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内卷”看智驾平权的快与慢

发布日期:2025-07-07·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郝文丽 编辑:陈伟
记者:郝文丽 编辑:陈伟

日前,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智驾平权。在他看来,辅助驾驶的覆盖面更宽,5~10年后再谈智驾平权更合适。因为行业“内卷”之下车价降得太快,而新技术开发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长此以往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10万元级车型搭载的智驾系统仅仅是“能用”,智驾引发的安全问题并不鲜见。广汽平台技术研究院智驾技术部专业总师王代涵表示,特别是用低成本方案去实现一个“我需要有”这个功能,这在当前来说可能不是最紧迫的。从长远看,现阶段推广的城市(NOA)功能,要把重心放在安全底线、扩展性等方面。
  “能用”到“好用”,成熟度决定推广步伐
  年初,华为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曾在微博上发文称,“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电话有网就行,上网就需5G!”
  正如余承东所言,智驾平权不能仅靠价格下探,更需技术成熟度支撑“好用且安全”的体验。当行业跨过“能用”的门槛,“好用”的技术竞赛才刚刚开始,这既是车企的技术实力较量,也是用户建立信任的关键窗口期。
  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认为,智驾功能的普及程度与技术成熟度紧密相关,其核心在于能否创造足够的正面价值并尽可能降低负面风险。所谓正面价值,体现在智驾功能能否有效节省驾驶精力,提升出行体验;负面风险则涉及潜在的安全隐患。今年以来,包括比亚迪、长安、小鹏、零跑、吉利等车企都提出“智驾平权”并付诸行动,但功能的成熟度仍需结合不同场景进行评判。
  以今年备受行业与用户瞩目的华为停车场代客泊车功能为例,该功能极具吸引力,不仅能改变用户生活习惯,还可能影响消费决策。意味着你只要在电梯口下车即可,车辆会自动驶入停车位,买车位不再需要专门买电梯口的位置,去商场也不用到处找车,还能节约十几分钟的停车时间,去商场消费的动力都增强了。但其开发难度大,尚未实现广泛普及。
  相较之下,高速辅助驾驶技术相对成熟,其中部分车企的相关功能凭借高可靠性获得从业者认可,甚至在部分用户心中达到接近L3级的体验水准,尽管从安全规范上仍属于L2级,使用者不应在驾驶时睡觉,但内心已产生强烈的信赖感。相比之下,其他品牌的同类功能虽然也能高效地将用户送达目的地,却难以给予用户同等的安心感,反映出功能成熟度存在非量化的显著差异。
  鉴于此,张抗抗认为,智能驾驶功能的推广需要谨慎推进。高速辅助驾驶这类相对成熟的功能虽已具备推广条件,但在普及过程中,亟需向用户清晰、真实地传递功能的实际表现。历史经验表明,诸如安全带、ESP等安全配置的普及都经历了漫长过程,智能驾驶功能若急于求成,可能因用户认知偏差或技术隐患而引发问题,因此适度放缓推广节奏,更有助于行业稳健发展。
  智驾平权提速下的安全“紧箍咒”
  对于智驾平权“来得太快”的说法,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基于自动驾驶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的双重驱动,智驾平权的加速推进实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非揠苗助长的冒进表现。
  瞻行公益创业营发起人、前自动驾驶公司联合创始人詹培勋认为,智驾平权是行业发展的自然现象,并非由专家定义。随着新能源车三电系统的快速发展,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智驾系统也迎来发展契机。以激光雷达为例,其发展历程体现了技术从军用转向民用后快速降价的趋势,使得车辆能够以更低成本搭载更好的传感器,这是行业发展现阶段的重要特征。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智驾平权这一趋势将发生,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但詹培勋同样指出,激烈的“价格战”使行业呈现过度内卷态势。在智驾系统研发过程中,若企业未能给供应商预留合理利润空间,可能滋生以次充好的现象,为智驾安全埋下隐患。
  针对智驾平权,建立健全行业标准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在自动驾驶安全标准制定方面相对滞后,无论是对辅助驾驶系统应达到的安全程度,还是传感器一致性、抽检比例等检测环节,都亟需更严格的规范。借鉴德日等国在燃油车检测方面的高标准,虽会增加企业成本,但能在发展速度与质量间达成平衡。詹培勋表示:“若继续以相对宽松的标准对待自动驾驶产品,为快速铺货而降低要求,一旦国产车口碑崩塌,将满盘皆输。”
  张抗抗也认为,涉及安全性的新技术推广应保持审慎节奏。比如智驾技术不仅关乎技术本身的成熟度,还牵扯到用户正确使用习惯的培养。
  从培训层面来看,无论是将辅助驾驶操作纳入驾校课程,还是依赖车企开展用户教育,均面临现实困境。驾校课程体系的调整非一日之功,且无法覆盖已取得驾照的庞大群体;车企作为产品销售方,缺乏强制用户参与培训的权力。因此,在实操层面,用户难以获得系统化的使用指导。
  这一过程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相似,需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新技术普及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大量用户因缺乏必要指导而无法正确使用,进而引发安全风险。2020年,我国智驾技术普及率1%~2%,逐步提升至2023年的10%~20%,这种稳步增长的节奏相对合理,既保障了技术推广,也为用户适应与安全使用留出了缓冲空间。
  成本天平上的困局
  智驾平权的推进,除了技术成熟度和安全性这两大核心要素外,还需审慎考量成本问题。从产业链上游的传感器、芯片研发制造,到下游车企的系统集成,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都影响着智驾技术的普及速度;同时,消费者对搭载智驾功能产品的价格接受度,也决定着平权目标能否真正落地。
  无锡车联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泓泽认为,平权是一个技术进步的过程,不是一个静态孤立的时点,演进的速度会很快。智驾平权以后带来的第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产品差异化弱化、产品标准化程度大幅提升,它会变成一个标准件、法规件。
  标准件是否意味着智驾成本已经下降到车企和消费者都可承受的程度了?目前显然还没有。在张抗抗看来,智驾平权的推进与汽车产业“价格战”紧密相关,而“价格战”正深刻冲击着整个汽车产业链。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部分车企因资金周转问题延迟付款,导致供应商倒闭风险加剧,形成从一级到二级供应商的连锁反应。企业不仅要承担生产经营压力,还需面临上下游倒闭的潜在危机,这极大挫伤了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有实力的企业也萌生退意,条件有限的企业也放弃研发,严重阻碍行业创新。
  汽车产业“价格战”的背后,资本态度的转变也是关键因素。过去,资本市场将汽车行业视为极具潜力的风险投资领域,即便新企业持续亏损也愿意注资支持。但如今,资本对汽车行业的投资热情消退,企业必须依靠自身盈利维持运营。在此背景下,智驾平权推进太快,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价格战”。辅助驾驶系统成本高昂,当头部车企选择全系标配智驾功能时,其他车企为保持竞争力,不得不降价,引发全行业的价格波动。
  张抗抗认为,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智驾普及没必要拔苗助长,应避免恶性竞争。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整合供应链的需求十分迫切,过度“内卷”既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也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造成威胁。只有摆脱无底线的价格竞争,给予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才能为行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智驾平权浪潮来得太快,可能引发安全隐患与行业乱象;来得太慢,又恐错失发展机遇。多重博弈下,智驾平权究竟该驶向何方?这场竞速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次探索与权衡,都将深刻改变行业的未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