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中国 || 开放合作为中国汽车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推动实现合作共赢。
因为开放,中国汽车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销量持续稳定增长;因为开放,中国汽车业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彰显包容、底气与自信;因为开放,中国汽车业踔厉奋发,向着“汽车强国”的目标坚定前行;因为开放,中国汽车业直面变革、勇担使命,践行高质量绿色发展——
长江、嘉陵江蜿蜒的西部山城重庆,一列列满载着“重庆造”长城汽车、赛力斯汽车的中欧班列陆续从这里驶出,跋山涉水直达欧洲大陆。
货物吞吐量连年世界第一的上海港,一艘艘装载着“上海造”MG名爵、MAXUS大通的远洋货轮拔锚启航,漂洋过海运抵全球各地。
在金字塔耸立4600多年不倒的埃及,奇瑞汽车把中国技术、中国服务以及中国标准带到这里,也让奇瑞的海外文化在这里生根、结果。同时,数百名由奇瑞汽车埃及工厂培养的本地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成为这个国家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力量和希望。
江汽集团哈萨克斯坦工厂生产线
在被称作“欧亚陆上交通枢纽”的哈萨克斯坦,一辆辆纯电动汽车iEV7S从该国最大汽车工厂——江淮汽车哈萨克斯坦工厂依次下线,销往当地及其周边国家。9月13日,在应邀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赞江淮汽车生产线等中哈合作大型战略项目,为哈萨克斯坦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实实在在造福了两国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持续推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也在进一步开放中迎来高速发展的10年。
开放合作贯穿中国汽车非凡10年
2012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关键之年。这一年,我国新车产销量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整车出口首次突破100万辆。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汽车市场告别持续10余年的高速增长,进入稳步上升、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新阶段。
中国汽车市场如何延续向上势头?中外车企如何实现更进一步的合作共赢?中国造汽车又如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融入全球?
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坚持走开放合作之路。
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美丽的欧罗巴大陆正是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访欧期间,分别于3月26日、28日、29日在巴黎、柏林亲自见证了4个汽车项目签约:东风集团增资入股PSA(标致雪铁龙);北汽集团与戴姆勒扩大北京奔驰产能合作;华晨集团和宝马集团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大众与合作伙伴一汽、上汽在前瞻性技术领域继续加强合作。
这4个中外汽车合作项目,有3个是中外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加强合资合作关系、1个是中国汽车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海外市场投资,无不对外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汽车产业将在中国与世界的开放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国王菲利普陪同下参观了沃尔沃汽车公司根特工厂。他们一同走进生产车间,参观汽车生产线,受到当地员工的热情欢迎。总书记还与菲利普国王一起,为该公司出口中国的第30万辆汽车揭幕。此前的2010年,吉利汽车成功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根特工厂随之重获生机,产销量逐年提升。
沃尔沃根特工厂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特别提到了刚参观完的沃尔沃根特工厂,他说:“这家工厂是比利时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也是中国、比利时、瑞典三方经济技术合作的典范,在‘中国投资’和‘欧洲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互利共赢的桥梁。”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
此时的中国汽车品牌羽翼渐丰,不管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国有汽车集团,还是比亚迪、吉利、长城等民营车企,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均已具备相当的核心技术沉淀,有了与外资车企同台竞技的实力;同时,外资车企也更加认定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希望在此深耕,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于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郑重强调,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其中在制造业方面,他明确提出,下一步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的外资限制。此前一直实行的“外资汽车企业持股比例50%上限”的政策,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2018年,专用车、新能源汽车股比限制首先放开。“第一个吃螃蟹”的是特斯拉。当年,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上海临港管委会共同签署了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独资造车的外资企业。
此后的2020年和2022年,商用车、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外商建立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陆续被取消。中国以最公平开放之姿迎接外资企业来华,中国汽车产业就此真正进入“与狼共舞”的发展新阶段。
在不断升级的开放合作中实现中外汽车互利共赢
近些年,中国持续保持新车产销第一大国地位,成为全球车企眼中最重要的汽车市场,也被视作最理想的投资沃土。
以特斯拉上海工厂为例,在项目签约之后,以极高的效率在很短的时间即实现投产,并很快成为特斯拉全球生产效率最高和产能最高的工厂。2021年,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共实现生产汽车93.04万辆,交付93.62万辆,其中上海工厂全年累计交付48.4万辆,同比增长235%,占特斯拉全球总交付量的51.7%。创始人马斯克不止一次对中国政府、中国员工和中国消费者表达赞叹感激之情,直言:“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特斯拉的今天。”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落成,不仅帮助特斯拉稳固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也为中国打造完整、完善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目前,国产特斯拉的供应链本地化率已超过95%,从车辆的电池组、底盘到电驱动、中控等,绝大多数汽车零配件为国内供应商制造;此外,还形成了从一线操作人员到服务系统人员,从技术尖端人才到行业管理人员,全产业链人才99.9%都是中国人的人才布局。更重要的是,在特斯拉所引发的“鲇鱼效应”带动下,中国汽车品牌燃起斗志,纷纷加大自主创新、取长补短,逐渐练就“钢筋铁骨”。诸如蔚来、小鹏、理想等一些新晋中国汽车品牌,紧抓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在市场上逐渐站稳脚跟、崭露头角。
近年来,中国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升,今年1~8月的数据显示,已达47.8%,为10年来同期新高。汽车业界对于中国品牌占据半壁江山的信心也愈发强烈,普遍认为指日可待。
无内不稳,无外不强。
2019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接见了作为中俄两国经济合作代表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并参观了长城汽车图拉工厂最新下线的汽车。长城汽车图拉工厂是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建设的首个具备四大工艺的整车工厂。
事实上,长城汽车图拉工厂只是中国车企积极“出海”的一个缩影。2021年,中国汽车海外出口量一举突破200万辆,排在日本和德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三。今年1~8月,中国车企共出口181.7万辆,同比增长52.8%。预计到今年底,中国有望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从代表性企业来看,已经连续19年位居中国汽车出口第一的奇瑞,在今年7月,成为首个单月出口突破5万辆的中国汽车品牌;8月,上汽集团凭借10.1万辆的海外销量,成为首个单月海外销量超10万辆的中国车企集团。
值得一提的还有特斯拉上海工厂,不仅供应中国市场,还成为其全球出口的枢纽,2021年出口超过16.3万辆,而今年前8个月,出口已近16万辆。
除了整车,中国的零部件企业也积极“出海”。从2014年开始,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生产商福耀集团开始在美国投资,如今已在美国5个州拥有自己的工厂。
在汽车工业已走过130多年历史的德国,由宁德时代投资建设的电池工厂正有序施工,将于今年底正式投产,为大众、宝马等全球知名车企提供采用最新技术的动力电池。今年8月12日,宁德时代又宣布在匈牙利东部城市德布勒森建设电池工厂,建成之后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
从早期的“中国投资”到更多的“中国工厂”、“中国技术”、“中国品牌”甚至“中国理念”,变化就这样悄然发生。一座又一座互利共赢的桥梁,就这样横空而起。
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实现融合共生
黄沙漫漫,驼铃声声,大雁塔下,漫步而行。公元前139年,张骞从长安这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出发,始通西域,从此开辟了一条中国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这一壮举被后世称为“张骞凿空”。今天,西安的大雁塔下早已没有驼铃声起,取而代之的是中欧班列的一声声汽笛。
2019年7月,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生产的沃尔沃XC60,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从中国西安始发,一路向西,跨越9783公里,历时18天,抵达欧洲中心和门户——比利时根特北海港,其后被销往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荷兰等25个欧洲国家。而“长安号”中欧班列抵达根特后,把沃尔沃汽车瑞典图斯兰达工厂生产的XC90车型及比利时根特工厂生产的V系列旅行车以同样的混合运输方式运回中国,交付到中国消费者的手中。
除了整车,零配件也是中欧班列运输的重要商品。作为中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的武汉,是全球少数几个拥有全系列汽车产业链的城市,中资、外资企业生产的零配件从这里搭乘中欧班列,发往全球多地。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经济早已经在相互贸易中结成了一张密不可分的网,全球汽车产业更是如此,专业化的分工协作,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让全球消费者受益。如今,全球汽车业肩负着“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零碳排放”的重任,开放合作更加迫切。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成为汽车业界的共同心声。
目前,全球有近13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提出或者准备提出碳中和目标,覆盖全球GDP的90%,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明确提出传统燃油车的禁售时间表。在碳排放法规加严和激励政策推动下,全球整车企业都在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中国企业更是快马加鞭,不断推动汽车与能源、交通领域的跨界融合,加速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布局,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
践行绿色低碳化发展,更需要全球化协作分工。以氢燃料电池技术为例,日本丰田在最近几年已经先后与中国多家汽车企业展开多项合作,共同推动氢燃料汽车研发推广和氢能源的开发利用。
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所言:“今天,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引领工业经济走向智能化和数字经济时代,机遇空前、使命重大。同时,我们也离不开全球新技术、新材料的支持,它们是人类进步的共同成果,我们既要坚持自主创新,同时坚持更高水平的开放,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的同时,同样需要广泛拥抱全球优秀的创新资源和创新企业。”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更是发出呼吁:“全球汽车产业要进一步加大全球协同分工、加大全球利润分享,共同迎接汽车产业的大变局,为早日实现零碳交通、零碳汽车产业而努力。”
可以预见,中国汽车业将在更高质量的开放合作中,继续与全球汽车产业互惠合作、互利共赢;中国汽车企业也将在世界各地做好当地的“企业公民”,为天空更湛蓝、空气更清新、出行更便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