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半年记
2025年上半年的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全方位的规范革命。从市场层面的“反内卷”倡议,到产业链端的账期优化;从经销商返利模式的重塑,到辅助驾驶概念的严谨定义,再叠加政策监管的不断与产品质量的全面强化,这场变革如浪潮般席卷行业的每一个角落,打破过往模糊地带,推动汽车行业坚定地迈向规范化、法制化、有序化的发展新征程。
构建公平市场竞争关系:
全力整治“内卷”
2025年上半年,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关系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主题,其中“反内卷”行动占据了重要地位。年初,全国两会敏锐洞察到“内卷式”竞争对行业的危害,明确提出整治要求。3月,市场监管总局迅速响应,召开会议作出部署,强调将依法加强对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重点行业价格监管,全力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3月29日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高层论坛上,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明确表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开展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工信部将从多方面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然而,汽车市场的“内卷”之风并未就此停歇。进入5月,价格战以更为浩大的声势再度袭来。众多车企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纷纷抛出极具诱惑力的购车补贴与促销政策,某车企宣布推出限时补贴和“一口价”促销活动,涉及22款车型,最高优惠5.3万元;另一汽车品牌多款车型价格下探,最高优惠达9万元。这一轮价格战让市场陷入一片混战,车企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整个行业弥漫着焦虑与不安。
“反内卷”,已然成为汽车行业必须攻克的难题。一直以来,行业各方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反内卷”方法。首要任务便是明确“内卷”的界定标准。究竟何种程度的价格竞争属于不正当的“内卷”行为?在产品宣传、市场推广等方面,怎样的行为算是过度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目前,业内专家、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部门正深入研讨,试图从价格底线、宣传规范、市场份额占比等多个维度,制定出清晰且可操作的“内卷”界定规则。
在探索界定标准的同时,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的举措也在稳步推进。6月27日,据新华社消息,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自2025年10月15日起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黄海华介绍,根据各方面意见,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贯彻党中央关于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精神,增加关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规定,修改完善治理平台“内卷式”竞争方面的规定。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明确,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这一规定犹如高悬的利剑,为规范市场主体竞争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在车贷领域,多地出台文件停止高息高返。此前,部分银行联手经销商为吸引消费者贷款购车,推出高息高返的车贷政策,不仅助长了车市价格战的风气,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金融秩序。如今,随着相关文件的出台,高息高返车贷被严厉禁止,市场将逐渐回归理性。
虽然“反内卷”之路充满挑战,但202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在构建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方面已迈出坚实步伐。随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完善、各地各领域具体措施的持续推进,汽车行业有望走出“内卷式”竞争的泥沼,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关系重塑:
破解账期、返利周期困局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落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长效机制、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等关键举措,彰显了对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一系列政策方针润泽了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众多产业。
3月24日,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重磅发布,进一步从法规层面为解决账款拖欠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仅隔4天,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迅速部署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汽车行业零部件供应商账期问题的解决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汽车行业零部件供应商账期问题积弊已久。由于车企在产业链中占据强势地位,零部件供应商常常被迫接受超长账期。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超170天,这一数字远高于丰田、福特等国际巨头的50~70天。漫长的账期使得供应商资金回笼缓慢,资金压力剧增。为维持运营,供应商不得不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在原材料采购、研发投入等方面削减开支,这无疑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对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健康稳定构成威胁。
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汽车行业迎来积极转变。6月1日,国务院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规定,机关及大企业采购须30~60日内付款,逾期按日万分之五罚息,禁止强制使用商业汇票,违者将受融资限制等严惩。这一政策的落地,标志着我国在解决中小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上迈出了制度性突破的关键一步。随后,众多车企纷纷发声响应。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吉利汽车集团、奇瑞集团等多家车企相继发布公开承诺,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对于零部件供应商而言,账期的大幅缩短,意味着资金周转效率的极大提升,资金能够更快回流,使得供应商有更多资源投入到研发创新、设备更新中。
与此同时,汽车经销商商会也呼吁车企缩短返利账期。不少车企迅速响应,纷纷表示将缩短经销商的返利账期。此前,经销商在返利账期上常常面临不确定性,长账期不仅占用大量资金,也影响了经销商的积极性与市场拓展能力。如今车企的积极回应,有助于重塑车企与经销商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强经销商的忠诚度与市场活力。
小鹏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表示,企业越大、越强、越科技,就应该越有社会责任感,“风向变好非常重要”。
宣传策略调整:
智驾“浮夸风”被按暂停键
202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围绕智能驾驶技术的竞争与探索如火如荼,却也因虚假、夸大宣传陷入舆论漩涡。
从开年起,车企便将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卖点,各类宣传铺天盖地,“自动驾驶”“零接管”等吸睛话术频繁出现在产品广告、发布会与营销文案中,试图以技术噱头抢占市场高地。然而,此类模糊概念的宣传不仅误导消费者,更暗藏安全隐患。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宣传中的争议事件,最终成为行业整顿的导火索,一场针对智能驾驶宣传的纠偏行动就此展开。
4月,工信部迅速出手,发布禁令明确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夸大宣传术语,并对违规行为制定严格惩处措施,违规者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智能驾驶技术标准、测试验证等核心环节也提出了系统性要求。这一政策的出台,为行业宣传划定了清晰红线。
政策压力下,车企纷纷调整宣传策略,从激进的技术吹嘘转向理性、务实的信息传递。在上海车展等重要行业展会上,“智能驾驶辅助”“领航辅助驾驶”等更精准的表述取代了以往的夸大词汇,企业开始着重强调技术的局限性与使用场景,通过清晰的功能边界说明,让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形成客观认知。
除宣传话术的规范外,车企也将重心转向智能驾驶的安全保障与用户教育上。多家企业宣布建立智能驾驶安全培训体系,通过线上课程、线下实操等方式,向消费者普及智能驾驶技术的工作原理、适用场景及安全注意事项。部分品牌甚至将安全培训设为用户提车的必修环节,未通过考核者无法开启智能驾驶功能。
从夸大宣传到严谨表述,从流量争夺到安全优先,202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转变,折射出整个产业对技术规范与用户责任的深刻反思。随着政策监管的持续加强与企业自律意识的提升,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正逐步摆脱“营销泡沫”的裹挟,朝着更科学、更安全、更规范的方向前行。这一转变,既让消费者在购车时能够基于真实、准确的信息做出决策,也为智能驾驶技术在规范框架下稳步创新、迭代升级筑牢根基。
产品质量管控加强:
筑牢汽车高质量发展根基
2025年上半年,在“内卷”风和价格战给行业带来不稳定性风险的情况下,汽车行业产品质量管控持续加强,一系列举措为汽车产品质量提升保驾护航。
6月9日,工信部印发通知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此次检查聚焦问题导向,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等车型加大抽查力度。重点聚焦存在安全隐患的高风险车型,从整车结构的稳固性,到碰撞安全的严苛标准,再到电池系统的可靠性等关键项目开展检查。样车抽取后,将在整车结构参数核查、整车正面碰撞、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包或系统安全要求、制动系统等关键检验检测项目上接受严格考验,对于经检验检测相关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违反生产一致性管理要求的企业,将采取公开通报、暂停企业新产品申报等处理处罚措施。对于违规企业,工信部将采取暂停产品公告、停止新车申报等严厉处罚。正如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所言:“生产一致性关乎消费者生命安全,是汽车行业的底线,必须严抓不懈。”这一政策不仅促使车企提升产品质量,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更重塑了行业的安全规范。
同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联合召开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会议着重强调,车辆生产企业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要自觉扛起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围绕产品设计验证、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方面做好风险防范。在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高速发展的当下,安全风险高发。多部门联合提出全链条监管方案,明确要求企业守牢安全底线,严禁夸大和虚假宣传,规范了市场秩序,让消费者重拾信心。
从行业标准层面来看,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也为产品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推动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等标准发布及动力电池安全要求标准实施,推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标准审查报批,开展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预研等工作,持续提升电动汽车安全水平。标准的完善与实施,为车企提供了明确的质量指引,促使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工艺上不断改进,以符合更高的质量要求。
众多车企积极响应,加大质量管控投入。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蒋焘称,岚图通过打造全过程质量体系,培育全员质量意识,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和5G+全链条数字化技术,实现“零缺陷”质量管控。
202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产品质量管控不断加强,为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消费者对汽车产品质量更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