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百人会张永伟:专用车正在被重新定义
5月15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专用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专用车科技展(2025)在湖北十堰拉开帷幕。此次大会以“推进高端化 迈向智能化 提升专用车产业发展生态”为主题,在开幕大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作了题为《重新定义专用车》的主旨报告,为专用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01 引领专用车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专用车产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形态升级、技术快速迭代的转型关键期。为了进一步提升专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专用车产业发展的重磅报告——《重新定义专用车》应势发布。
该报告从宏观环境和产业政策、市场发展情况、区域与企业发展格局等多维度梳理专用车产业发展情况,并且该报告还围绕产品定位、产品核心竞争力、产业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产业价值链、国际化发展、生产制造方式、行业管理等多方面,分析新定义下的产品和行业趋势特征,引领专用车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并提出推进专用车转型发展的路径及建议,为提升专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张永伟表示,过去,社会对专用车产业的认知存在显著偏差。相较于乘用车领域,专用车行业既缺乏具有公众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家,也缺少爆款产品和明星企业,作为典型的B端产业,其社会关注度长期处于低位。
“但通过深度调研,我们形成了两个核心认知转变:首先,专用车领域创新活力充沛,已涌现众多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整个产业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次,整个产业正在孕育着一场大的变革,这将推动产业从‘散小乱’到质变跃迁。”张永伟说。
02 专用车正在被重新定义
张永伟在报告中指出,专用车产业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潜力,专用车正在被重新定义,专用车产业的新内涵即打造一个新的产业生态、高价值、高增长、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具体可以从八个维度展开重构:
一是产业定位从“商用车-”到“商用车+”。传统认知将专用车视为商用车底盘的改装延伸,但新定位要求以商用车基础性能为前提,通过先进技术叠加创造衍生价值。这种价值重构将开辟专用车发展的蓝海市场,使企业通过掌握新能源、智能化等新赛道,实现从红海竞争向蓝海创新的战略转型。
二是功能属性从传统工具向高端装备升级。突破“交通工具”的单一属性,向多功能高端装备演进。专用车从“能用”到“好用”加速产品迭代升级,并且面对新场景的快速崛起,用户对专用车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专业化,专用车的产品正在不断创新满足。尤其是面对“上装一体化”发展趋势,专用车的功能正在被重新定义,商用车与专用车从分离式发展正在向系统化集成转变,实现功能属性的根本性跃升。
三是产业驱动力向绿色化、智能化发展。2024年新能源专用车的销量突破30万辆,增速已接近50%,渗透率逼近30%。在完成乘用车新能源的高渗透率、高增长之后,商用车、专用车的新能源化加速发展势不可挡。预测“十五五“末,比如城市短途物流配送以及市政、环卫等公共领域的专用车会实现高渗透率,所以电动化是专用车、商用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值得关注的是,专用车智能化与电动化呈现“同步起跑”特征,其智能化边界远超乘用车范畴,涵盖车辆本体与上装功能的全方位智能升级。
四是产业生态从“碎片化”转向“集成式”。过去的专用车生态是相互脱节、碎片化、小作坊式作业,缺乏集团化作战,也缺乏大工业思维。所以专用车产业生态要从过去的碎片化转向汽车大工业思维所主导的集成化、规模化发展。专用车产业要尽快地培育高端的产业生态,专用车缺的不仅仅是大工业的制造,也缺乏与大工业制造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比如工业设计、比如上装功能技术研发体系、比如产业出海的支撑体系。一旦这些生产性的服务体系、大工业的制造体系和专用车产业结合起来,将极大改变专用车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
五是商业模式向全生命周期运营拓展延伸。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专用车领域是当之无愧的最佳实施载体之一。借鉴消费电子产业演变规律,专用车企业正从单纯制造销售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专用车将由卖车转向卖服务,围绕冷链、消防、出行享受提供使用者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
六是国际化发展向高技术壁垒、本土化转变。中国专用车企业正面临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机遇。预计到2030年,中国整车海外产销规模有望达1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智能化产品将成为出海主力。国内企业需抓住机遇,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实现从“产品走出去”到“标准链全球”的跨越。如果中国专用车能实现一次与中国及世界的全方位、全体系链接,这对全球专用车的发展都将是一次巨大的促进。
七是生产制造方式向“工厂式”现代化智能制造体系转变。借鉴乘用车领域的一体化压铸技术,专用车也有新材料、新生产工艺、新技术导入的巨大空间,让专用车行业也可以在工厂端做成超级工厂、灯塔工厂,成为一次巨大的革新。
八是行业管理从传统体系向现代体系转型。通过制定引领性技术标准,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标准应越来越向先进技术和能力倾斜。通过标准体系的重构和先进标准的引领,牵引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来改变行业形象。特别在“商专一体化”资质管理领域,需探索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政策框架。
展望未来,在多元场景差异化、新技术、新模式赋能之下,专用车产业前景广阔,是一片高价值、高增长、高技术含量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