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城启动试点示范 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再提速
新能源商用车行业再迎利好。
日前,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北京、深圳、重庆、成都、郑州等15座城市为此次试点城市,鼓励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先行区试点工作的快速推进,我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
启动试点时机成熟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公共领域用车将全面实现电动化;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也提到,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
今年年初,工信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务用车、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
在商用车行业专家任诗发看来,在前期政策助力以及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铺垫下,此时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时机已经较为成熟。
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取得政策先行、产品先行、技术先行和产业链先行优势,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推广条件,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方面已实现较大突破;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双碳”目标迈入实质性落实的发展阶段,而且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取得一定的“市场优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量的25.6%。这反映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升温,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渐提高。
以公共领域为突破口 加快全面电动化
业界普遍认为,以公共领域为突破口,开展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可谓是一举多得、意义重大。
首先,公共领域车辆以载客和运货等商业用途为主,单车油耗和使用频率高,污染排放总量大,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促进行业节能减排,是交通运输领域助力“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其次,公共领域车辆涉及范围广,推进其全面电动化可起到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也能弥补公共领域新能源车辆市场渗透率低的不足。
根据《通知》预期目标,在公务用车、城市公交车、环卫车、出租车、邮政快递车、城市物流配送车、机场用车、特定场景重型货车等领域推广超60万辆。同时,将建设超70万座充电桩、7800座换电站。
“《通知》旨在通过试点示范的方式来积累经验,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做铺垫。”任诗发告诉记者,随着试点工作的全面铺开,未来两年内将带来预计超过60万辆的市场增量,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渗透率(公共领域车辆多为商用车),加快商用车行业电动化转型。
“不仅如此,通过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示范,还能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探索和创新应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先行区试点的启动,将为国内新能源商用车企业在产品开发、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增强安全性和耐用性等方面提供支持与帮助,同时还能推进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促进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这将有利于新兴产业生态链的培育,进而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首批入围的15座试点城市中,分布范围几乎覆盖全国各大片区。这些城市不仅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各具优势。比如北京、深圳等第一类城市,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效应,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也遥遥领先;第二类城市在特色化发展上已取得一定突破,比如石家庄在美丽乡村绿色低碳交通转型上成绩斐然;长春则是第三类城市的代表,其针对高寒地区气候特征,探索的应用换电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推广经验。
“分类化、差异化的试点示范,可以让各试点城市立足实际发展需求,聚焦特色场景、特色领域,探索新技术、新模式,为后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提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任诗发说道。
因城施策 示范推广切勿冒进
毋庸置疑,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启动,将推动新能源商用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引领新技术、新业态创新,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平稳向前。但需要注意的是,示范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城市应采取审慎态度,根据实际情况因城施策,力争为其他城市蹚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示范路。
从2009年国家4部委启动“十城千辆”示范运营,到公共领域推动全面电动化,多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尤其是新能源公交车推广进程明显加快。以宇通为代表的新能源客车企业,在三电系统技术、智能驾驶等方面持续进步,助力城市公交行业率先实现低碳转型。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能源公交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近两年,河北保定、湖北黄石等多地相继曝出电动公交车停运、夏季不敢开空调等问题,引发公众对电动公交车的种种质疑。这背后是部分地方政府不经科学论证、未了解一线需求和客观实际而出现的决策失误,这种“抢跑式”地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很容易造成地方财政承压、运营企业严重亏损等问题,进而影响民生。
对此,有业内专家指出,公共领域车辆是城市有效运转的保障,一旦失序或停摆,将会给公共服务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因此,试点城市需立足实际,有序推进,不应过于注重数量上的提升,而是要以符合当地实际运行情况及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同时要吸取前车之鉴,及时总结推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打造真正可复制、可推广的好模式。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也认为,试点城市要紧密结合公共领域实际应用需求,统筹考虑示范推广需要与应用的经济性,树立相对合理的推广目标,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试点城市在开展工作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在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模式应用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做到在试点中纠错,在摸索中改进。”崔东树进一步说道。
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则建议,对于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的推广应用,应从鼓励平等竞争、加强情况反馈、完善产品服务、提升技术水平、推进技术多元化等方面入手。只有不断健全完善产业链条,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