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上线全面兼容功能 手车互联:从封闭生态到“壁垒”打开

发布日期:2025-08-01·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记者: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近日,比亚迪宣布,旗下全品牌车型正式上线手车互联功能,全面兼容国内主流手机品牌,包括华为、OPPO、vivo、小米、荣耀、realme、一加、iQOO等,从而优化用户车内外的全场景智能化体验。
  记者了解到,随着技术迭代升级,手车互联的应用场景愈发丰富。这一功能的不断纵深拓展,在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出行体验的同时,也使智能座舱的内涵不断丰富。
  手车互联成为智能化亮点
  现阶段,手车互联已成为车企与手机厂商合作的重要一环。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车企与手机厂商之间的合作变得愈发紧密。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加深与手机厂商的合作,共同探索手车互联的新应用场景。
  在宣布旗下全品牌车型正式上线手车互联功能之前,比亚迪已推出手机NFC车钥匙和手机UWB车钥匙,并兼容全球主流手机品牌。此次比亚迪的手车互联功能支持Carlink、HUAWEI HiCar、荣耀车联三大手车互联生态,为用户提供更多丰富功能。其中,Carlink的功能具有5大亮点,包括镜像模式、隐私模式、导航流转、音乐接续、大屏观影;HUAWEI HiCar的功能具有3大亮点:融合桌面、镜像模式、导航流转;而荣耀车联的亮点功能是应用流转,首搭腾势品牌。
  就在比亚迪官宣的同时,一加手机表示,全面支持比亚迪汽车旗下全品牌车型的手车互联功能,还可自主选择投屏应用。此外,OPPO也宣布与比亚迪加强合作,支持小布助手远程控车,同样支持手机内容投屏操控。
  目前来看,已有不少车企和供应商探索手车互联更广泛的应用。6月30日,MG正式宣告全面进入新能源赛道,并同步发布与OPPO智行的手车互联战略。据悉,全新MG4将率先实现OPPO手车互联全部能力,例如手机语音备车、手车应用融合、手车无感互联、手机摇一摇导航、全量生态上车、AI智能融合等,可覆盖用户的绝大多数日常用车场景。
  在6月21日举行的2025 HUAWEI HiCar智慧出行生态峰会上,华为正式发布HUAWEI HiCar解决方案6.0,长安启源Q07车型将率先加以应用。目前,华为已向40余家合作伙伴开放代码与工具链,覆盖长安、长城、比亚迪等车企,以及德赛西威、航盛电子等供应链企业。
  5月18日,深蓝汽车宣布,旗下深蓝S05将首搭荣耀车联功能,车辆升级至DEEPAL OS 3.0.5版本后,即可实现与荣耀手机的无感连接、导航无缝流转等功能。用户首次将荣耀手机与深蓝S05车机连接时,需输入校验码完成配对,此后只要手机靠近车机,便能自动回连,实现无感回连效果。
  7月14日,星纪魅族宣布,截至6月30日,Flyme Auto生态用户总量突破127万,6月单月新增用户超10万。
  从起步快速向纵深发展
  简单来说,手车互联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手机与车载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功能互补,为用户打造更加便捷、智能的出行体验。
  而手车互联的故事,早在2004年便已拉开帷幕。当时,诺基亚与宝马携手推出Nokia Car Kit,借助蓝牙技术实现了手机与汽车的初步互联。2011年,诺基亚与车联网联盟(CCC)联合推出的MirrorLink技术,更具里程碑意义。它首次实现了手机屏幕与车载系统的镜像投射,手机上的部分应用得以在车载屏幕上显示并操作。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和车联网的兴起,手车互联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13年,苹果发布“iOS in the Car”计划,并于次年正式更名为CarPlay。CarPlay继承了苹果iOS流畅的特性,后续又加入地图和语音交互功能。同年,谷歌的同类产品Android Auto在开发者大会上亮相。这一时期,国内互联网大厂也纷纷投身手车互联领域。2015年,百度推出CarLife,支持安卓和iOS双操作系统。阿里巴巴与上汽合作成立斑马网络,基于AliOS打造车机操作系统。腾讯也推出车载开放平台,积极布局手车互联生态。
  近年来,手车互联进入多元化发展与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有行业人士认为,“没有手机软件赋能的汽车厂商将逐渐掉队”。如今,手车互联从原本手机App操控车辆的“1.0单联时代”,向手机可直接实现与车机无缝切换的“2.0互联时代”进化。佐思汽研在手车互联专题研究中提出,从功能上来看,伴随着车机硬件水平和操作系统性能的快速提升,手车互联正在向手车互融的方向发展。在该模式下,移动终端将应用信息、消息通知等通过元数据的方式发送至汽车,在车机屏幕上以融合桌面的形式展示来自手机的应用和信息,凭借应用融合、数据融合、硬件融合、交互融合,让手机的特性功能和应用生态无缝流转到汽车上。
  提升体验感成破局关键
  “对于车主而言,他们同时拥有手机和车机。为了更便捷地使用车辆、更好地兼顾车生活与日常生活,打通手机与车机便成为必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对记者表示,展望未来,手车互联的发展方向清晰可见:一方面,手机与车机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生态统一会做得越来越好;另一方面,车型与手机品牌的兼容将愈发广泛,比亚迪已开启这一进程。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的模式并非封闭,它没有选择车企自己打造手机品牌,而是通过技术实现互联互通。这种做法有利于生态的发展,由于当前手机生态较为丰富,手机生态将逐步覆盖到车机上,使得车机生态的扩展速度比自身单独发展更快。
  中汽研科技智能通信研究部平台总监赵秋俊认为,互联技术正以手机为桥梁,实现设备的无缝融合,让驾乘体验更加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未来,手机与汽车互联将从单一的设备连接演进为更完整的生态融合,实现跨设备的无缝切换,用户无需额外操作即可在不同终端间自由转换。同时,应用场景也将进一步丰富,从基础的导航、娱乐功能,发展到直接在车机上运行商务会议、社交通讯、影音娱乐、消费购物等手机应用,提升用车的便捷性和驾驶安全性,并逐步延伸至“车家互联”,让汽车成为智能生活的一部分。此外,AI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将进一步优化手车互联体验,例如基于用户习惯智能推荐路线、自动调整驾驶模式,使出行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尽管手车互联的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痛点。具体而言,连接稳定性问题是用户面临的一大困扰。在日常的使用场景中,手车互联连接不稳定的情况时有发生,包括断连、重连失败及延迟等。部分车机系统在切换网络或蓝牙信号时,很容易出现暂时性的连接中断,直接影响功能应用的连续性。此外,虽然手车互联技术的应用已相对成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户还是会遇到操作界面卡顿、触控交互延迟等状况。这些问题不仅迫使用户不得不频繁手动操作,降低操作效率,还增加了等待时间,尤其是在驾驶过程中,更容易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AI将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我平时开车很少用到手车互联,这似乎不是什么刚需。”家住北京大兴的王女士对记者表示,自己平时驾车主要使用手机导航,车机连手机主要就是听听歌,“即使一些简单功能,车机也偶尔会发生卡顿,感觉没有单纯用手机流畅。”
  不过,汽车发烧友林良不这么看:“手车互联功能不断更新,现在是智能座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未来,系统会根据驾驶者的心情、身体状况或路况信息,自动调整车内环境、音乐播放列表或驾驶模式,更加人性化,这也将成为消费者购车考虑的因素之一。”
  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很多用户都表达了对手车互联的不同观点。例如,有用户提到隐私方面的担忧,如果把手机内容全部投屏在车机,可能暴露个人隐私,尤其是当车辆被多人使用时,隐私泄露的风险或进一步增加。记者注意到,一些汽车厂商已开始在手车互联系统中加入隐私保护功能,包括设置投屏内容的黑白名单,让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哪些信息可以投屏到车机上,哪些信息则保持隐藏。
  “未来如果手机和车机能够实现自动的生态切换,它们将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更好的分工互补。此外,随着AI技术的赋能,手机和车机生态有望迎来重大变革。”纪雪洪说。
  展望未来,手车互联在技术和商业模式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AI技术进一步赋能手车互联,例如通过对用户驾驶习惯、出行偏好等数据的分析,可实现更智能的语音交互、个性化的服务推荐。更深层次来看,在商业模式上,车企和手机厂商可以通过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合作,打造丰富的应用生态,实现增值服务收费。此外,手车互联还可能催生新的保险模式,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车辆与手机的互联数据,如驾驶行为、行驶里程、车辆使用频率等,制定更精准的保险费用方案,实现差异化定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