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或是氢能产业拐点

发布日期:2025-07-02·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王金玉 编辑:陈伟
记者:王金玉 编辑:陈伟

氢能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将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包括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内的氢能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不仅技术、成本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商业模式上也未能走通。在日前举行的2025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FCVC)上,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机构的领导,及来自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能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嘉宾代表共探“氢”机遇。
  今年是氢能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一年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低碳化、零碳化发展的有力支撑,尤其在中重型商用车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表示,在接下来的示范推广中,要牢牢把握相关试点示范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从推进典型场景示范应用,优化政策支持方式,加强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拓展应用场景、打造样板工程等方面,加快推进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化推广应用。
  当前全球能源改革虽取得进展,但二氧化碳排放削减任务艰巨,能源不平等问题突出。但推动氢能的大规模应用,需要大量资金,同时还面临国际性标准和认证缺失等阻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气候与技术伙伴司司长Petra Schwager表示:“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加速氢能产业发展,为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他强调,在氢能发展过程中,需要资金、政策、绿色溢价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消除监管障碍,统一标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IHFCA)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中国正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2025年进入了新能源2.0时代,车路云一体化、光储热一体化、源网荷一体化、光直柔一体化同步发展,氢能是新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他预测,2030年将迎来中国新能源革命爆发期,2030~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成为电力主体,带动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大发展;2050~2060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万亿元左右。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李科则提出:“我们通过模型预测,2030~2035年,低碳氢能将会具备成本竞争力,即2030~2035年,氢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技术总监,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陈平也表示,未来5年,氢能产业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出现拐点。
  海力达全球首席执行官沈俊豪指出,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是推动中国氢能产业迈过经济性拐点,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一年,全球氢能行业正迎来重要转型。在全球氢能竞争重塑的大格局下,中国正快速崛起,成为全球氢能创新和发展的领导者。燃料电池系统技术发展正从政策导向逐步过渡到市场驱动阶段,特别是在长距离重载商用车规模化应用场景下,系统性能和成本压力或许有新的突破口。
  技术瓶颈和经济适用是关键
  “某种程度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正处于寒冬。”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表示,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正处于从示范应用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既是挑战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祖似杰提出,产业规模小、经济性不足、竞争力低是当前制约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迈向规模化的关键瓶颈,下一步规划需强化顶层设计,尽早出台下一轮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支持政策,避免出现政策空窗期,强化氢能的管理与加氢站建设保障,简化车载储氢系统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等。同时,坚持科技创新,通过全行业协同创新,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下降,达到与传统燃油车持平的水平,并加强动力系统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性水平;加强标准引领和区域协同、国际合作。
  为了让氢燃料电池汽车更具竞争力,要进一步缩小差距,实现和内燃机汽车相当的总体拥有成本。现代汽车集团能源及氢能政策事业部总经理申承圭提出,要想缩小这一差距,现阶段要在研发投入、运营补贴、减轻税负等环节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同样表示,要实现百万辆氢燃料汽车推广的目标,必须要提供平价车辆,并提升使用氢能的便利性。
  长安汽车先进电池研究院副总经理、深蓝汽车动力平台中心总经理杜长虹提出,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发展,需要产业链的支持,包括主机厂、整个生态工艺体系都要做战略性的投入,做更精益的技术攻关,降本提效。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宁也强调,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必须要做好降本、工程优化。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深水区,不进则退,需政府和行业合力破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中汽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海峰建议,政府层面通过三条关键路径,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找准产业发展关键路径,在起步阶段给予支持,利用好国家制度优势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通过规模效应,加快带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尽快实现自身正向可持续发展。
  弗吉尼亚氢能中国区总经理潘锋表示,氢能在能量密集型的应用场景中有很大的优势,如长途重卡和高耗能的冷链物流车、环卫车等领域,以及救护车、警车和消防车等紧急应用场景。“氢能产品和解决方案要想成功推向市场必须满足安全、经济适用、可持续和创新这几大要素。”他说。
  产业链协同是重要命题
  面对氢能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需要产业链各方共同推进。加拿大氢能协会项目经理普拉纳夫·钱德拉塞卡表示,氢能的发展需要企业有大局观,关注市场需求,开展国际合作,部署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未泰铂业全球市场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推动氢能的发展,必须建立具有韧性的生态体系,让更多合作伙伴来加入进来,协同发展。世界银行高级能源专家Michelle Carvalho提出,氢能的示范应用需要来自金融机构在内的各方合作伙伴的加入,建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降低产业链各环节的成本,让各方从投资中获利。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刘安民提出,要实现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必须打通基础研究、产品研发、检验检测以及普及推广四个环节,特别是检验检测环节,目前面临较大挑战,在检测装备、产业计量和涉氢安全等方面都亟待提升。
  针对储运环节,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郝雷表示,低压固态本身无爆燃风险、高体积储存密度、低成本的特点是破解氢储运难题的一个有效手段。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氢能中国负责人庄洪波则提出,液氢凭借在成本、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将成为氢储运的一个重要途径。
  北燃实业集团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道石研究院院长王洪建则提出,发展氢能不能做无本之木,要和已有的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未来管网的发展中,氢能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近年来,燃料电池汽车整个产业链的进步非常明显,在成本、寿命、可靠性等各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国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姚荣华表示,大功率氢燃料汽车商业化正快速推进,在港口集疏运输、干线物流、高原、工业厂区闭环等特定场景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运营。
  中科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技术研究室主任张擘还提出了一个设想,把氢燃料汽车领域的技术应用到轨道交通上,希望高速列车上的氢能动力系统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成为新的中国“金名片”。
  除了氢燃料汽车,氢能的应用还可以“上天入海”。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文军表示,氢燃料电池船舶的发展大有可为,未来要做好法规迭代、突破工程化关键技术、加强大容量储氢和大功率技术攻关、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氢燃料电池系统的价格,并逐步开展试点推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