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电动力:深耕向新 笃行致远

发布日期:2025-08-22·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雅慧 编辑:张彦武
记者:张雅慧 编辑:张彦武

夏日的合肥,阳光电动力新园区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满载电机控制器和车载电源的物流车驶出新园区,奔向全国各地的主机厂。这些不起眼的方盒子,正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今年1~7月,阳光电动力已交付电控及电源产品73万套,同比激增约220%,全年交付量剑指120万套大关。

多维布局:红海市场的突围之道

当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束野蛮生长,步入增速放缓的调整期,阳光电动力凭借220%的同比增幅脱颖而出。这个数字背后,是其在客户深耕、技术创新与交付能力建设上的厚积薄发。

这一爆发并非偶然,而是长期聚焦的必然结果,客户矩阵的深耕成为其业绩快速增长的关键支撑。自2010年起,阳光电动力便陆续与吉利、奇瑞、上汽通用五菱、零跑、远程、开瑞等数十家乘商车企建立紧密合作,电控及车载电源产品批量配套多款纯电、混动车型。客户终端市场的亮眼表现,为阳光电动力提供了强劲的订单支撑。

直面行业的激烈竞争及整车厂日益严苛的性能要求,阳光电动力以技术创新构筑护城河。多年来,阳光电动力深耕电机控制技术,为使产品精准契合客户需求,在电控的功率器件并联方向上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其独创的单管并联技术路线,充分释放平台化潜能,以分立器件并联设计实现同一产品平台灵活衍生多种功率配置,为客户不同动力需求的车型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功率模组方案。

“如今规模应用的TPAK器件并联方案在器件封装和焊接工艺上持续创新优化,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阳光电动力相关负责人如是介绍。

此外,随着新园区在今年正式建成启用,阳光电动力迎来了产能与交付能力的全面升级。这座总建筑面积超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引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与智能化管理系统,从生产流程优化到空间布局设计,皆以提升生产效率为核心。新增的自动化装配产线和智能检测设备,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误差,更显著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为交付量的快速攀升奠定了基础。

高效交付的背后,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精细化运作。阳光电动力已与多家核心元器件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通过信息共享与紧密协同,实现原料供应与生产计划的高效联动。同时,通过建立灵活的库存管理与风险预警应对机制,有效抵御了外部波动的影响,保障供应链的稳定与可靠,为客户订单交付保驾护航。

依托客户资源积累、技术创新优势与交付体系建设的协同发力,阳光电动力实现了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双重突破,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增长之路。

技术破圈:单级拓扑引领行业风向

如果说产能升级是阳光电动力的筋骨,那么技术创新则是其流淌的血液。近期推出的革命性单级拓扑二合一车载电源方案,正在业内掀起波澜。

据介绍,相较传统方案,单级方案通过创新性的电路设计与先进的控制策略,去除了易受温度、电压波动等因素影响的母线电解电容,消除器件寿命短板,OBC的整体使用寿命得到显著提升。

“传统方案采用PFC+DC/DC两级架构,好比转了两道手。”相关负责人用比喻解释突破的核心:“我们采用单级变换电路,仅需一次隔离变换,就能实现交直流双向功率控制,有效精简系统设计。但这需要攻克三大难关:编写能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功率隔离变换并确保器件软开关的超复杂控制算法;利用AI智能优化计出匹配的核心元件及参数;更关键的是针对单级方案输出电流的工频纹波,与主机厂深度协同调试,确保与整车BMS、PTC等系统完美适配。”

艰辛攻关换来的是性能的跨越式提升,功率密度提升至6.1kW/L,是行业目前最高水平,全电压充电效率达到96.2%。对整车厂而言,这意味着单件重量直降25%,功率密度提升65%,空间占用缩减,满载效率提高1.7%以上,充电损耗显著降低。

单级车载电源方案,可灵活选用SiC、GaN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直流电压适配400V、800V平台,可以满足多样化需求。随着GaN器件成熟带来的成本下探,以及汽车电子集成化浪潮对高功率密度的渴求,阳光电动力预判这项技术将在2027年前后成为市场主流。

行业同频:深水区里的价值传递

当汽车电动化进入深水区,阳光电动力正以前瞻布局迎接行业趋势,以价值创造赋能更多客户。面向2025年,阳光电动力的技术蓝图已然铺展。公司已启动从单一电控供应商向动力域控制器方案商的全面转型,相关负责人表示:“阳光电动力有着20余年的电力电子应用经验,未来将基于现有电机控制器和车载电源两大产品线,发挥集成技术优势,打造动力域控制产品。此外,公司也在发力PCB内嵌功率模块、单级拓扑车载电源等前沿技术,助力客户打造长期价值。”

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依然可期,电控与车载电源需求持续攀升,但阳光电动力清醒认识到挑战所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在持续增长,电控及电源系统的需求还在增长,集成化与高性能电驱正逐渐成为主流,但短期内仍面临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成本压力。未来竞争格局可能进一步向头部集中,技术领先、供应链稳定、市场定位精准的企业将占据优势。”该负责人指出。

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在混动技术路线持续爆发的市场窗口期,阳光电动力正深化与核心客户的战略合作。其混动双电控产品持续迭代,在多家车企的主力车型上实现规模量产。车载电源产品依托技术积累与协同创新,平台化合作项目不断拓展,陆续量产落地。

“没有弯道超车,只有脚踏实地。”朴素的话语却揭示了成功的本质。当行业进入深水区,那些在实验室反复调试代码、在生产线精准优化工艺、在仿真平台持续验证方案的企业,终将在产业变局中脱颖而出。阳光电动力的方盒子背后,是一场关于中国智造核心竞争力的生动诠释。站在新起点,阳光电动力用超200%的增速证明,真正的硬核实力,终将在市场的淬炼中熠熠生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