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还是付费 智驾的商业化之辩

发布日期:2025-08-12·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郝文丽 编辑:孙焕玉
记者:郝文丽 编辑:孙焕玉

“在中国汽车智能化产业中,我们绝不能再推行免费推广和智驾平权的策略。所有车型的组合辅助驾驶功能必须实现收费。”日前,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说,若将所有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免费安装到所有车型上,将对中国智能辅助驾驶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他进一步警示,当多数车企正通过“免费策略”在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吸引用户时,这种模式却在持续削弱行业的造血能力与创新根基。
  关于智能辅助驾驶是否收费的争论由来已久。不久前,零跑汽车宣布所有智能驾驶软件免费,连已经付费的车主都收到了退款通知。而如特斯拉的FSD全自动驾驶系统在中国则要价6.4万元,华为的乾崑智驾一年收费7200元……
  一边是“免费策略”掀起的用户狂欢,一边是“收费模式”坚守的行业造血逻辑,智能辅助驾驶的商业化之路,正站在最富争议的十字路口,究竟该是普惠的标配,还是付费的特权?
  车企立场在改变:从融资叙事到用户权益
  事实上,关于智能辅助驾驶是否该收费的辩论,早已超出了简单的商业定价范畴,牵扯出行业生态、企业战略与用户权益等多重议题。不同车企的选择背后,藏着各自对市场规律与发展逻辑的理解。
  在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看来,智能辅助驾驶的收费争议,看似与音乐软件、视频平台的付费模式相似,实则有着本质区别。后者多为纯虚拟服务,盈利路径高度依赖软件付费;而前者依附于汽车这一实体载体,即便不单独收取软件费用,也能将成本分摊到车价中。小鹏、理想等车企便采用了这种思路,将智能驾驶功能的研发成本、服务器运营费用纳入整车研发成本,让用户在购车时一次性埋单。这种差异,让智能辅助驾驶的收费策略有了更多弹性空间,也滋生出更复杂的商业逻辑。
  回顾行业发展轨迹,车企对智能驾驶功能的收费态度并非一成不变。小鹏早期曾对NGP软件收取2万元费用,后来取消了单独收费,转而将其纳入整车价格体系。对于已付费的老车主,品牌通过购车优惠、免费续用等方式进行补偿,比如购买部分新车时减免6000元,多购多省,以此平衡新老用户的权益。
  这种调整并非个例,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立场转变的考验,但政策的急转弯往往困难重重。第一代软件售价高达数万元,若突然免费,老车主的心理落差难以弥补。因此,企业即便想调整策略,也需小心翼翼地维系平衡,避免引发信任危机。
  探究最初的收费动因,背后是车企的生存逻辑。早期推出智能驾驶的多为造车新势力,它们高度依赖融资维持运营。要吸引投资机构,就得讲出一个“值钱”的故事。特斯拉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市场相信它即便整车利润微薄,也能通过6.4万元的FSD软件盈利,这种“低整车价+高软件溢价”的盈利模式极具估值诱惑力。中国新势力车企早期也纷纷效仿,将软件收费作为融资故事的核心,毕竟在资本市场眼中,“软件服务公司”的标签远比“汽车制造商”更具想象空间。
  如今,随着部分车企实现自我造血,盈利模式逐渐清晰,收费策略的调整也随之而来。但无论选择何种路径,初始决策的影响始终深远。从融资故事到用户权益,从成本结构到市场竞争,智能辅助驾驶的收费与否,成为一道超越商业选择的复杂命题。
  用户付费遇冷 市场反馈下的现实困局
  然而,在智能辅助驾驶收费的复杂博弈中,市场的真实反馈往往比企业的预期更有戏剧性。中国消费者对软件付费的态度,正深刻影响着车企的策略调整,让原本就纠结的收费难题再添变数。
  张抗抗分析,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软件的付费意愿,似乎在摇摆中趋于冷淡。曾在2023年前后,不少用户感受到这类软件的实用价值,付费意愿一度上升,但随着技术快速普及,当多数企业的产品功能差距缩小,缺乏压倒性优势时,“不收费”便成了多数用户的普遍预期。
  那些试图坚守收费策略的车企,很难达成最初的收费目标,往往通过打折的手段来平衡当下。以某主流车企搭载的高阶辅助驾驶系统为例,其标称定价为3.6万元,但因购车优惠及捆绑促销,部分用户实际支付价低至3000元,如今价格虽有所回升,但仍难达原价销售的预期,这背后正是消费者“不买账”的心理,当软件并非不可替代时,高价付费就显得格外刺眼。
  零跑汽车的选择更具代表性。它不仅宣布智能驾驶软件免费,还为已付费用户办理退款,这一激进举措看似颠覆行业规则,实则是只有尚未形成巨大销量规模的小众品牌才能做到。张抗抗直言,“卖得少才敢退,一旦销量庞大,如此大规模的退款根本无法承担。”这也从侧面印证,在当前中国市场,车企想靠卖软件盈利远比卖车困难,即便特斯拉当年“硬件引流+软件变现”的故事再诱人,放到中国市场也得向现实妥协。当竞品功能差距不大却选择免费时,收费模式的故事便难以维系。
  值得一提的是,订阅式收费曾被某汽车品牌视为差异化策略,其宣称“用户可随时取消订阅”,以此倒逼自己持续优化软件体验。但现实是,愿意为订阅埋单的用户寥寥无几,更多时候是“名义收费、实际免费”的状态。
  而且这种模式还暗藏隐性成本:首任车主享受的免费权益,到了二手交易时便成了折价理由(因为二手车主不享受免费订阅权益)。比如,一辆30万元的新车,一年后正常折旧约30%,估值21万元,但二手买家会因缺失智能驾驶权益再砍价1.5万到2万元,最终车价仅剩19.5万元。这种高贬值率不仅让用户默默承担了成本,更反噬车企的新车销售,当“二手保值率低”成为标签,消费者购买新车时难免犹豫。
  免费标配渐成中国车企的策略共识
  智能辅助驾驶的收费之争,在中国市场的独特语境下,似乎始终没有找到既让用户接受、又能支撑行业发展的平衡点。现实是,多数车企正主动或被动地选择“辅助驾驶不单收费”的策略,将其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标配武器,而非独立的盈利单元。
  零跑创始人朱江明直言:“智能驾驶不该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免费开放是为了让更多用户体验技术进步,这也是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必然选择。”
  比亚迪则通过“全系标配”巩固市场地位。其“天神之眼”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覆盖全系车型,从10万元级的秦PLUS到30万元级的汉L EV,均无需额外付费。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多次强调:“智能驾驶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配置,就像传统汽车的安全气囊,不该单独计价。”
  小鹏汽车也在2024年完成策略转向,将原本付费的XPILOT 3.0系统改为全系标配。小鹏汽车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表示:“当智能驾驶技术成为用户购车的核心考量因素时,免费提供能加速市场教育,让更多人接受并依赖这项技术,这比短期的软件收入更有价值。”
  理想汽车同样坚守“标配不收费”原则。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公开表态:“自动驾驶或辅助驾驶应是智能电动车的基础性系统,就像刹车和油门一样,属于车辆必备功能,额外收费违背用户对‘智能汽车’的基本认知。”目前,理想L系列车型的全场景NOA辅助驾驶功能均包含在车价内,不设单独付费项。
  奇瑞汽车则将免费策略下探至更低价位市场,其“猎鹰智驾”系统覆盖全系燃油车与新能源车,6万元级的小蚂蚁智驾版也能免费使用基础辅助功能。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营销公司总经理贾亚权解释:“对入门级车型而言,免费的智能驾驶是打破消费升级门槛的关键,能让更多人以低成本享受技术红利。”
  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当下的市场现状:在激烈的竞争中,将辅助驾驶作为“免费标配”已成为多数车企的共识。对他们而言,现阶段通过技术普惠抢占市场份额、积累用户数据,远比纠结于软件收费更具战略意义。
  智驾收费的多元逻辑与终局可能
  当然,业界对辅助驾驶是否应该收费仍各持己见,香港瞻行资本创始人、前自动驾驶公司联合创始人詹培勋认为,这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自身定位与产品特性的匹配。
  若智驾系统需要长期迭代升级,通过OTA持续优化服务,消费者购买的便不只是一次性硬件,而是贯穿用车周期的动态服务,这种情况下收费具有合理性。对车企而言,稳定的服务收入能替代“一锤子买卖”,形成持续现金流,反哺技术研发;对用户来说,付费也意味着能获得更可靠的功能迭代保障。
  反之,若智驾系统已固化成熟,后续无须频繁更新,免费策略则可成为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这类系统往往与硬件打包定价,用户看似“免费使用”,实则费用已纳入整车成本,既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门槛,也让车企通过规模化销售分摊研发投入,形成“薄利多销”的良性循环。在商业逻辑层面,这种定价方式并非单纯的“让利”,而是将软件价值融入硬件竞争力的营销策略,本质上仍是基于成本核算的合理选择。
  从技术等级来看,不同级别的智驾系统收费逻辑也存在差异。L2级辅助驾驶如自动泊车、定速巡航、防撞刹车等,已成为智能汽车的基础配置,若以此作为营销亮点,反而显得“不入流”。这类技术成熟度高、迭代需求低,普遍标配免费使用,既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也符合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基础预期。
  而L3级及以上系统则不同,其要求车企承担更多安全兜底责任,用户可脱手操控,车辆需自主应对复杂路况,这种“责任转移”使得收费具备合理性。加之高阶系统需要持续投入工程师团队优化算法、处理海量数据,付费模式能更好地支撑长期研发,形成“收费-迭代-体验提升”的正向循环。
  詹培勋判断,中国市场对单独收费的接受度偏低,更多是消费习惯与技术信任度的阶段性问题。随着高阶智驾功能的实用性逐渐凸显,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例如特斯拉的FSD若能实现“车主人下班后自主运营创收”,用户便会更易接受订阅费用。当软件成本与运营收益形成正向价差时,付费行为将从“成本支出”转变为“投资回报”。长远来看,若智驾系统能成为车辆创收的核心工具,消费者对收费的抵触情绪会大幅减弱。
  而从行业终局视角来看,智驾服务有望成为车企的核心盈利点,甚至可能颠覆传统汽车的商业模式。正如“打印机模式”中硬件免费、耗材盈利的逻辑,未来车企或可通过“低价售车+高价服务”实现转型:车辆本身仅作为承载软件的物理载体,利润主要来自智驾服务、数据增值等衍生收入。
  詹培勋继续从远期场景倒推,他认为硬件的边际成本受材料、工艺限制相对固定,而软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一套系统可无限复制到百万辆车上,这种成本结构差异使得“硬件保本、软件盈利”成为可能。当车辆能通过智驾系统自主运营如自动驾驶网约车,用户不仅愿意为软件付费,甚至可能接受“零购车价+长期服务费”的模式,只要系统能创造超出成本的收益,收费便会成为双方共赢的选择。
  思维博弈,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阵痛
  向更深层次挖掘,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羽分析,当前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争议,本质上折射出汽车产业从传统产品型思维向“产品+服务”新模式的深刻转型。这一转变的爆发,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且处于转型期的背景密切相关,传统车企与新兴势力基于不同的思维逻辑,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传统车企仍延续着产品型思维的惯性。在他们看来,汽车核心是具备固定功能的硬件产品,智能辅助驾驶只是附加配置,就像过去的空调、音响一样,应当在出厂时完成标准化装配,其成本纳入整车定价。这种模式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曾行之有效:企业生产标准化产品,消费者被动选择“有或无”,就像黑白电视机时代“爱买不买”的逻辑。但在当下,这种思维逐渐显露出弊端,当1亿消费者中有5000万并不需要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时,强制标配反而造成资源浪费,也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新兴车企则带着互联网思维,践行“产品+生态+服务”的模式。他们将汽车视为承载服务的智能终端,如同智能手机的App生态,基础功能免费使用,高级功能按需付费。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高精度匹配: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智能服务,年轻群体可付费解锁高阶智驾功能,而对智能化需求较低的群体则无须为冗余功能埋单。
  智能驾驶本身的特性,更凸显了“产品+服务”模式的必然性。与自动泊车、车道保持等单一功能不同,智能驾驶是涵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的综合形态,其核心在于持续迭代。L0到L5的技术演进、OTA升级带来的功能优化,都让它无法像传统硬件那样“一卖定终身”。若沿用产品型思维,强制用户一次性购买未来15年的技术升级,既不符合消费预期,用户不愿为不确定的功能预付费用;也难以精准定价,每年迭代的技术价值差异极大。而“产品+服务”模式通过短期订阅制,让用户按需购买年度服务,既降低了决策门槛,又适配了技术的动态变化。
  王羽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上的“免费策略”存在不同逻辑。部分车企将基础智驾功能纳入车价,看似免费,实则是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完成用户教育;也有企业以免费为营销手段,先通过通用型功能如导航升级、地图更新培养用户习惯,待市场成熟后再对高阶功能收费。但这种免费往往局限于低附加值服务,涉及硬件成本或核心技术升级时,仍需付费。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产品+服务”并非汽车产业独有的趋势,而是智能经济的普遍特征,软件提供动态迭代的服务,已成为新生产力的标配。在这一浪潮下,固守产品型思维的传统车企,可能因无法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而逐渐边缘化;而拥抱“产品+服务”的企业,通过精准对接供需,既能提升用户体验,又能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更符合新经济形态的发展规律。
  王羽认为,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消费观念升级,“产品+服务”终将成为主流,但在过渡阶段,不同车企基于自身定位选择免费或收费策略,都是市场竞争的正常表现。最终,能实现“硬件可靠、服务灵活、定价合理”的模式,才能在存量竞争中胜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