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门把手到AEB 汽车安全国标加速推进的背后

发布日期:2025-05-30·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雅慧 编辑:庞国霞
记者:张雅慧 编辑:庞国霞

日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意见的很短时间后,《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征求意见稿)》又与行业见面。今年以来,与汽车新安全挑战相关的国标推进节奏不断加快。
  汽车安全相关标准密集升级
  我国汽车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正迎来新一轮升级。近期,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提出要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强化汽车安全标准底线支撑;构建重要急需标准全流程绿色通道,进一步压缩标准审批报送周期,提高整体制定效率;扎实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根据行业发展速度、技术迭代频率及政策变化,适当缩短复审周期,促进标准迭代更新。
  今年二季度以来,工信部连续发布多项重要汽车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及修订文件,涉及自动紧急制动、车门把手安全、动力电池防护等核心安全领域,多项现行推荐性标准将转为强制性要求,显著提升行业准入门槛。
  具体来看,自动紧急制动强制标准“扩围”。《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征求意见稿)》有望替代现行推荐性国标《乘用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9901-2021),实施后转为强制性标准,适用范围从M1类乘用车扩展至N1类轻型货车,覆盖皮卡、微卡等车型。
  据悉,此项新标准意在强化对弱势交通参与者的保护,新增行人、自行车、踏板式摩托车等目标识别要求。AEB系统需在20~60km/h速度区间实现横穿场景的预警及自动制动响应,并引入仿真测试验证手段。这意味着AEB系统将成为所有轻型汽车的标配,整车企业合规成本进一步增加。
  车门把手首立安全规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拟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作出规定。该项标准将明确应急式门把手的布置位置与标识要求,设定电动门把手防夹指标与结构强度限值,并强化事故场景下的安全逻辑,成为全球首个此类专项立法。
  碰撞安全标准再次升级。4月25日发布的新国标《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20071-2025),通过优化碰撞试验条件与评价体系提升侧面碰撞防护能力,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
  动力电池安全要求不断加严。今年3月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有三大突破:热扩散测试要求从“5分钟预警”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新增底部撞击测试与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外部短路试验);提升挤压测试要求,新增交流电路绝缘电阻检测。
  综合来看,这一轮优化完善汽车安全重点标准体系建设呈现三大特征:技术指标向国际领先水平看齐、测试场景覆盖更复杂工况、监管范围填补既有空白。随着2026年多项有关汽车安全国家标准实施节点的临近,整车企业需加快技术适配,也将由此带动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产业链迎来新一轮产品迭代。强制性标准的推行不仅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更将实质性提升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汽车安全标准体系加速重构
  在政策导向与技术变革双重驱动下,我国汽车安全标准体系正经历系统性重构。《要点》释放出明确信号,安全已成为贯穿汽车全产业链的核心主线。这份文件罗列的23项重点任务中,“安全”高频出现29次成为关键词,从三电系统到智能交互,从传统被动防护到新兴主动安全,立体化的标准体系框架将被构建。
  同时,《要点》还进一步细化了实施路径。这种“顶层设计-行业指引-专项攻坚”的三级架构,推动安全标准从基础支撑转向质量引领。在新兴技术领域,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持续升级,除已实施的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新规外,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标准加速落地,燃料电池与电池回收安全要求启动预研,形成了“实时监测-本体防护-回收闭环”的全生命周期防护体系。智能网联汽车则面临更严格的安全基线,自动驾驶系统安全性规范加快制定,驾驶辅助产品需同时满足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交互安全四维标准,标志着智能汽车安全从功能保障转向系统级防护。
  而传统汽车安全标准也在同步迭代升级,侧面碰撞与后面碰撞新国标即将实施,转向机构防伤害、车辆前方视野等标准进入研制阶段,座椅防护与车辆外部防护装置标准启动修订。值得关注的是,安全标准边界正从机械安全向人机协同延伸,隐藏式门把手的位置标识、主动预紧式安全带触发逻辑、大角度座椅调节范围乃至车内提示音频谱等细节参数,均被纳入标准化研究范畴,体现出安全理念从“事故防护”向“体验保障”的深层转变。
  这场覆盖“三电系统-智能网联-车身结构-人机交互”的全维度标准升级,本质上是对汽车产业安全内涵的重新定义。随着关键节点临近,强制性标准正从技术追赶工具转变为产业引领引擎,倒逼企业构建覆盖研发、生产、使用、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安全能力。
  汽车标准重构产业“护城河”
  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标准与法规作为市场管理的核心手段,既是“门槛”,又是“护城河”。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新赛道催生产业链革命性变化,亟需通过标准与法规动态适配新趋势。中国汽车行业要保持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既要遵循安全、节能等传统规律,也需前瞻布局新标准,如智能网联技术规范。
  “比如现在流行的隐藏式门把手,最早设计出来可能是体现一种时尚,但现在更多要从安全角度考虑,相关标准的出台也是一种规范。”付于武认为,标准与法规的推出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动态调整。
  对于标准的制定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供足够的安全冗余。付于武表示,汽车产业发展百余年,标准与法规对于市场的规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是不可动摇的基本面。但不可忽视的是,如今整个行业也出现一些乱象,比如片面地追求“流量”,对技术及产业规律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敬畏。他强调,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要回归到本质,要为消费者提供足够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郑天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汽车标准化建设正加速重构,以应对全球化竞争与技术变革。随着中国车企加速“出海”,国际标准主导权争夺加剧,碳管理、数据安全等新型技术贸易壁垒显现,倒逼行业强化合规布局。
  郑天雷进一步指出,相关标准制修订将重塑产业链格局,传统零部件向高性能转型,传感器、车规芯片需求激增,本土供应商借势突围;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壁垒扩大优势,中小厂商面临合规成本压力。同时,消费者认知转向安全性与低碳属性,倒逼车企构建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当前,标准制定呈现“快速迭代、全域覆盖”特征,企业需建立动态合规机制,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化风险,在全球化竞争中抢占标准话语权。
  “一个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需要一套新的标准。过去,因为欧美汽车业走在前面,所以我国许多标准是沿用它们的成熟标准,例如排放标准等,许多企业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当整个行业对某个标准有了共识,可能会逐渐上升为行标、国标。”付于武表示,如今标准的制定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我国汽车行业在积极争取国际标准的话语权。随着我国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走在世界前列,技术标准也有望在某些方面引领国际发展。总体而言,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郑天雷也向记者表示,当前汽车技术标准制定要注重标准化与国际化趋势,全球主要国家加快推进汽车产业标准化战略,强化国际标准主导权与控制权竞争,着力提升产业话语权。中国汽车企业抱团“出海”趋势明显,需坚持长期主义,加强行业协调,提升合规意识,共同推动标准与法规海外推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