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驾何以成为合资车企标配
7月15日,宝马正式宣布与Momenta达成合作,双方将携手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无独有偶,奔驰也通过参股Momenta,依托这一合作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城区导航辅助驾驶相关服务。而奥迪则选择了更为多元的合作路径,将华为、Momenta以及酷睿程等中国智能驾驶企业纳入供应商体系。
从宝马的联合开发,到奔驰的技术依托,再到奥迪的多元选择,BBA(奔驰宝马奥迪)三大豪华车品牌已在中国市场集体用上了中国智驾方案。事实上,选择中国智驾方案的并非只有BBA。在合资车企阵营中,这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比如日系三大品牌均选择与Momenta牵手,引入其智能驾驶技术。
而受到合资车企青睐的中国智能驾驶企业,也并非只有Momenta一家。华为、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元戎启行等多家本土智驾方案企业,正凭借自身技术实力,陆续进入或即将进入合资车企的合作名单,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持续拓展合作版图。
中国智驾便宜又好用
Momenta以数据驱动的技术迭代模式不仅打入BBA供应链,更成了日系合资车企的“技术靠山”,难怪业内会调侃“Momenta像日系合资车企的救星”。而这背后,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合资车企纷纷将橄榄枝抛向中国智驾团队?
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一言以蔽之,“中国智驾团队平均技术水平的确比国外大部分公司要领先,便宜又好用”。在他看来,国内智驾技术企业在市场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不仅技术水平出色,而且性价比高,相比国外供应商更具领先性。从当前智驾水平来看,华为近期表现尤为突出,在功能和实际体验上暂时领先于其他企业;紧随其后的是小鹏、理想和以智己为代表的Momenta阵营;近期元戎启行、卓驭科技(前大疆车载)也取得相当进展。
国外相关企业中,目前惟一能与国内企业抗衡的是特斯拉。特斯拉凭借较少的传感器,实现了与其他企业相近的智驾功能,“尽管在绝对功能上可能稍逊于华为”,但能以较低成本达到这样的水平,实力不容小觑。特斯拉曾表示有意向其他实体供货,不过目前尚无具体信息。并且,特斯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即便未来开启供货,其他车企也可能会慎重考虑,因为车企往往对既是供应商又是竞争对手的合作方保持高度警惕。
国内智驾团队能表现出显著优势,香港瞻行资本创始人、前自动驾驶公司联合创始人詹培勋认为,这首先得益于国产新能源车的强大竞争力。除特斯拉外,国产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中表现突出,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为智能驾驶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在发展路径上,国内外技术方也呈现出明显差异。Waymo、Cruise等美国技术方最初的愿景是直奔L4级别自动驾驶,目标是颠覆市场、抢占超万亿规模的大市场,对于为车企提供L2、L3级别技术方案这类B2B的“苦差事”并不热衷。而国内的Momenta、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元戎启行等技术方则不同,国内融资和资本市场环境促使它们涉足L2、L3级别以寻求生存,同时不少也在布局L4级别,技术方案更为全面。
因此,部分国内技术方形成了独特且有效的发展模式,Momenta便是典型例子。它并非一味追求自身实现L4级别,而是通过来自真实乘用车在行驶中的路况及车辆各类信息采集,再结合端到端算法,不断提升自驾性能,形成数据、算法与应用结合的数据飞轮。“目前,国内多数车企及技术方并非单一聚焦某一级别自动驾驶,大多在L2、L3、L4级别均有布局。”詹培勋说。
先发者攥紧领跑权 后来者已悄然逼近
在今年3月的财报沟通会上,宝马集团董事高乐曾表示,“我们永远不会把未经验证的技术装到车上,让消费者去做实验”,他还强调“ADAS永远是安全第一,而非能力上限”,这被认为揭示了宝马选择Momenta的核心考量,在于优先采用经过量产验证的技术。
Momenta此前已与广汽丰田、东风日产、上汽大众等多家传统车企合作,其智驾方案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和系统冗余设计,历经长期检验。张抗抗认为,Momenta能够占据较多客户,技术层面的相对领先是重要基础,但这种领先并非绝对。
在智能驾驶领域,技术迭代速度极快,即便某家企业能形成半年左右的领先优势,其他企业也很可能在半年后追赶上。不过,Momenta在发展过程中,正是凭借这样的相对领先,结合与客户的深度合作,逐步积累起先发优势,为其赢得更多客户奠定了基础。
值得警惕的是,从行业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并非不可逾越。以德国博世为例,作为曾经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它在汽车电子领域有着深厚积累,像ESP等关键部件均由其提供,并且也较早涉足辅助驾驶系统ADAS的研发,但在智能驾驶快速发展的这一波浪潮中,博世却一度被拉开明显差距,甚至形成了代差。不过据张抗抗所述,就博世近期在上海举办的智能驾驶体验活动的实际体验来看,其技术服务已达到相当不错的水平,与行业内领先企业的差距大幅缩小。
张抗抗分析,在智能驾驶领域,技术领先者的优势看似难以撼动,但这个行业有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人才具有流动性,而人才正是技术追赶的关键。像博世这样的企业,只要战略聚焦并加大投入,就有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搭建起竞争力团队,并通过高效的工程化流程逐步追平技术差距。
智能驾驶企业在研发初期,往往需要大量融资来招募高薪科学家和技术人才,攻克核心技术难关。而当研发工作度过最艰难的阶段,部分技术成果落地后,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可能会选择裁员,将那些人力成本较高的技术人员裁撤。这些被裁撤的人才,恰好成为其他企业的“活水”。只要有企业愿意开出有吸引力的薪资,就能吸纳这些拥有成熟经验的人才,加速自身技术发展。
客户战略定开局 “出海”仍需防暗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层面是,在智能驾驶领域,技术实力相当的企业,客户战略选择的差异可能直接影响市场表现。根据张抗抗从行业获得的信息,国内某智能驾驶科技公司X便是典型例子,其技术水平与Momenta并不存在显著差距,但其在客户数量和销量上却明显落后于Momenta,背后的关键因素在于早期客户战略的选择。
据X公司一位高管透露,早期公司将主要精力投入在服务国企、央企客户上。随着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持续发力,这一客户群逐渐倾向选择华为方案。对国企而言,选择华为有其合理考量:一方面,品牌影响力有助于提升整车市场表现;另一方面,选用华为也有助于降低内部决策风险。X公司的客户战略本身并无问题,只是未能预见到华为在该领域的推进速度和投入强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处于劣势,“这也是行业格局正常演进的一部分”,张抗抗说。
相比之下,Momenta的优势之一在于与客户形成的长期合作惯性。以上汽为例,其早期便与Momenta展开合作,经过半年到一年的磨合,双方在技术适配、开发节奏、人员协作等方面已形成稳定衔接。目标客户定位于合资车企,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华为的竞争压力。从经营成本、开发效率到团队配置,更换供应商都意味着巨大的隐性成本和不确定性,因此车企往往不愿轻易更换。这种合作惯性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企业维持客户关系的重要屏障,这也是Momenta能在市场中保持优势的重要原因。
詹培勋认为,凭借长期积累的技术实力,中国智驾团队正迎来集体走向国际化的良好窗口期,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智驾技术若能赋能全球车企,无疑是重大利好,但国际化进程中面临不少挑战,比如数据采集与处理需满足本地化、安全化等。
张抗抗也指出,中国智驾技术具备依托合资车企“出海”的可能性,这为国内智驾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路径。然而,这条“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政治风险与市场壁垒是绕不开的阻碍。
美国商务部已规定,从2027年起,搭载中国来源的互联硬件或软件的连网乘用车将不能在美国销售/进口,商用车禁令将于之后进一步推进。这就意味着,搭载Momenta等中国智驾技术的奔驰、宝马等车型,若想在美国市场销售且具备辅助驾驶功能,只能在两种选择中抉择。一是更换供应商,转而与博世等非中国智驾企业合作;二是车企自主研发智驾系统。
目前,欧洲市场对于搭载中国智驾技术的车辆尚未有明确限制,但未来形势存在不确定性,不排除后续出现限制政策的可能。因此,中国智驾技术跟着合资车企“出海”虽有机会,但需对地缘政治风险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