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发动机量身定做一把尺”
7月18日,“中国标准·破晓启航——首个中国柴油机油标准诞生之路”发布会在京举行,首个由“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组织开发的中国D1自主柴油机油标准揭开“面纱”。据了解,此次D1自主柴油机油标准的发布,不仅标志着中国润滑油技术进入“领跑”阶段,更对全球润滑油产业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从水土不服到自主领跑
长期以来,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复杂的道路条件、多元的气候环境以及差异化的车辆使用场景。这使得基于欧美燃油和道路特性制定的API、ACEA等国际主流润滑油标准日益显露出局限性。在重载运输、高原工况、极寒环境以及城市频繁启停等我国特有的车辆使用场景下,这些“舶来”的标准时常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不仅容易导致发动机性能受损,更可能引发设备寿命缩短和排放超标等问题。因此,建立自主的润滑油标准体系,既是终端市场的需求所在,又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介绍,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2016年,中国内燃机学会牵头,联合13家车企、23家润滑油企业、6家第三方评价实验室与两所高校,成立“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400余名科研人员致力于“给中国发动机量身定做一把尺”。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联盟秘书长李树生说:“最大的挑战是建立信任——让整个行业相信中国有能力制定出不亚于国际水平的标准。”
在曹湘洪、金东寒、李骏、刘维民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战略指导下,联盟历经8年联合攻关,集结42家单位投入近2亿元,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验证测试,攻克30余项“卡脖子”技术并完成累计数万小时台架试验,最终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D1标准,打破了欧美国家长达数十年的标准及技术垄断,实现了润滑油标准体系和润滑油复合剂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
具体来看,此次突破带来四大核心成果:建成4家国家级润滑油试验基地,形成完整的自主评价能力;培养产学研融合人才梯队,终结添加剂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开创汽车、发动机、润滑油、检测机构跨行业深度协同新模式;建立国家标准质量“门槛”,为监管提供利器,有效规范市场秩序。
D1标准体系是起点而非终点,联盟已同步布局NG1天然气发动机油、G1汽油机油和电动汽车润滑标准三大战略方向,以支撑清洁能源转型、满足乘用车润滑需求和抢占新能源技术高地;标志着中国润滑油产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从极端工况验证到用户口碑
D1标准表面看是纸上条文,实质上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主动投身技术攻坚、在解决实际难题中共同打磨形成的实践结晶。
据介绍,为了让“中国工况”4个字可量化,昆仑润滑科研团队把发动机轰鸣声留在了最极端的中国大地:漠河-40℃的冷启动、吐鲁番50℃的持续爬坡、青藏高原5000米高原功率衰减,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百万公里的拥堵路段。这些严苛的测试,不仅验证了D1标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更展现出中国润滑油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优异性能。
一汽解放商用车开发院副院长、动力总成开发院院长、动力总成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江唯发言称:“2016年,我们率先响应号召,基于重卡CA6DM3发动机,在兰州建立第一个台架评价规范,实现了研发领域的创新自主突破。我们的发动机主要针对夏天爬坡、高原重载时,发动机内部温度极高,机油容易变质的问题进行测试。经过400小时测试,效果超出预期,D1机油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性能,就像给发动机穿上了‘超强防护服’,让司机师傅们车更省心、更放心。”
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所长陶骏说:“最大的挑战是烟炱分散性问题。重卡爬坡、变速等高负荷条件下,发动机喷油量大、燃烧不充分,导致烟炱变高,油泥变多,就像发动机里刮起‘沙尘暴’。我们在烟炱含量7%的极端工况下反复测试,事实证明符合D1标准的机油在最恶劣的环境下运行良好,有效保证了发动机的润滑和性能。在各种路况下,试用的司机们都说‘有劲儿’。”
江淮汽车动力系统专家孙泽表示,轻卡发动机的技术挑战是燃油稀释和频繁变速。在城市配送场景中,车辆频繁启停、冷启动次数多,后处理再生等容易导致未燃烧的燃油混入机油——这就像给发动机“血液”掺水,会显著降低机油的润滑性能。同时,复杂的路况导致车辆存在频繁的加速、减速状态,对机油的抗磨损性能形成严峻考验。他称:“我们结合实际设计了2.0CTI发动机验证工况,用昆仑参比油进行严苛比对测试,满足D1标准的润滑油,发动机积碳减少,燃油经济性稳定,动力输出不衰减。对司机来说,这意味着发动机寿命更长,使用成本更低。”
潍柴动力总裁助理李志杰介绍称,低速大扭矩是发动机动力性的重要指标,代表发动机是否“有劲儿”,重卡满载货物爬坡时,发动机转速低但负荷极高,各个零部件之间的摩擦磨损严重。此时,润滑油就是顶住一切的“多面高手”,既要同时应对高压、高温等挑战,又要保持性能稳定,为发动机提供足够的保护,防止零部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据悉,潍柴一直与昆仑润滑油深度合作,潍柴提供严苛的测试平台,昆仑润滑油带来优秀的油品方案。双方共同开发了第一款满足D1标准的低粘度润滑油,具有油耗更低、排放更少的技术优势,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经过整整1年的严格测试,双方合作研发的D1新油品,换油周期从6万公里提升到12万公里,极限测试甚至达到14万公里。这意味着卡车司机一年可以少进几次修理厂,多跑几趟活儿。
从“洋标准”到“中国标尺”
在各种极端工况条件下,满足D1标准的润滑油均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和强劲动力,油耗和维保成本也显著降低。为国六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高性能、低排放柴油发动机需求提供了“中国答案”。
长期以来,中国柴油机油行业一直沿用基于欧美发动机和路况设计的润滑油标准体系。正如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马宗立在发布会上所说,这就好比“高速发展的中国动力系统,套上了‘洋外衣’”,既不贴身,也暗藏供应链风险。D1标准的诞生,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这把“中国尺子”,基于中国独特的路况、气候条件和自主发动机技术研发,实现了从标准制定到产品研发的全链条自主可控,为中国发动机提供了最“贴身”的保护,也为中国润滑油行业赢得更大的话语权。
D1标准首次将“中国发动机验证、中国工况数据、中国产业链”写入总则,并以严苛的清净性、分散性、抗磨损性、低温泵送性指标为柴油机油国标立下第一块基石。当D1标准的技术指标最终被锁定,中国润滑油产业第一次拥有了“刻在自己发动机上的度量衡”。马宗立表示,昆仑润滑将以D1标准为基石,积极支持联盟组织天然气、汽油、新能源动力润滑标准制定,最终形成覆盖全领域的“中国润滑油自主标准家族”。
联盟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帅石金认为,D1标准的发布是中国科研组织模式的胜利:“当产业需求、科研力量等形成合力时,我们完全可以在‘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
突破背后,产业链上下游也被重新“洗牌”:关键添加剂实现国产化,国产润滑油开发周期缩短40%、成本下降15%,低端产能加速出清,高端、绿色、智能制造成为行业新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