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定调” 车企“改口” 一场交通事故带来智驾的变与不变
5月1日,小米官方微博发布一组宣传资料,其海报中以往“小米智驾”的提法,换成了“小米辅助驾驶”。同日,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发微博介绍L6智能焕新版,其中强调“辅助驾驶焕新”,理想汽车官微对此进行了转发。有心之人不难发现,4月下旬以来,车企对于智能驾驶,几乎都更换了名称提法、降低了宣传频次。
这让记者联想起最近的经历——“现在不能用‘智驾’,那么‘智能驾驶’还能用吗”、“请问工信部对辅助驾驶相关宣传的规范要求正式发文了吗”、“我们正在修改宣传物料,这样符合标准吗”……从2025上海车展前夕到结束,陆续有多家汽车供应链企业询问当下智能辅助驾驶相关的最新宣传要求。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以下简称“工作推进会”),强调车企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目前,比亚迪、理想、小米、蔚来、阿维塔、小鹏等车企宣传产品时的表述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多位车企人士表示,“这是响应相关主管部门号召”。
监管趋严车企集体“改口”
根据工信部官网发布的信息,工作推进会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从最新动作来看,各大车企正在着手淡化“智能驾驶”的存在感。小米汽车在SU7新车订购页面,将原本的“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智驾Max”变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小米汽车App中,相关“智驾”的表述也更新为小米辅助驾驶xiaomi HAD,涉及城市领航辅助、高速领航辅助、代客泊车辅助等功能的称谓变更。
比亚迪将辅助驾驶系统“天神之眼”由原来的“高阶智驾”,改为“驾驶辅助”;同时,“载客泊车”改为“下车泊入”,清晰界定该系统为辅助性质,避免消费者误解。
理想汽车把智驾相关宣传更改为辅助驾驶,像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全场景导航辅助驾驶的说法都体现了这一转变。销售人员在介绍产品时,也不再将智能驾驶作为主要卖点,而是强调家庭用户需求、舒适性和空间表现等方面。
蔚来汽车对不同车型功能定位的介绍更为明确。例如,ET5具备城区NOA能力,并赠送5年使用权益;新推出的萤火虫车型目前仅搭载LCC(车道居中辅助)功能,不强调智驾能力,主要面向通勤与家庭使用人群。
小鹏汽车在新品发布中将“自动驾驶”一词更换为“智能辅助驾驶”;此外,还计划推出“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以强化用户对辅助驾驶功能边界的认知。在销售端,销售人员仅在用户主动询问时解释导航辅助功能,并同步说明“需保持注意力”。
鸿蒙智行明确标注“高阶智能驾驶仅支持高速场景最长90秒脱手行驶”,并强调“高阶智能驾驶仅为辅助功能,不可替代驾驶员操作,无法适应所有交通、天气和路况”。
4月27日,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官方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倡议中,一共有11个汽车品牌的高管署名,11个汽车品牌分别为广汽、上汽、江汽、奥迪、东风猛士、岚图、深蓝、北汽、阿维塔、赛力斯、奇瑞。
为车企提供智驾相关解决方案的企业也达成共识,将“安全”置于首位。服务于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某公关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正在建议客户修改相关表述。”
不当宣传与智驾事故激增
近期,工信部等监管部门对智能驾驶释放出“严监管”信号,导火索是一起与智能驾驶相关的重大交通事故。
3月29日,一辆启用NOA功能的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公路路段发生爆燃事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这起事故并非个例,此前也出现过不少因车主过度依赖智能驾驶,在使用所谓“全场景智驾”等功能时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这些事故集中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在当前阶段的安全风险,以及车企对智能驾驶功能宣传误导带来的严重后果,成为有关部门下定决心加强监管的直接原因。
从行业现状来看,智能驾驶领域确实存在一定的乱象。随着智能驾驶概念走红,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众多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目光,在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时,往往不甚严谨和细致。有的车企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概念,使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具备高度自动化甚至完全自动驾驶的能力;还有车企推出诸如“L2.9+”这类在现有标准边缘模糊界定的级别混淆视听;更有车企高管直播展示“全程零接管”的智驾功能,误导消费者将当前仍处于辅助阶段的驾驶技术与真正的自动驾驶划等号。
根据相关数据,2024年,国内乘用车L2自动驾驶的市场渗透率已高达55.7%,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可能接近65%。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占比高达62%的25~35岁年轻车主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同于“自动驾驶”。而在2025年一季度,与智驾相关的交通事故同比激增217%,其中83%的事故涉及驾驶员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系统。
一系列数据表明,由于车企的不当宣传,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在实际驾驶中过度依赖该项功能,最终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风险。
智能驾驶技术本身虽然不断发展,但距离真正可靠的完全自动驾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部分车企为追求市场成功,将尚未成熟的辅助驾驶功能过度“包装”后推向市场,忽视了技术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工信部等部门加强对智能驾驶的监管,不仅为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也意在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在健康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智驾将走上“涅槃之路”
政府部门对智能驾驶监管趋严,不仅让车企和供应商重新审视产品宣传与技术研发策略,也让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更加理性客观。
北京金泰凯盛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姬文瑞告诉记者,最近进店看车的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热情有所降温:“以前不管是否用得上,进店的大部分消费者都要求车辆有智驾功能,但现在提出此要求的消费者数量变少了,大家的注意力有所转移。”
那么,监管趋严对于蓬勃发展的智能驾驶而言是鞭策还是羁绊?未来的智能驾驶又该以何种“姿态”落地?
姬文瑞认为,毫无疑问,监管趋严是一件好事。当前汽车企业水平参差不齐,智能驾驶领域存在标准不统一、宣传误导消费者等乱象,部分企业仅满足最低标准造车,且硬件算力、操作方式差异大。采取先支持发展、再针对问题制定标准的战略,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加强监管能及时为行业的盲目发展“刹车”,促使企业对智能驾驶系统充分调试测试,解决当前技术验证不足、难以适应复杂路况等问题。
北京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销售内训师刘金(化名)也认为,监管加严实乃好事一桩。比如,尽管宝马在德国已获得L3自动驾驶上路资格,并且宝马搭载L3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上海市也正式获得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但规范发展、避免夸大宣传仍是工作重点。
“加强监管不会抑制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反而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这就如同种树一样,速生杨虽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大的胸径和高度,但也会因为生长速度过快而更易形成空心。智能驾驶的发展也一样,不能只求速度,更要打好基础。”刘金表示,加强监管能够避免企业野蛮生长,促使它们在凸显自身技术实力的同时规范发展,推动智能驾驶行业稳步向前。
长安汽车首席驾驶技术官陶吉表示,目前智驾宣传的收紧,对于研发进程并没有影响。业内人士也指出,车企在此背景下,应该提升算法效率与准确性,加强传感器融合技术,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产品成熟度与安全性提升,加强产业协同与合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法规的制定,通过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同推动智能驾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