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的10万辆不一般

发布日期:2021-04-13· 中国汽车报网 王璞 编辑:李沛洋
王璞 编辑:李沛洋

  4月7日,第10万辆蔚来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下线。10万辆的规模并不算大,但于蔚来而言,于近几年异常活跃、外界对其褒贬不一的造车新势力而言,甚至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蔚来的10万辆,背后意义非同一般。

  从2018年5月27日第一辆ES8量产车诞生,到第10万辆量产车下线,蔚来用时1046天。速度之快,创下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细分市场的纪录。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在蔚来第10万辆量产车下线仪式现场坦言:“3年前,几乎所有人都质疑蔚来,没有工厂还想卖车?和江淮合作还想卖40万~50万元的高端电动车?我们与用户和合作伙伴一起,用3年时间向所有人证明,蔚来成功了,蔚来不是骗子。”

  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先驱,蔚来取得的阶段性成功,所付出的代价、经历的苦痛、承受的压力超乎常人想象。一路披荆斩棘的蔚来,也曾身陷低谷、一筹莫展甚至命悬一线,但最终柳暗花明、绝处逢生,跌宕起伏的经历,让年轻的蔚来一路摸爬滚打,将自己锤炼得更成熟、更老练、也更执着。

  经过几年的洗礼和分化,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组成的头部阵容已初现;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仍在积极入局,造车新势力的阵容不断扩大,实力也在持续增强。国内造车新势力阵营的竞争环境和氛围更加有序,离不开蔚来和“蔚来们”的艰辛开拓和努力。从这个角度看,蔚来的第10万辆量产车下线,不仅是蔚来自己的成功,更是以蔚来为代表的国内造车新势力集体的荣耀和收获。

  3月31日,江来制造成立,蔚来正式与江淮成立合资公司,双方的关系也从原先的“代工”实现了升级。从代工到合资合作,蔚来在不断尝试创新模式的过程中迅速成长,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模式与合作模式创新的成功典范。蔚来第10万辆量产车的下线,用事实有力证明了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尝试和探索的代工与创新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在蔚来与江淮的合作中,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受益匪浅,现在看来双方之间的合作已超越了解决产能问题这一“温饱线”,双方互相借势、取长补短、相互带动、滚动前行的势头越来越足。这不仅是蔚来与江淮的成功,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宝贵的实践经验。

  达产、下线10万辆车,对很多传统车企或许是轻而易举,甚至无足挂齿。但蔚来的10万辆却独具含金量,这10万辆车平均售价42万元,也因此,蔚来实现了自主品牌在国内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细分市场的成功布局,且占据保有量第一的位置,这一表现已经超越了跨国车企和合资品牌。与此同时,在品牌向上、品牌高端化方面不断求索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因蔚来的“横空出世”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蔚来在国内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成就了10万辆的规模,凭借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蹚出一条自主创新、品牌向上的特色之路。

  蔚来的第10万辆量产车下线,离不开忠实的用户。在营销和服务模式上的成功创新,让蔚来在收获更多销量的同时,更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和“粉丝”的认可及青睐。在蔚来身处绝境的时候,甚至有人说是用户“渡”了它。越来越多的老用户成为蔚来的“营销员”,让蔚来的订单源源不断、稳定增长。没有人强迫老用户“卖车”,也没有人要求新用户必须购买,是什么让新老客户之间自然而然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关系?当然是蔚来一直在绞尽脑汁充实和完善的用户体验。在打通车、服务、数字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蔚来成就了自己的产品、品牌和服务优势,也构建了以客户为核心的、忠实稳定的“蔚来用户帝国”。

  蔚来的成功不是偶然,其诞生与成长,打破了传统车企的固有模式,构建了一种适合行业转型创新的全新逻辑,同时还打破了传统车企多年来固守的传统利益链,这是蔚来实现成功的关键。不过,客观而言,“蔚来式”的成功也不会过于普遍,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到底有几家能脱颖而出,仍需时间检验。10万辆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蔚来的未来也并非毫无压力,面对跨国车企在中国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迅速布局,蔚来能否继续在这一细分市场站稳脚跟?期待蔚来用行动精彩作答。

  编辑:李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