为里程碑——零部件企业首次占据主场聚光灯,超过60%的展台陈列着激光雷达、域控制器、固态电池等硬核科技,参展企业、产品和发布会数量均激增。这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刻现实: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发生根本性位移。当电动化完成“从0到1”的突破,智能化、生态化与全球化浪潮推动“从1到100”的质变,传统由整车企业主导的产业格局迎来变局。
  英伟达芯片算力能够达到3000TOPS,华为智能驾驶云平台每天处理数据量相当于10万部高清电影,亿纬锂能6C快充大圆柱电池充5分钟可行驶300公里……这些数字揭示着,决定汽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正在跃迁。在这场产业链价值重构中,中国企业站上了技术制高点,外资巨头加速本土化转型,而2025上海车展恰是这场无声变革的绝佳观察窗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