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国自主柴油机油标准在央视总台正式发布

发布日期:2025-07-22· 中国汽车报网 编辑:李沛洋
编辑:李沛洋

2025年7月18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举行的《中国标准·破晓启航——首个中国柴油机油标准诞生之路》发布会上,正式发布首个由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组织开发的中国D1自主柴油机油标准。

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42家成员单位

此次发布会由央视频全程直播,总台主持人王宁主持。发布会上,院士专家、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理事单位部分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润滑油行业开启自主标准新时代。此次D1自主柴油机油标准的发布,不仅标志着中国润滑油技术进入“领跑”阶段,更对全球润滑油产业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以代际传承,开启自主可控新征程

联盟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在视频采访中强调D1标准6月30号已正式下发,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研制标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让市场信服,还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曹院士指出,“行业的发展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努力,期待年轻一代能够继续推动行业的发展,完成我们这一代人未能完成的使命。”

联盟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科技委资深委员 曹湘洪

中国科学院院士、润滑与摩擦学专家,刘维民先生提到,作为一名行业研究者和见证者,他感慨万千。从开创到追赶,再到如今的自主创新,中国润滑油行业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科研精神的传承和企业的担当。这种精神的本质,是对国家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科研事业的不懈追求。我们应继续秉持这种科研精神,以D1标准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为实现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更多力量。D1标准的成功,是中国润滑油行业在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下取得的重要成就,也是行业协同创新、共同进步的生动体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润滑与摩擦学专家 刘维民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中国内燃机学会牵头,联合13家主机厂、23家润滑油企业、6家第三方评价实验室与2所高校,成立“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400余名科研人员致力于“给中国发动机量身定做一把尺子”。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联盟秘书长李树生说:“最大的挑战是建立信任——让整个行业相信中国有能力制定出不亚于国际水平的标准。”D1标准的诞生,正是对这份信任的最好回应。

联盟累计投入近2亿元资金、6万小时台架试验、3300吨燃油,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验证测试,最终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D1标准。D1标准首次将“中国发动机验证、中国工况数据、中国产业链”写入总则,并以严苛的清净性、分散性、抗磨损性、低温泵送性指标为柴油机油国标立下第一块基石。

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联盟秘书长 李树生

D1标准诞生 打造润滑油行业“中国标尺”

长期以来,中国柴油机油行业一直沿用基于欧美发动机和路况设计的润滑油标准体系。正如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马宗立在发布会上所说,这就好比“高速发展的中国动力系统,套上了‘洋外衣’”,既不贴身,也暗藏供应链风险。D1标准的诞生,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这把“中国尺子”,基于中国独特的路况、气候条件和自主发动机技术研发,实现了从标准制定到产品研发的全链条自主可控,为中国发动机提供了最“贴身”的保护,也为中国润滑油行业赢得了更大的话语权。

当D1标准的技术指标最终被锁定,中国润滑油产业第一次拥有了“写在自己发动机上”的度量衡。马宗立表示,昆仑润滑将以D1标准为基石,积极支持联盟组织天然气、汽油、新能源动力润滑标准制定,最终形成覆盖全领域的“中国润滑油自主标准家族”。

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马宗立

一个时代的开启:中国标准,引领未来

联盟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帅石金教授认为,D1标准的发布是中国科研组织模式的胜利:“当国家意志、产业需求、科研力量形成合力时,我们完全可以在‘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

联盟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 帅石金

四大主机厂勇担重任,自主创新开启中国D1柴油机油评价方法标准新篇章

标准发布会上,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江淮汽车、潍柴动力四大主机厂代表现场分享D1标准在测试中的困难和验证结果。这些严苛的测试,不仅验证了D1标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更展现了中国润滑油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优异性能。

一汽解放商用车开发院副院长、动力总成开发院院长、动力总成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江唯说:“2016年,我们率先响应号召,基于重卡CA6DM3发动机,在兰州建立了第一个台架评价规范,实现了研发领域的创新自主突破。我们的发动机主要针对夏天爬坡、高原重载时,发动机内部温度极高,机油容易变质的问题进行测试。经过400小时测试,效果超出预期,D1机油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性能,就像给发动机穿上了‘超强防护服’,让司机师傅们开车更省心、更放心!”

一汽解放商用车开发院副院长、动力总成开发院院长、动力总成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江唯

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所长陶骏说:“最大挑战是烟炱分散性的问题。重卡爬坡、变速等高负荷条件下,发动机喷油量大、燃烧不充分,导致烟炱变高,油泥变多,就像发动机里刮起了‘沙尘暴’。我们在烟炱含量7%的极端工况下反复测试,事实证明,符合D1标准的机油在最恶劣的环境下运行良好,有效保证了发动机的润滑和性能。在各种路况下,试用的司机们都说‘有劲儿

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所长 陶骏

江淮汽车动力系统专家孙泽表示:“轻卡发动机的技术挑战是燃油稀释和频繁变速。在城市配送场景中,车辆频繁启停、冷启动次数多,后处理再生等容易导致未燃烧的燃油混入机油——这就像给发动机‘血液掺水,会显著降低机油的润滑性能。同时,复杂的路况导致车辆存在频繁的加速、减速状态,对机油的抗磨损性能形成严峻考验。我们结合实际设计了2.0CTI发动机验证工况,用昆仑参比油进行严苛比对测试,通过D1标准的润滑油,发动机积碳减少,燃油经济性稳定,动力输出不衰减。对司机来说,这意味着发动机寿命更长,使用成本更低。

江淮汽车动力系统专家 孙泽

潍柴动力总裁助理李志杰说:“低速大扭矩是发动机动力性的重要指标,代表发动机是否有劲儿,重卡满载40吨货物爬坡的时候,发动机转速低但负荷极高,各个零部件之间的摩擦磨损严重,这个时候,润滑油就是顶住一切的‘多面高手’。既要同时应对高压、高温等挑战,又要保持性能稳定,为发动机提供足够的保护,防止零部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潍柴一直与昆仑润滑油深度合作,我们提供最严苛的测试平台,他们带来最优秀的油品方案。双方共同开发了第一款满足D1标准的低粘度润滑油,具有油耗更低、排放更少的技术优势,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国家‘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经过整整一年的严格测试,我们合作研发的D1新油品,换油周期从6万公里提升到12万公里,极限测试甚至到了14万公里。这意味着卡车司机一年可以少进几次修理厂,多跑几趟活儿。这才是真正提升了用户对国产机油的信心!

潍柴动力总裁助理 李志杰

在极端工况条件下,通过D1标准的润滑油均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和强劲动力,油耗和维保成本也显著降低。为国六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高性能、低排放柴油发动机需求提供了“中国答案”。

颁发首个符合D1柴油机油质量要求证书

这些数据背后,产业链上下游被重新洗牌:关键添加剂实现国产化,国产润滑油开发周期缩短40%、成本下降15%,低端产能加速出清,高端、绿色、智能制造成为行业新共识。李树生总结:“D1标准建立了国家质量门槛,规范了市场秩序,更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与降本增效。”D1标准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中国润滑油产品的竞争力,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D1标准不仅是一把尺子,更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中国润滑油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大门,也为中国动力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技术通行证。D1标准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润滑油行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由中国标准引领的时代,这不仅是中国润滑油行业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业的骄傲。

中国首个柴油机油标准创建历程回顾:

在三位院士的战略指导下,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历经8年联合攻关,集结42家单位投入近2亿元,于2025年6月30日正式发布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的D1柴油机油标准体系,成功攻克30余项“卡脖子”技术并完成累计数万小时台架试验,建立团体标准18项、开发4项发动机润滑油台架评价方法行业标准、修订国家标准1项,初步建立了符合性评价体系。打破欧美国家长达数十年的标准及技术垄断,实现了润滑油标准体系和润滑油复合剂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

此次突破带来四大核心成果:建成4大国家级润滑油试验基地,形成完整自主评价能力;培养产学研融合人才梯队,终结添加剂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开创了汽车、发动机、润滑油、检测机构跨行业深度协同新模式;建立了国家标准质量门槛,为市场监管提供利器,有效规范市场秩序。

D1标准体系是起点而非终点,联盟已同步布局NG1天然气发动机油、G1汽油机油和电动汽车润滑标准三大战略方向,以支撑清洁能源转型、满足乘用车润滑需求和抢占新能源技术高地;标志着中国润滑油产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