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势 理细节 辨风向——2025上海车展的汽车供应链面面观
5月2日,人潮如织的2025上海车展落下帷幕。从数据角度来看,本届上海车展的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展出面积,从两年前的3万平方米增至约10万平方米,占据整个展会的三分之一。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一个显著的变化则在于,中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开始走上前台,自信并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技术研发成果与产品应用前景。
在热闹与喧嚣过后,静下心来沉淀,2025上海车展反映出的一些技术新趋势与行业新形势愈发清晰。
关税风波难撼“出海”大势
在本届上海车展前夕,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实施“对等关税”,以极限施压陷全球经济发展于险境,严重冲击全球贸易投资体系,遭到国际社会正义力量和有识之士的普遍反对。世界潮流,浩浩汤汤,2025上海车展的成功举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关税风波难以撼动中国汽车“出海”的大势所趋。
“总体而言,我们希望全球贸易的关税越低越好。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全球能够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来自不同国家的公司在公平的规则下展开良性竞争、实现更好发展。”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主席马库斯·海恩表示。
“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不少整车企业都在考虑全球布局。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支持所有有此需求的整车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扩展业务。我们在这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能够为中国整车企业‘出海’提供非常成熟的支持方案。”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中国区董事会总裁王伟良告诉记者,“对企业而言,国际形势的变化是不可控的客观因素,但无论怎样,博世都将与整车企业一起继续围绕全球化布局展开合作。”
2025上海车展上,“出海”这一关键词被自主品牌车企高管屡屡提及。在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历程中,国际零部件一级供应商也找到新的发力方向。虽然贸易环境有所变动,但它们从产品、服务等多维度助力中国车企“出海”的意愿没有动摇。
“国际形势、贸易争端不会改变我们的战略——‘服务本土客户’,这也是经过多年时间验证的。”佛瑞亚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启元(Martin Fischer)表示,在助力中国整车企业“出海”,他们能做的有很多。首先,可以帮助客户开拓新的市场,例如在南美等地,佛瑞亚既有生产制造布局,又熟知当地市场需求及消费者偏好,完全有能力协助中国车企开发适应性产品。他认为,并非在中国畅销的产品会天然地畅销海外,因此车型一定要做本地化调整。其次,佛瑞亚对全球不同市场的法规和监管体系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帮助中国企业迅速熟悉情况。第三,以欧洲市场为例,佛瑞亚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源帮助中国车企快速形成产能。目前,欧洲汽车市场的规模在下降,这意味着有冗余产能可为中国车企所用。第四,从产业链全球合作角度来看,也大有可为。以雷达产品为例,佛瑞亚具有全球研发与供应体系,完全能够与中国车企深化合作,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布局海外市场。佛瑞亚全球执委会成员、佛吉亚中国区总裁马川补充道:“在助力中国整车企业‘出海’的方面,我们不仅仅提供产品,更多是提供服务。”
AI深度介入汽车全产业链
2025上海车展上,人工智能对汽车全产业链的赋能随处可见,博世官宣了“纵横辅助驾驶”品牌,并持续开发和提升AI架构,应用于城区辅助驾驶、高快路及城市记忆行车辅助驾驶的功能开发。今年年初,博世推出了基于端到端模型的城区辅助驾驶方案,并计划年底将其拓展至高快路及城市记忆行车辅助驾驶方案,已与5家中国车企就此达成合作。其中,大部分项目将于今年年内落地,另一个面向海外市场的项目将于2026年一季度量产。
纽劢科技(Nullmax)首次亮相上海车展,展出全栈自研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MaxDrive,包括从L2主动安全功能到采用端到端技术架构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满足不同车型及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据介绍,纽劢科技依托独有的平台化技术架构,实现了MaxDrive对国内外主流芯片平台,以及不同类型和数量传感器的灵活适配,助力整车企业快速完成差异化车型的量产落地。
本届上海车展上,博世还发布一款首展的AI智能座舱平台产品。该平台融合多个技术生态中的大语言模型,可在日常驾驶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人机交互体验,计划于2026年正式推出。
华阳集团展出了基于高通8255与芯驰X9SP芯片的解决方案,支持一芯多屏、AI语音、舱泊一体、DMS、OMS等功能,满足不同车型及市场的定制化需求,初步展现了AI大模型技术应用于座舱,为整车产品提供的“无限想象”。
均胜电子正式推出全新的沉浸式智能座舱——JoySpace+。该产品汇集均胜电子多项创新技术,将视觉、声觉、触觉、语音等全场景多模态交互与智能内饰、智驾系统、汽车安全技术等结合,打造出“沉浸式”的智能化、个性化驾乘体验。
中信科智联则在智能座舱方案中采用“端侧小模型+云端大模型”协同模式,减少云端依赖,实现毫秒级响应速度;并推出“车联万物”交互框架,支持语音、触控、ARHUD多通道联动,突破语音交互局限。
在“软件定义汽车”之外,东软睿驰提出“AI定义汽车”(AIDV)的概念。2025上海车展上,东软睿驰带来基于对AIDV理解打造的整车智能AIOS——NeuSAR OS。该款操作系统以整车级的“神经中枢”,实现跨平台、跨域高效开发,提供专门针对车内AI应用开发、部署及迭代的系统平台能力和技术支撑,使得智能化场景快速上车,全面助力车企实现功能落地与差异化创新。“我们希望通过AIOS这样的产品,帮助车企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实现跨平台、跨域高效开发,加速AI在辅助驾驶、个性化体验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创新成果灵活可用且成本可控。”东软睿驰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杜强告诉记者。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艾博连科技宣布加入奇瑞旗下雄狮科技LION AI联合实验室,聚焦AI座舱场景应用,以自研的汽车领域大模型Lion Butterfly为载体,进入奇瑞LionCarmind Agent生态系,以技术协同创新“孵化”人车合一的AI智能汽车出行场景应用。同期,艾博连科技与国产大模型独角兽智谱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度整合智谱在AI大模型领域的技术积淀与艾博连在汽车智能座舱场景的落地经验,共同推进下一代“有温度、懂需求”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围绕下一代车载AI解决方案开展联合研发。
在开发端,AI的助力作用也已显现。佛瑞亚海拉首席执行官Bernard Sch※ferbarthold表示:“在雷达产品的开发中,我们利用AI技术大幅优化算法、提升工作效率。过去,需要获取大量图像进行正确标定并训练;而AI提供仿真数据用于研发,助力我们实现了产品性能提升、开发周期缩短和成本降低。”
以网联方案筑牢汽车安全底线
在本届上海车展开幕前,工信部会议强化了智能汽车行业的认识,技术进展要回归安全底线。汽车网联化方案,因此再度成为热点。
“工信部组织多家车企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升级备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强调车企要明确责任,禁止虚假和夸大宣传,这从侧面对汽车智能化真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信科智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信科智联此次展示了车载通信产品和方案、智能网联场景创新应用、网联智驾等成果。在车载产品和方案方面,中信科智联可提供涵盖C-V2X通信模组、C-ITS协议栈、应用场景软件、测试服务等C-V2X全栈式解决方案。中信科智联推出的DMD 3A及DMD5x系列C-V2X通信模组,通过严格的车规级可靠性测试,C-ITS协议栈及应用场景软件产品获得ASPICE Level3认证,产品全面符合车载前装高可靠、高稳定的质量要求。目前,其CV2X软硬件产品在乘用车、商用车等多领域实现量产应用合作。中信科智联展出的C-V2X网联式智驾域控制器解决方案,具备“超视距、早感知、早制动”能力,突破单车感知局限,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具备高可靠性与实时性,显著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交通协同效率;国产高算力智驾域控制器解决方案,融合高性能计算平台与开放式软件架构,具备强大的本地智能处理能力,助力实现自主可控的智能驾驶量产落地。
“智能驾驶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车路云一体化’协同路径,而非单纯依赖单车智能。通过C-V2X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的全方位实时交互,能够突破单车智能在感知范围、安全冗余和成本控制上的局限。”中信科智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技术的普及必须要以安全为底线。这不仅仅是车联网技术的天然优势,同时也可赋能企业实现差异化。我们倡议,凝聚‘安全、协同、可持续’的共识,用网联化赋能智能化,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共建实现安全基础上的技术普惠。”
随着汽车的发展呈现跨行业的特性,其安全性问题也遭遇新挑战。但无论通信还是汽车领域,安全都是基石。智能网联汽车本质上是能源与ICT软硬件高度耦合的复杂系统,安全性必须排在首位。据记者了解,中兴通讯此次展示的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安全性的问题。例如,M1作为行业首款多核异构、多域融合、中央计算处理芯片,支持复杂运算和实时控制,满足最高功能的安全等级,并通过功能安全最高等级ASIL-D认证、信息安全国密二级认证及AEC-Q100 Grade2测试。A1作为5域融合智算芯片,获得最高功能安全等级ASIL-D认证,从感知到计算全链路覆盖;原生仪表显示功能安全,像素级安全防护,实时高安算力保驾护航,内置全自研信息安全岛,支持国密二级。
技术亮点体现行业发展方向
本届上海车展上,记者发现多个有趣的技术新亮点,它们或在产业化早期,或在规模化早期,但无一例外都很具代表性,给行业带来启发。
HRC展出“超级碳舱”解决方案。该款产品由HRC独家为客户开发制造,实现了较传统钢铝方案减重30%的显著效果,轻量化系数突破行业极限,仅为0.95。在保持更加轻量化的同时,HRC还通过集成应用10余种先进连接工艺,并在关键部位采用PMI嵌件等创新技术,确保在极端工况下有更好的操控稳定性和碰撞安全表现。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壳碳舱,“超级碳舱”还开创将碳纤维作为主要车身结构材料运用在国内高端量产车型上的先河,展现了这一新材料在汽车结构件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
佛瑞亚海拉的电子保险丝产品iConF也值得关注。根据佛瑞亚方面的介绍,作为同类首创智能可配置电子保险丝,iConF可显著简化线束布置,支持更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并借助预测性维护与主动能源管理提升车辆安全性;同时,由于采用芯片化设计,传统的线束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简化,线径更小,重量更轻,成本更低。
联合电子首次推出超级智能增程器单元、镁合金ASM行星排电桥和分布式电驱系统,体现了增程式技术在进化路径上对增程器、驱动电机提出的小型化、智能化、集成化要求。其中,超级智能增程器单元是联合电子为新一代增程式汽车定制开发、高度集成的增程器总成平台产品;镁合金ASM行星排电桥通过镁合金一体铸造技术深度集成,总重约60kg,峰值功率超过250 kW,比传统设计减重20%。
在感知元器件领域,芯片化、数字化成为突出的特点。虽然一些头部激光雷达企业此次并没有设立展位,但其产品却在展车上变相亮相。本届上海车展前,禾赛科技发布第4代芯片平台,实现感存算一体化,并确保高性能计算能力。同样在展前发布192线车载高性能数字化激光雷达EMX的速腾聚创,把数字化技术作为提升辅助驾驶安全的重要答案,其全球首款“千线”超长距数字化激光雷达EM4配装上汽大众概念车ID. ERA展出。速腾聚创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数字化可以实现更高程度的集成,让激光雷达尺寸更小,功耗更低,而且根据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系统的需求定制,便于车企控制成本,同时在装配量产上也降低了门槛,有助于降本增效。”
芯片国产化替代风头正劲
从本届上海车展来看,自主芯片企业成为智能化普及趋势的践行者与受益者。例如,黑芝麻智能推出华山系列新一代家族芯片平台——A2000家族,包括A2000 Lite、A2000和A2000 Pro,分别针对不同等级的辅助驾驶需求。据悉,自主研发的华山A1000家族芯片,以高性价比、高算力、低功耗为核心优势,通过规模化量产助力车企在10万元级车型中落地相应的辅助驾驶功能。黑芝麻智能通过芯片级创新与开放生态协作,推动NOA等相关功能在安全的基础上,从“技术尝鲜”迈向“大众标配”。
中兴通讯展出了3类芯片。其中,与中国一汽联合发布国内首颗5域融合车规级AI芯片A1属于舱驾融合SoC芯片A系列,一颗芯片即可实现“智能座舱、组合驾驶辅助、智能车控、中央网关、信息安全”5域融合;与广汽集团联合发布车规级高性能中央计算平台SoC芯片“撼域”M1属于M系列,将计算、通信和安全3大核心功能深度融合,达到汽车功能安全最高标准。此外,还有中兴通讯自主研发4G/5G车规级通信的智能网联通信芯片S系列,实现了芯片到模组的全栈自研,支持全频段,认证覆盖全球超140+国家,已在国内头部车企规模量产,助力车企“出海”。
从应用侧来看,华阳集团旗下华阳通用与芯驰科技签约,展开AI座舱与车身域控的深入合作。纽劢科技的MaxDrive方案中同样展现了对国产芯片方案的重视:智能前视一体机方案适配爱芯元智的M5X系列;行泊一体域控方案适配黑芝麻智能A1000及C1236系列等芯片平台;舱驾一体域控方案完成了对黑芝麻智能C1296平台的适配;城区辅助驾驶方案完成了对黑芝麻智能A2000平台的应用开发。
东软睿驰则与中汽研科技签约,双方将围绕RISC-V在汽车产业的技术发展及落地应用持续探索合作路径,携手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ISC-V以其开源特性,对汽车芯片、汽车行业的自主可控和开源生态建设具有基础性地位。车企可定制化开发高能效、低功耗芯片,适配智能驾驶等场景;开源生态降低技术门槛,促进芯片设计、IP核及工具链协同创新,加速国产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