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柏刚:中国氢发动机产业大有可为

发布日期:2025-09-01·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姚会法 编辑:李沛洋
记者:姚会法 编辑:李沛洋

日前,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主办的“2025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大会”在山东潍坊开幕。开幕式上,备受行业瞩目的《中国氢发动机产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面向全球发布。

为什么要推出《蓝皮书》?它有哪些主要内容和亮点?《蓝皮书》的撰写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它的发布对行业而言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面对一系列的疑问,《中国汽车报》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专访了《蓝皮书》的主编——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柏刚。

氢发动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

“本书既是一本面向氢发动机产业的战略手册,也是一扇面向公众的科普之窗,既可以针对从事发动机及氢能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投融资机构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供关心新能源及其动力发展的大众阅读。”孙柏刚直言,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我国“双碳”目标背景下,发动机行业面临巨大挑战,但也存在重大发展机遇,采用低碳与零碳燃料是全球发动机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途径之一。

氢能具有来源广泛、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应用场景广泛等优势,被各国视为构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氢发动机是我国发动机行业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也是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技术推动力。氢发动机通过氢燃烧方式实现能量转化,其主要燃烧产物是水,可以实现近零NO,排放,且具有较高热效率是氢能实现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他看来,氢能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路径,氢能应用于氢燃料电池和氢发动机是氢能在动力领域应用的主要形式。工作环境与应用对象多样性对氢燃料电池和氢发动机提出更高性能需求,两种动力形式各有优缺点,但目前氢发动机在成本和可靠性方面优势突出。

孙柏刚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发动机相关企业已开发了多款道路和非道路用氢发动机,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已在氢发动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我国在氢发动机关键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攻关、示范应用推广以及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氢发动机部分技术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效应初显,从制、储、运、加到氢发动机应用的生态体系正在加速构建,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发展氢能及氢发动机产业的坚定信心与巨大潜力。

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南

我国在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力争实现“双碳”目标的宏大征程中,氢能作为关键清洁二次能源,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然而,氢能产业链条长,涉及制、储、运、用多个环节,在迈向规模化应用的进程中,亟须一个能够动全局、带动链条整体前进的战略支点。在众多技术路线中,氢内燃机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展现出成为这一关键支点的巨大潜力。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内燃机学会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重大需求,于2024年4月成立中国内燃机学会氢发动机创新联合体,旨在加快推动建立及完善氢发动机测评、标准及政策体系,联合攻关氢发动机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突破氢发动机可靠性和安全性发展瓶颈,推动氢发动机应用示范,助力内燃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而《中国氢发动机产业发展蓝皮书》是中国内燃机学会编写的首部面向行业未来发展的产业研究报告,在聚焦氢发动机产业发展战略和技术的同时,亦致力于搭建专业研究者与公众认知的桥梁,回应公众对氢发动机发展的关切,推动氢能及氢发动机的科学普及与友好环境的形成。

孙柏刚表示,《蓝皮书》总结概括了氢能产业链及氢发动机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共7章。其中第1章主要阐述了氢发动机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第2章提出氢发动机发展的技术路线图,阐述氢发动机的共性关键技术;第3章总结氢发动机相关标准及产业发展政策;第4章从制、储、运、加和用等角度阐述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第5章对氢发动机使用安全与管理问题进行介绍;第6章对氢发动机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第7章邀请多位行业专家对氢发动机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其中在编撰过程中,《蓝皮书》经过了百余位专家反复研讨、多轮审校,历时近一年最终成稿。玉柴、潍柴、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一汽研发总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内燃机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牵头各章节与数十家单位共同完成编著,有力保障了《蓝皮书》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同时,在成稿过程中,编写组也借鉴了国内外氢发动机相关行业的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

他指出,在全球能源体系加速重构、“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氢能已成为国家战略竞争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阵地。发布的《蓝皮书》,将为我国抢占氢能及动力产业科技制高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了发展方向和行动指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