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谈客车:从范胡尔客车破产说开去
比利时客车及挂车制造商范胡尔(Van Hool)持续多月的破产风波终有定论。
本月早些时候,范胡尔正式宣布破产,其原有业务和剩余资产由荷兰客车制造商VDL及德国挂车制造商大象施密茨(Schmits Cargobull)共同接管。据悉,此次收购总金额约为2亿欧元。至此,持续数轮且濒临破裂的谈判得以圆满落幕。
近年来,范胡尔这一家族型企业不断传出内部纷争,就在一个多月前,该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无力与欧洲大型客车制造商(曼恩商用车、索拉里斯等企业)及中国客车企业竞争,范胡尔决定终止纯电动城市客车的研发与生产,转而将重点聚焦于非电动公路客车及挂车领域。
多重因素影响 深陷破产困局
虽然范胡尔的企业规模和整体销量不及欧洲大型商用车制造商,但它在欧洲客车市场却颇具影响力与代表性。上世纪70~90年代,范胡尔主要专注于城市客车领域,并根据比利时运营商的需求,研发生产多款标准化系列车型。进入21世纪后,范胡尔的业务重心逐渐转向公路客车,导致城市客车的业务规模不断萎缩,直至破产前仅保留Exqui.City一个系列,包括18米级铰接客车和24米级双铰接客车。尽管该系列车型多次在世界客车博览会(Busworld)上备受瞩目且多次获奖,但由于其应用市场的局限性,实际销量并不尽如人意。如今,随着范胡尔破产,原计划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生产的24米双铰接客车的前景也变得扑朔迷离。
在出行与交通学者王健看来,家族企业内部纠纷不断、产品种类单一及电动化转型缓慢是范胡尔走向破产的核心原因。
此外,范胡尔长期专注于燃油客车生产,对新能源客车市场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投入。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环保的日益重视,新能源客车市场迅速崛起。然而,范胡尔客车未能及时跟进这一趋势,导致其在电动客车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无法与竞争对手相抗衡,从而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欧美客车市场格局变天了
作为欧洲客车市场的老牌劲旅,范胡尔破产这一令人唏嘘的结果,不仅凸显企业自身困境,更反映出欧洲客车市场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与调整。
近年来,随着欧洲客车行业掀起“电动化竞赛”浪潮,欧洲客车市场格局已悄然发生改变。为应对这一新趋势,不少企业纷纷选择外移生产线、减产甚至停产。
去年3月,沃尔沃宣布将于今年一季度停止在欧洲生产客车,关停位于波兰弗罗茨瓦夫的工厂;去年5月,斯堪尼亚亦在考虑是否停止客车生产;去年更早些时候,曼恩商用车已对位于波兰及土耳其的客车生产线进行产能调整;作为最后一家在德国本土制造客车的企业,戴姆勒客车日前也对其生产线布局做出优化,客车生产业务将部分转移至位于捷克的工厂,德国曼海姆工厂此后将主要生产纯电动及燃料电池车辆。
针对海外客车市场的变化,王健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受新冠疫情及全球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欧美客车市场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市场需求大幅缩减。具体来看,欧洲纯电动城市客车市场虽然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但公路客车业务却受到很大影响,且至今尚未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
美国客车市场同样面临需求低迷的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一些美国知名客车制造商,如普罗特拉(Proterra)和洛兹敦汽车(Lordstown Motors)等相继宣告破产。此外,隶属于沃尔沃集团的Nova Bus于去年6月宣布,计划2025年前关停位于美国的客车工厂,并将客车业务集中至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受到美国国会2020年通过的《国防授权法案》影响,政府资金被禁止用于购买中国品牌的公共交通设施,使得美国市场主要依赖于本国生产的客车产品。王健进一步分析道,尽管美国市场的情况有所不同,但诸如“购买美国货”条款等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客车难以进入美国市场。再加上美国客车产业持续萎缩,导致目前美国纯电动城市客车的开发进度相对缓慢,市场供应也显得捉襟见肘。
王健认为,欧美客车市场格局的改变,是先进技术与产品性价比之间博弈的结果。他解释称,尽管此前国际客车市场曾涌现出众多采用先进制造工艺的新品牌(初创公司),并一度引领潮流,但如今客车运营商在选择产品时表现得更为务实和理性,更青睐性价比高的车型,而非仅仅追求技术超前,这一趋势在纯电动客车市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企业的机会与前景
颇具戏剧性的是,今年年初,曾与范胡尔拥有多年合作关系的比利时运营商De Lijn于年初批量订购大批中国品牌纯电动客车,以替换正在运营的老旧燃油城市客车,此举招致范胡尔公司的不满。
王健表示,在柴油客车阶段,欧洲客车市场一直被视为技术水平和品牌价值的高地,中国客车虽然在性能品质上稍逊一筹,但凭借高性价比,与欧洲客车产品形成了8万~10万欧元的价格优势。而在纯电动客车时代,中国产品性能领先,以符合欧洲标准的城市客车为例,价差迅速缩小,中国纯电动客车在欧洲市场拥有更好的竞争优势,这亦是近年来中国客车在欧洲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的背景。未来,中国车企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提升,逐步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同时,逐步推进在欧洲建立客车生产工厂,以规避壁垒政策。
不过,随着欧洲理事会通过《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相关协议,中国客车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发展前景将充满机遇与挑战。王健强调,欧盟这一法规对废旧电池回收管理提出严格要求,不仅提高废旧电池回收效率指标,还加严了“数字电池护照”限制,更明确规定纯电动车辆的废旧电池应由车辆制造商负责处理。他认为,中国客车企业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出口车辆废旧电池回收的预案和规划,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同时,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把握南美、中亚和东南亚等电动客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灵活调整市场策略和产品结构,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