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本土化正当时 | 在巴西,中国车企的脚印越扎越深
开栏的话: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宏大版图中,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规模持续攀升,并在2023年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后继续蝉联。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多年来厚积薄发的实力彰显。在出口“井喷”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意识到,要想在海外市场真正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本土化战略是关键。本土化不仅仅是简单在当地生产和销售,更是涉及到研发、供应链、人才、营销等多个环节的深度融合。通过本土化,中国车企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市场需求、政策法规和文化习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的认可度。
当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从初期的产品输出迈向更高发展阶段,海外本土化便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车企的海外本土化进程正在稳步且深入地推进。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报》特别推出“海外本土化正当时”系列报道,深入探寻中国车企在海外的本土化实践,聚焦它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剖析成功经验与创新模式,全方位展现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与奋进。
作为南美洲大陆的经济巨擘——巴西,正以其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中备受瞩目的战略要地。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热土上,中国汽车企业的布局正以惊人的速度向更深、更广的维度延伸。近日,巴西总统卢拉访华,在众多交流合作的议题中,汽车领域的互动引发广泛关注。卢拉与长城汽车、广汽集团等车企代表的会面,为中巴双方在汽车领域的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中国车企在巴西的本土化发展再次成为焦点。
中国车企掀起巴西“建厂热”
“今天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巴西总统卢拉。”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5月12日在社交平台的这句话,引发广泛讨论,双方当日的会面成为汽车圈的焦点。
“我们将巴西作为长城汽车在拉美地区的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会持续加大投资发展。我邀请总统参加长城汽车巴西工厂的开业仪式,卢拉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高度评价了长城汽车在巴西的发展。”魏建军表示。
同日,广汽国际总经理卫海岗也在北京与卢拉会面,明确了在巴西设立研发中心和进行本地化生产的计划。广汽集团方面表示,要在巴西投资13亿美元,推进本地化生产。此外,还将在巴西设立研发中心,将广汽研发体系全面导入巴西。广汽集团还表达了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提供新能源车辆的意愿。
这种高规格的会面背后,其实是中国车企在巴西的全面布局。目前,奇瑞、江淮、吉利、比亚迪、长城、长安等多家中国车企都已在巴西落子,且以巴西为跳板,进军拉美市场。
以长城汽车为例,其2021年宣布收购梅赛德斯-奔驰位于巴西圣保罗州的工厂,之后一直在改造中。此次会面,魏建军正式宣布巴西工厂将于7月投产,生产3款战略车型——哈弗H6混动版、长城炮皮卡、哈弗H9,初期产能5万辆,后续产能将逐步提高至10万辆,并辐射整个拉美市场。同时,长城汽车还将在巴西打造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相比之下,奇瑞和江淮的出海布局更早,2009年开始在巴西销售汽车,之后陆续投资建厂,2014年奇瑞巴西工厂投产。如今,奇瑞在巴西已成为中高端车的代表,尤其是瑞虎8系列几乎垄断了巴西的警车和公务车市场。
至于吉利,2014年开始布局南美市场,向巴西出口销售旗下车型。今年2月,吉利与雷诺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巴西巴拉那州生产新车型,并通过雷诺巴西公司分销吉利产品组合。
比亚迪巴西分公司也于2014年成立,初期生产销售电动大巴,之后销售乘用车。而今,比亚迪已成为巴西电动汽车领域的重要代表。目前,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正在建设中。近日,巴西巴伊亚州劳工部长奥古斯托·巴斯孔塞洛斯在一段视频中表示,比亚迪在巴西的新工厂将于2026年12月“全面投入运营”。他还补充说,到今年年底,该工厂可能会开始用半成品套件生产汽车。
可以看出,从出口销售到本土化建厂、设立研发中心,中国车企在巴西的布局正在走向纵深。
政策驱动下的潜力蓝海
巴西市场对中国车企的吸引力,不仅仅因为它是拉美的最大经济体,更在于其新能源市场的潜力。
巴西是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仅次于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德国。巴西人口超过2亿,中产阶级消费能力逐年增强。目前,尽管传统燃油车仍占主流,但巴西政府的政策导向已经向新能源倾斜。
2015年,巴西决定对续驶里程超过8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免征进口关税,对混动车征收0~7%的关税。这一政策使得中国车企可以顺利将电动汽车出口至巴西。2018年,巴西推出“ROTA 2030”计划,提出到2030年电动化车辆将占巴西汽车总销量的30%,并颁发各项鼓励电动汽车及其零部件研发的政策。根据该计划,巴西相关企业每年可享受17亿雷亚尔的税收优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在巴西建厂,也与其政策变化有关。为了推动巴西混动及电动汽车产业本土化发展,2023年11月,巴西经济部决定,自2024年1月起,重新恢复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油电混合动力车征收关税,且分阶段上调税率,直至2026年7月均上调至35%。巴西政府希望借此刺激全球车企在巴西生产电动汽车及混动车,振兴本土汽车产业。
另外,2024年巴西推出绿色出行和创新计划,在2024年至2028年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193亿雷亚尔的税收优惠及信贷支持,以鼓励混动及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脱碳减排。
政策激励的效果正在逐步呈现。巴西电动汽车协会(ABVE)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巴西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油电混合动力车销量合计超过17万辆,同比飙升85%,在巴西新车总销量中的占比为7%。其中,纯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为12.56万辆,较2023年的5.2万辆增长了1倍多。
巴西汽车制造商协会(Anfavea)与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此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巴西市场上电动和混动车销量将超过传统燃油车;到2040年,巴西市场上电动和混动车销量占比或将超过90%。这一趋势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巴西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广阔。比亚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单看纯电动汽车细分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巴西纯电动汽车销量为61615辆,其中41911辆来自比亚迪,市占率高达71.3%。
因地制宜应对本土化挑战
由于巴西盛产甘蔗,灵活燃料汽车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主导着巴西车市,2024年销量达196.7万辆,同比增长8.7%,占据79.1%的市场份额。灵活燃料汽车,顾名思义,其可以灵活选择燃料,可以是100%纯乙醇,也可以是汽油与27%以上的乙醇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电动化趋势下,大众集团、丰田、雷诺等跨国车企在进行大力投资,将灵活燃料汽车与混动技术相结合。例如,2024年9月,通用汽车表示,将在其位于巴西圣保罗州的工厂生产两款灵活燃料混合动力车。与此同时,通用汽车还在开发采用灵活燃料的插混车型。丰田汽车也在销售专为巴西市场开发的灵活燃料混动车型。
在巴西市场,中国车企同样也在“入乡随俗”。比亚迪巴西高管此前曾表示,比亚迪正在研发一种可使用乙醇的混合动力发动机,未来在巴西推出的混动车可使用汽油、乙醇和电池三种动力,力求适应巴西市场。长城即将在巴西投产的哈弗H6混动版同样采用“一车三动力”模式,以顺应巴西国情。
尽管巴西市场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发展图景,但其复杂的商业环境与本土化挑战,决定了中国车企的入局绝非一场可以轻装上阵的“简易闯关”,中国车企“走出去”过程中在法律合规、文化适应及本地协调等方面仍面临现实难题。
除此之外,既得利益者的“反击”也需要中国车企打起精神来应对。就在今年年初,巴西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开督促总统卢拉调查所谓的“倾销行为”,并要求对长城、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加征关税。值得注意的是,该协会其实代表的是20多家欧美、日韩大型企业的利益,大众集团、梅赛德斯-奔驰、宝马、Stellantis、雷诺、丰田、本田、日产、现代、捷豹路虎、福特、通用等均有派高管担任协会副主席一职。对此,中国车企需要在法律、公关、市场、政府等方面构建多维应对策略。
巴西市场之于中国车企,不仅是一个跳板,更是一次全球化的试炼场。唯有将“本土化”理念贯穿战略、技术、管理全链条,中国车企才能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站稳脚跟,为后续开拓全球市场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