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汽车地理 | 摩洛哥:北非桥头堡,华丽变身“电池新贵”
东邻阿尔及利亚,南靠西撒哈拉,西临大西洋,北与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这个“最不像非洲”的北非国家,就是摩洛哥王国(简称摩洛哥)。国土面积约45.9万平方公里(不包括西撒哈拉26.6万平方公里)、人口3683万的摩洛哥,是非洲较为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素有“磷酸盐王国”之称的摩洛哥,是全球最大的磷矿储量国,其已探明的磷酸盐储量超过600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近3/4。与此同时,摩洛哥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坐拥丹吉尔地中海港的物流优势以及与欧美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已成为北非汽车产业的重要枢纽。近日,摩洛哥汽车工业协会(AMICA)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摩洛哥汽车产业出口额达1740亿迪拉姆(目前1摩洛哥迪拉姆约合人民币0.79元),同比增长12.3%,占摩洛哥工业出口的30%。
法系主导 汽车消费呈“两头翘”格局
达契亚、雷诺、标致、现代、大众……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跨国品牌汽车,尤其以法系车为主,成为摩洛哥街头独特的风景。无论是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还是该国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这里与其他非洲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随处可见的白种人。在摩洛哥人口构成中,阿拉伯人占比80%,柏柏尔人约占20%。这两种族群均为白种人,这使得摩洛哥在外观上与典型的非洲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在摩洛哥从事汽车零部件贸易的华裔商人尤素福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由于历史的原因,摩洛哥人有着阿拉伯和欧洲混血的血统,至今本国的阿拉伯人占比80%左右,阿拉伯语和法语都是通用语言,路牌路标上的文字都是同时使用阿拉伯语和法语标注,而且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已经深深植根于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包括对汽车的选择,从欧洲品牌到日韩品牌的一些车型,在摩洛哥都有市场。当然,目前摩洛哥市场仍是法系车占主导地位。在摩洛哥的华裔群体中,有很多人都在从事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相关的加工、贸易等业务。
数据表明,今年5月,摩洛哥轻型新车注册量为22407辆,其中乘用车19999辆,占比超过8成。今年1~5月,摩洛哥累计乘用车销量已达约7.8万辆,同比增长34%。其中,达契亚、雷诺、标致、现代、大众销量排名前五,欧宝、雪铁龙、起亚、斯柯达和西雅特紧随其后。此外,奥迪、宝马、奔驰等豪华品牌销量也不错。日系品牌中,丰田销量温和增长,而日产与本田销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近年来,中国品牌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摩洛哥市场,增长较快。”尤素福谈到,长安、比亚迪、名爵、吉利、长城、奇瑞、极氪等中国品牌旗下的燃油车、电动汽车销量均增长较快。今年5月中国品牌销冠“花落”长安,而前5个月的销冠则是比亚迪,这也反映出摩洛哥电动汽车市场逐渐升温的新态势。
从销量榜可以看到,在摩洛哥汽车市场上,平价车型与豪华车型都有着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这体现了当地居民真实的收入水平。”尤素福表示,在摩洛哥,制造业工厂普通工人月薪一般在3000~5000迪拉姆;技术工人凭借专业技能,月收入能达到6000~9000迪拉姆;金融行业、医生、律师等职业的收入相对较高,资深金融分析师或经理级别的月薪能超20000迪拉姆。在摩洛哥,由于汽车产品税负较低,售价相对较低,普通工薪阶层购车更看重性价比,大多会选择约合人民币3万~10万元的车型。例如,当地热销的达契亚Logan是摩洛哥最受欢迎的车型之一,售价约为人民币5万元。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车型,则受到一些高收入阶层消费者的青睐。
出口驱动 跃居非洲乘用车最大生产国
尽管摩洛哥的人口规模在非洲排名第5,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却在非洲位居前列。数据表明,2024年,摩洛哥汽车总产量为56万辆,在整个非洲的市场份额达45.5%,仅次于南非。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摩洛哥乘用车产量达52.4万辆,超越南非的35万辆,跃居非洲第一。
“尽管摩洛哥没有自己的汽车品牌,但汽车产业链在非洲是最全的。”尤素福表示,这是摩洛哥近20多年不懈努力的结果,通过引进跨国品牌、带动供应链本土化发展,实现了快速崛起。2021年5月,摩洛哥工业和贸易部宣布,该国在全球汽车制造业竞争力方面排名第3位,仅次于中国和印度。这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人口红利日益显现。据悉,摩洛哥的人口平均年龄为27.2岁,劳动力年轻化且成本较低,助力该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最近几年,汽车行业为摩洛哥带来每年超过1200亿迪拉姆的收入,在摩洛哥GDP中的占比超过10%,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支柱,甚至超过了该国发达的旅游业在GDP中的占比(7%)。
“目前,摩洛哥的汽车产业链企业的主要集中地是丹吉尔、盖尼特拉、首都拉巴特以及卡萨布兰卡等地。”尤素福告诉记者,卡萨布兰卡人口近400万,远超首都拉巴特100万的规模。从整车生产来看,目前规模最大的分别是雷诺集团和Stellantis集团。
据介绍,雷诺集团在摩洛哥生产的以经济型车型为主,包括达契亚品牌旗下Logan、Sandero、Sandero Stepway、Dokker、Lodgy以及雷诺Express等车型。产量增长主要得益于该集团在当地构建了由90家本土合作供应商组成的产业链生态体系,零部件本土化率高达65.5%,本地采购金额达20.6亿欧元(目前1欧元约合人民币8.39元)。雷诺摩洛哥公司计划到2030年将本土化率提升至80%,产能提升至50万辆。同时,雷诺在摩洛哥正在积极开发电动和混动车型,以顺应全球能源转型趋势。目前,雷诺在摩洛哥生产的整车已出口到世界89个国家和地区。
Stellantis在摩洛哥是仅次于雷诺集团的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旗下工厂于2019年6月在盖尼特拉自贸区正式投产,初期产能10万辆,2023年逐步增至20万辆。该品牌依托70余家本土供应商网络,生产标致208、菲亚特Topolino、雪铁龙Ami等车型,当前本土化率为70%,并计划提升至80%。目前,Stellantis在盖尼特拉的工厂正在进行大规模扩建,预计2027年产能将达40万辆。
在雷诺和Stellantis的带动下,摩洛哥汽车产业本土化程度较高,零部件本地化率超过65%,高于南非的22.6%。“近年来,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摩洛哥也迅速壮大,几乎每年新增10余家相关工厂,主要集中在丹吉尔科技城、丹吉尔汽车城和盖尼特拉大西洋保税区等地。”尤素福谈到,自2012年以来,摩洛哥汽车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其中,2023年摩洛哥整车出口量近70万辆,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汽车制造和出口基地,汽车产业已经成为该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摩洛哥汽车产业是明显的出口导向型,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该国政府大力发展汽车出口,尤其是向欧洲、非洲和中东市场出口。统计数据表明,2022年摩洛哥汽车及零部件年出口额创下111亿美元(目前1美元约合人民币7.17元)新高,同比增长33%,成为仅次于磷酸盐等矿产的第二大出口产品。2024年,出口额进一步攀升至162亿美元。
“除了雷诺和Stellantis,特斯拉也要在摩洛哥投资建厂。现在,很多中国供应链企业也纷纷进入摩洛哥。”尤素福提到,特斯拉前不久宣布计划投资50亿美元建设摩洛哥工厂,规划40万辆产能,计划生产Model Y等紧凑车型,新工厂计划2025年9月启动,预计2027年底投产。
摩洛哥工业部的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摩洛哥的汽车产能达70万辆,且增长势头迅猛。根据规划,到2025年底,摩洛哥汽车总产能将攀升至100万辆。“汽车行业已经成为摩洛哥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标志着其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摩洛哥创造了直接就业岗位,还带动了汽车零部件制造、物流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对GDP的贡献率不断增强,成为其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石。
“家里有矿” 打造全球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摩洛哥的资源优势是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链的重要‘靠山’。”尤素福表示,磷酸盐是生产磷酸锂的重要资源,摩洛哥丰富的磷酸盐储量,以及优惠的政策,为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利好。
随着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向磷酸铁锂倾斜,摩洛哥的磷矿资源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的“白色黄金”。当下,摩洛哥政府利用原材料储量巨大、靠近欧洲市场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税收政策优惠等,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和工人培训方面的投入,吸引更多电动汽车及上下游企业前来投资。摩洛哥也鼓励本土企业参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充电基础设施制造、电动汽车生产和零部件制造等,积极打造区域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心。
的确,摩洛哥在资源领域的优势堪称得天独厚,其境内蕴藏着钴、磷酸盐、锂等诸多电池制造的核心矿藏。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和电池厂商转向磷酸铁锂电池,磷酸盐岩作为关键的生产原材料,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而摩洛哥富集的磷酸盐岩资源,恰好为其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领域的崛起提供了天然的资源沃土,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正转化为该国布局电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打造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摩洛哥规划了一份全面的路线图,包括与电池技术领域的“领头羊”合作,培养高技能劳动力,以及创建专门的产业集群,与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以鼓励技术创新等。
以动力电池为中心,摩洛哥正在推动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市场调查机构的研报显示,摩洛哥电动汽车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客观而言,摩洛哥发展电动汽车,不仅有政策支持,也有矿产资源的优势。”纪雪洪认为,摩洛哥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将受益于政策支持、本土产能提升、供应链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扩建以及包括旅游业等方面的新能源汽车应用等因素。
“政策支持方面,根据摩洛哥《投资宪章》,外资企业可享受‘五免五减半’所得税等优惠。”尤素福表示,即汽车出口占比超50%可再获3%销售额补贴。特别是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设备类进口关税全免,增值税率降至10%,使用30%本地原材料的项目更可享受0.02美元/度的绿电补贴。早在2017年,摩洛哥政府就已经取消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以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同时,摩洛哥政府出台了严格的车辆尾气排放标准,以此推动国内燃油车加快替换为新能源汽车。据介绍,摩洛哥政府还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宣布到2026年将在全国主要城市新安装2500个充电桩。
这一套政策“组合拳”下来,使得车企在摩洛哥的综合营商成本比东欧要低15%~20%,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受益更多,让摩洛哥成为一些外资车企巨头转移产能的首选目的地。
“政策支持带来的,是中国、欧洲、日韩等品牌的电动、混动车型在摩洛哥市场不断增多,摩洛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也在持续提升。”尤素福说,在市场消费层面,摩洛哥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激励政策,包括免除增值税和年度流通税,提供个人5000美元或企业1万美元购车补贴,保险费率降至10%等,有力拉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消费。
截至2024年,摩洛哥市场上至少已经有20多个电动汽车品牌。2024年,摩洛哥电动汽车保有量约为5700辆,占汽车总量的0.15%;2025年有望增至1万辆,占汽车总保有量的0.26%;2034年有望达到19.6万辆,占汽车总保有量的3.9%。一份报告显示,2025~2034年摩洛哥电动汽车销量年均增长率将达33%,到2034年年销量将达4.7万辆。
战略“跳板” 中国企业扎堆布局摩洛哥
正是由于摩洛哥具备政策、资源、营商环境等多重优势,以及“一峡通两洋”(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连接欧洲“桥头堡”的独特区位特征,多家中国汽车企业及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密集落子摩洛哥。一方面是摩洛哥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摩洛哥与西班牙最短距离仅14公里,货物从丹吉尔港出发,最快24小时可达欧洲主要港口,到北美也不到10天。另一方面是摩洛哥与欧盟、美国签署了自贸协定,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摩洛哥成为制造业出口通往欧美的“战略跳板”。
“包括摩洛哥在内,我们已经在北非、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布局海外市场,我们有信心在这些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国际业务中心总经理唐志坤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鹏汽车是首个出口非洲的中国纯电动汽车品牌,也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中最早“出海”且海外销量较多的车企之一。根据不同地区消费需求配置相适应的电动车型,将为当地推动电动化转型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近年来,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在摩洛哥越来越多,尤其是动力电池及材料企业。”尤素福表示,摩洛哥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多个中国品牌的身影。比亚迪2023年在摩洛哥推出3款车型,2024年成为摩洛哥插混车销量最高的品牌。今年,吉利、极氪等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也在加速进入摩洛哥市场。
与此同时,摩洛哥的磷酸盐矿产资源优势也吸引了中国动力电池及材料企业相继进入摩洛哥。“从产品‘出海’到产业链‘出海’,是我们面向全球市场布局的新变化。而像摩洛哥的资源优势及其较低的成本,以及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落地,都为我们在这里建厂提供了良好条件。”国轩高科战略运营副总裁熊永华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去年国轩高科就已经投资93亿元,在摩洛哥开始建设超级电池工厂,将生产包括从材料、电芯到电池包、储能系统等产品,该工厂的初始设计产能为20吉瓦时,未来将逐步提升至100吉瓦时,总投资将达483亿元。
“在摩洛哥建设电池生产基地,是基于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以及摩洛哥良好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的考虑。”熊永华表示,这将满足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司全球化战略发展布局,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及综合竞争力,降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可能对公司形成的潜在不利影响。
动力电池材料领域,中国电池材料巨头贝特瑞新材料公司正加快在摩洛哥扩张。其在丹吉尔投资的两座电池材料工厂,分别生产正极和负极材料。据悉,贝特瑞正极材料项目投资4.89亿美元,负极材料项目投资3.6亿美元,合计8.49亿美元,预计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在摩洛哥日益增多的中国轮毂轮胎企业,也引发业内外关注。位于摩洛哥盖尼特拉大西洋自贸区的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包含铝车轮一期、二期和铝铸件共三期工厂,合计形成600万件铝车轮、500万件铝铸件产能规模,是2016年中摩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的最大投资项目。在数字化水平上,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推出了40多个数字化应用案例,以实现高精度、柔性化生产和材料高效利用。今年1月,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成功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也成为非洲第一家“灯塔工厂”。另外,森麒麟、永盛橡胶、万安科技、华纬科技与凌云工业等多家国内零部件厂商都在深入布局摩洛哥。
“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及产业链企业进入摩洛哥,既是自身的全球化的新机遇,也在摩洛哥汽车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纪雪洪认为,摩洛哥具备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的多方面良好环境,以及辐射欧洲、中东、非洲等市场的独特优势,为中国车企海外本土化提供了广阔机遇。值得一提的是,摩洛哥也是北非地区首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的国家,两国通过进一步深化产业合作,有望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