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HUD:视界革新能否就此启动?

发布日期:2025-07-02·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记者: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在汽车智能化的“浪潮”中,各类创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重塑人们的驾乘体验。日前,小鹏汽车联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的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追光全景”就吸引了众多关注。
  小鹏汽车宣称,“追光全景”是全球首个真正融入AI智能辅助驾驶的HUD解决方案,同时也是视觉效果最佳的AR-HUD。即将亮相的小鹏年度首款全新车型G7,将率先应用这一创新技术。
  “追光全景”的发布仿佛一个信号,体现了AR-HUD技术不断迭代、产品体验升级的趋势,也预示着这一细分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那么,ARHUD能完成从高端配置向智能辅助驾驶刚需的跃迁吗?
  AR-HUD产品强势来袭
  据介绍,随着智能辅助驾驶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安全、即时信息获取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汽车传统中控屏和仪表盘需要驾驶员低头查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AR-HUD可将关键信息直接投射到驾驶员视线前方,让他们在不离开道路视线的情况下获取信息,因此成为近年来用户关注度较高的智能化配置之一。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ARHUD在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看不清、晕眩、遮挡视线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做好ARHUD需要硬件平台、软件算法、人机交互设计等多个环节的深度协同,而以前的产品缺乏功能创新,往往是简单的信息投射,无法真正解决用户需求。
  基于这一行业现状,小鹏汽车与华为强强联合、深度攻关,意在全面提升用户体验。其中,华为投入超100亿元的研发费用,提供业界优秀的AR-HUD硬件平台,确保显示效果的清晰度、亮度、色彩表现等关键指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小鹏汽车则通过端到端AI智驾算法和强大的感知设计能力,让AR-HUD真正“智能”起来,能够理解路况、预测行为、提供个性化的显示内容。导航场景方面,“追光全景”抬头显示实现了行业首创的AR车道级导航;智能辅助驾驶场景方面,拥有行业领先的AR辅助驾驶,通过AI智驾意图的全面可视化,建立用户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信任,覆盖6大场景,复杂意图能清晰传达;安全预警方面,提供覆盖全部安全场景的AR安全辅助。
  事实上,越来越多车企开始采用AR-HUD甚至PHUD(全景抬头显示)。例如,对于今年5月上市的深蓝S09而言,AR-HUD就是一大特色。针对“为什么要做AR-HUD,不做仪表盘”这一问题,深蓝汽车方面给出回应:采用43英寸智慧适应超高清AR-HUD比传统仪表盘更具优势,能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驾驶体验,其清晰度优于行业平均水平33%,即使在强光照射下也能保持清晰;此外,显示高度可调节,视觉角度始终适宜,亮度能够根据环境光线自适应调节,进出隧道时明暗变化也能自动适应,无需担心光线干扰。同时,其AR-HUD还支持AR导航、小地图等多项自定义功能组合,使驾驶信息尽在掌控。当然,对于仍然喜欢传统仪表盘的用户,车企也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AR-HUD性能提升和应用扩大的背后,离不开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的贡献。华阳多媒体、航盛电子、水晶光电、泽景科技等企业在AR-HUD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2025 CES上,华阳多媒体率先推出景深式3D AR-HUD,满足“3.0”时代以多焦面增强景深与更远距离的显示需求。据悉,该款产品采用多模式高清TFT(薄膜晶体管)的PGU(图像生成单元)设计方案优化视觉效果,且深度融合车道偏离预警、车道保持辅助、AEB等智能辅助驾驶信息,提升了AR-HUD的用户体验。
  在2025上海车展上,航盛电子全新推出全景视域增强显示系统,基于三屏融合光学架构突破传统HUD技术边界,打造面向辅助驾驶时代的空间交互界面,在无楔形膜架构下实现全域120°超宽幅视场覆盖,即便在强逆光或极端视角场景仍能保持无重影高清成像,投影清晰度较传统方案提升3倍。此外,泽景科技发布HUD全系列迭代技术。其中,Deep Scenes AR-HUD将导航信息与真实道路场景动态融合。该系统采用双焦面设计——近焦面清晰呈现车速、转速、油耗等车辆状态信息,远焦面则聚焦导航、路况等外部环境数据。与传统HUD相比,它能更精准地识别道路环境并智能调节信息密度,确保驾驶者在不同路况下获得更优的导航效果。
  用户对产品体验感受不一
  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车企推出AR-HUD配置,一方面是行业在“价格战”后,开始“卷”技术的一种良好体现,说明车企不再怕“价格高、增成本”,再次集中精力为车辆增添新功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车企与核心技术供应商关系的新变化,两者合作的大方向应是技术研发与应用,不该被“价格战”的压力传导所影响。
  AR-HUD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汽车智能化趋势的助推。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智能座舱系统的日益完善,AR-HUD作为连接驾驶者与车辆、道路的重要界面,重要性愈发凸显。AR-HUD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驾驶信息,还可以将导航、安全预警等功能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在驾驶者眼前,能够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W(风挡式)/ARHUD的乘用车共交付352.43万辆,同比增长56.32%,前装搭载率升至15.38%。截至2024年底,中国市场共有64个品牌的在售车型提供W/AR-HUD前装标配配置。其中,前装AR-HUD的乘用车交付量为88.43万辆,同比增长273.42%,前装配装率达15.55%,预计未来3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超50%。
  此外,从覆盖的车型来说,2025年前两个月,在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AR-HUD占比约38%,正加速向主流消费市场渗透;而在4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AR-HUD占比达到20%,较去年同期增加15个百分点。
  但数据无法反映的是,AR-HUD产品性能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这让用户对使用体验褒贬不一,间接导致市场扩容受到阻碍。例如,在日常驾驶中,用户普遍面临导航、智驾、安全的困扰:导航场景中需要频繁低头查看路线,不仅分散注意力,还容易走错路;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时,无法了解AI系统的决策逻辑,缺乏信任感;面对复杂路况时,常常因为视线盲区或反应不及,无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在社交网络上,有用户反映,希望车企在OTA时把抬头显示界面的亮度再调低一些,否则容易挡住对左侧车辆的观察视线:“HUD亮度高,在高速公路路况下还能凑合,但在城区路况下影响真的不小。”还有用户吐槽:“HUD显示的不清楚,甚至有重影。”
  也有用户对抬头显示并不“感冒”。家住北京通州的王女士是一位有着20多年驾龄的“老司机”。她对记者表示,几乎没用过这个功能,感觉多少有些鸡肋。
  另一位家住北京海淀的林先生是一位资深车迷。他告诉记者:“目前,一些新车上的AR-HUD效果真的挺不错,但我总感觉平时用手机导航就够了。试驾的时候打开抬头显示功能,还要适应一阵画面,其实多少有点影响驾驶。”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抬头显示对整车的销售有一定助益作用。秦皇岛某4S店用户服务专员董女士介绍称,很多用户在购车时,都会特意询问是否配有抬头显示系统。她透露,喜欢这项功能的用户很多,主要是看重其带来的科技感与便利性。尤其在高端车型中,抬头显示几乎成为标配,对提升车辆的整体产品竞争力有所帮助。
  面对市场的不同需求和反馈,车企和供应商在ARHUD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也在不断调整与优化,例如提升AR-HUD的显示效果、舒适度和精准度,并将AR-HUD与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更好的融合,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驾驶体验。
  积极探索技术的创新应用
  资料显示,在AR-HUD技术路线方面,目前市场上主要存在TFT和LCoS(硅基液晶)两种主流方案。其中,TFT方案以其成熟的技术和稳定的性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而LCoS方案则以其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等优势,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
  同时,随着AR-HUD技术的不断发展,供应商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AR-HUD的供应商阵营不断壮大,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然而,由于技术门槛较高、研发投入大等原因,目前市场上能够提供高质量AR-HUD产品的供应商仍然数量有限。因此,对于ARHUD供应商而言,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将是未来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
  华阳多媒体BU HUD常务副总经理杨晶在一个行业分享会上介绍称,华阳多媒体将HUD显示技术划分为4个象限。当前的AR-HUD“1.0”阶段以单焦面显示为核心,聚焦画幅扩大、分辨率提升及交互功能开发;AR-HUD“2.0”即VPD(虚拟全景显示)阶段,目标是推动VPD一体化,实现风挡玻璃从A柱到A柱的显示;AR-HUD“3.0”阶段的代表作是华阳在2025 CES及上海车展发布的景深式3D ARHUD,通过景深技术打造真实3D效果,以强化用户体验;AR-HUD“4.0”将是HUD的最终形态,有望突破远距离投影的体积限制,实现全风挡覆盖的显示方式。
  还有行业专家表示,高品质HUD是由优质的硬件体验、软件体验和交互体验共同促成的。其中,硬件体验的提升需要厂商持续打磨PGU和光路设计,让产品呈现清晰、细腻、均匀、不眩晕、不重影且有真正立体纵深感的画面。软件体验则代表采用具备3D实时渲染能力的AR渲染引擎,用以提供流畅丝滑、高帧率的显示画面。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叠加高质量HMI及美学设计的加持,才是高品质HUD。
  在杨晶看来,中国市场因新能源车企的创新驱动及终端用户对智能交互体验的高接受度,率先开始实现AR-HUD的规模化普及,并积极探索裸眼3D AR-HUD、景深式3D AR-HUD等前沿技术。供应链方面,国内已形成涵盖自由曲面镜、TFT屏、背光元器件等关键部件的完整供应链体系,规模化生产有效降低成本,加速了AR-HUD普及化进程。技术协同层面,AR-HUD和辅助驾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AR-HUD显示更多驾驶信息内容,增强驾驶员对辅助驾驶的信任感,进一步推动了AR-HUD的快速发展。
  AR-HUD市场增长背后
  AR-HUD在当下迎来显著的市场增量,背后有着多方面的驱动因素。从消费者需求角度来看,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驾驶体验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传统的中控屏和仪表盘需要驾驶员频繁低头查看,不仅分散注意力,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AR-HUD能够将关键信息直接投射到驾驶员视线前方,使驾驶员无需低头就能获取车速、导航、辅助驾驶等重要信息,极大地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长途驾驶或复杂路况下,AR-HUD的优势更为明显,能够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感,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汽车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不断发展,对信息的实时显示和交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R-HUD作为智能座舱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能够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深度融合,实现信息的直观呈现和交互。
  除了安全需求升级、交互体验革命外,成本下探也是驱动因素之一。据悉,随着DLP(数字光处理)、LCoS技术成熟,AR-HUD成本已从万元级降至3000元区间,加速向15万元级主力车型渗透。
  不过,市场空间增大的背后也暗藏隐忧。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进入AR-HUD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价格战”开始上演,前装供货价格不断下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AR-HUD的市场普及,但也对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挤压,部分企业可能因无法承受成本压力而面临困境,行业“洗牌”一触即发。
  此外,消费者对于ARHUD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仍存在差异,一些用户可能对新技术持观望态度,质疑其可靠性和实用性。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AR-HUD的认知和信任,也是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ARHUD技术的发展,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如P-HUD、裸眼3D AR-HUD等下一代产品形态相继出现,各厂商围绕这些新技术展开激烈竞争。具备技术研发实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行业“洗牌”将加速,市场份额将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同时,随着ARHUD市场的发展,相关的产业链也将不断完善,协同创新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市场趋势来看,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ARHUD的市场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7年,AR-HUD的搭载率将超过W-HUD,未来有望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功能。
  “未来,AR-HUD技术上的问题是可以攻克的,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无人驾驶,即未来无人驾驶是否还需要HUD?如果需要,将是什么样的新型HUD?”曹广平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