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利整合旗下业务看 动力电池行业暗战升级
5月7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宣布,计划收购极氪已发行全部股份。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据悉,此举是进一步落实《台州宣言》,聚焦汽车主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品牌协同的重要步骤,将强化吉利汽车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最近,吉利出手整合的不仅有汽车品牌,还涉及旗下电池业务。吉利控股集团就此成立全新电池产业集团——浙江吉曜通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曜通行”),并发布统一品牌“神盾金砖电池”。有消息称,这一动作标志着吉利在新能源汽车核心三电领域的深度布局迈入新阶段,旨在通过技术整合与供应链垂直管理,强化其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力。“这场整合不是为了对外‘讲故事’,而是为了让吉利先打赢眼前的淘汰赛。”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郑鑫称。
头部稳固与梯队“混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4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
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步增长的还有动力电池。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今年1~3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30.2GWh,同比增长52.8%,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25.0GWh,占总装车量19.2%,同比下降19%;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05.2GWh,占总装车量80.8%,同比增长93.6%。
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6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增加4家;排名前3、前5、前10的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95.4GWh、107.4GWh和121.7GWh,占总装车量的比例分别为73.3%、82.5%和93.5%。
从统计数据来看,装车量前15名的榜单中,前8名的企业基本稳定,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和亿纬锂能稳居前5;但第二、三梯队变化较大,例如楚能新能源今年强势开局,进入一季度榜单排名,LG新能源、极电新能源和因湃电池排名略有上升,极电新能源还进入前10榜单,正力新能和孚能科技装车量排名均有所下滑,孚能科技被挤出榜单。由此可见,动力电池行业虽经历多年发展、日趋成熟,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依然“暗流涌动”。
从今年一季度动力电池装车量榜单来看,3家企业新入榜,多家企业排名互换,车企“孵化”的电池企业与第三方供应商平分秋色。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企业固然稳居前列,但比亚迪、长城、吉利与广汽旗下的电池企业均有上榜。在国内第三方动力电池供应商中,宁德时代依旧以绝对优势领先,中创新航、高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瑞普兰钧分别位列第3、第4、第5、第7、第8位;正力新能、多氟多、楚能新能源居第11、第13、第15位。有车企背景的动力电池企业中,比亚迪、蜂巢能源、极电新能源、因湃电池、耀宁新能源则排名第2、第6、第10、第12和第15位。
吉利旗下的极电新能源和耀宁新能源作为动力电池领域新势力,劲头却不弱,在吉利整车销量增长的助力下规模快速拓展。广汽自研自产布局了因湃电池,产能也在逐步提升,并将同步生产钠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等多种创新型电池。
动力电池行业格局暗藏变数,既有稳居高位的领军者,亦有敢闯敢冲的新势力,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构建和打造提出新的考验。
整合浪潮下的生存法则
尽管动力电池行业欣欣向荣,但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国轩高科相关负责人曾对记者直言,动力电池行业两三年前已出现阶段性饱和。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达8000GWh,但实际需求仅1000GWh,产能利用率不足65%。在此背景下,吉利选择主动整合资源,将原有的金砖电池、神盾短刀电池统一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聚焦“爆款电芯”战略,将产品线收敛至10款以内,单款产能规划不低于5GWh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吉利通过整合,将短刀电池下沉至吉利汽车的战略车型(如吉利银河E5),并提出“短刀平权”理念,让大众化市场用户也能享受行业领先的电池技术。整合后,吉曜通行将形成行业最大、最领先短刀电芯产能,这些产能将优先保障极氪、领克等高端品牌的需求,并随着产能提升逐步覆盖更多战略车型。据称,吉曜通行的整合正是为了增强吉利在电池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在凯联资本研究院院长由天宇看来,吉利整合电池业务与极氪、领克的战略调整一脉相承。在“车海”战术失效的当下,收敛产品线、提升规模效应成为车企发展的最优解,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供给侧改革”。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吉利旗下两大电池企业极电新能源、耀宁新能源分别实现电池装车量6.27GWh和1.97GWh,合计达到8.24GWh,超过LG新能源,可以位列到国内前10榜单。
记者了解到,广汽因湃电池投产后,宁德时代在其供应链中的份额从2021年的92%降至2024年的47%。从全球范围来看,车企主导的“电池联盟”开始重构产业链,如Stellantis联合三星SDI、LG新能源组建的ACC公司计划2030年在欧洲形成120GWh产能。国内从埃安、极氪到蔚来,车企自研电池热潮涌动,但全栈自研的高成本压力已让部分企业负重前行。总之,动力电池行业格局正在多重因素影响下走向整合与重塑。
构建不可替代的“护城河”
动力电池行业已经步入精耕细作阶段,惟有兼具技术穿透力与成本管控力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在“价格战”、“内卷”的新市场周期中,如何通过资源整合、技术聚焦与供应链协同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一门新的“必修课”。一方面,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布局上游锂矿,加强在原材料端的博弈;另一方面,它们在技术标准层面也展开更深层的竞争。
宁德时代10年研发投入累计662亿元,凭借神行、钠新、骁遥、天行等系列或品牌电池适配不同细分市场需求,持续领跑行业;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将体积利用率提升50%,与骁云插混专用发动机配合,支撑其混动车型综合理论续驶里程突破2100公里。在动力电池行业“双雄”格局下,后来者必须找到差异化的技术路径。下一代的技术竞争将围绕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快速发展,构建技术“护城河”成为必由之路。
5月9日,以“赢”为主题的亿纬锂能首届商用车电池科技日暨开源电池新品发布会召开。据悉,亿纬锂能以“原位升级”书写大圆柱电池新篇章,在不改变壳体设计的情况下,通过采用不同的电池材料,实现整包的差异化表现,这一方案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标准化提供了新思路。
而车企自研电池的终极命题,在于平衡开放与闭环。比亚迪构建从锂矿到回收的垂直体系,垂直整合度达78%,但代价是3年超500亿元的投入;宝马与宁德时代的合资模式虽降低风险,却面临利润分配失衡的隐忧。吉利选择第三条道路,将核心技术模块化输出,既服务自有品牌,也可向第三方开放。这种“技术中台”战略,或将成为车企发展电池业务破局的关键。
随着《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实施,行业门槛再度抬高。政策驱动下,动力电池市场已进入竞争阶段,特斯拉采购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为蔚来定制麒麟电池,竞合成为新常态。吉利对旗下电池业务的整合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突围的转型。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市场竞逐中,胜利或许不仅属于某家企业,还有那些能在产业生态中锚定不可替代价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