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撞了!海外建厂受阻!Model 3难产!特斯拉感到一阵寒意……

发布日期:2018-06-01· 中国汽车报网 张忠岳 编辑:蒙轩
张忠岳 编辑:蒙轩

  回收一枚火箭和制造一辆电动超跑,哪个更难? 

  大概所有人都会认为前者的难度要大得多。但对于既回收火箭,又造电动超跑的马斯克而言,或许后者更为麻烦一些。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马斯克掌舵的特斯拉真的是不太乐观。 

◆自动驾驶致交通事故频发 

  据外媒报道,日前,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加州拉古纳海滩市撞上了一辆停放的空闲警车。警方称,Model S车主对调查人员称,事故发生时汽车正处于Autopilot辅助驾驶模式下。这已经不是特斯拉的Autopilot辅助驾驶模式第一次出事了。今年以来,发生了多起特斯拉汽车撞车和起火事故。 

  就在本月初,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将派出一支调查队伍,调查特斯拉汽车在犹他州南乔丹发生的撞车事故。据悉,当时,特斯拉Model S以60英里(约合97公里)的时速撞上了一辆正在等待红灯的消防车。在事故发生前大约1分22秒,Model S车主启动了Autopilot。此外,NHTSA还在调查今年3月份发生的一起Model X致命事故。当时,Model X在Autopilot模式下撞上了高速公路隔离带。 

  马斯克曾经明确表示,特斯拉汽车是整个汽车行业最安全的汽车之一。而数起安全事故让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备受质疑,也狠狠打了马斯克的脸。 

◆Model 3产能瓶颈拖累营收 

  对于特斯拉而言,要想早日结束亏损实现盈利,就必须实现产品的“走量”,因此价格只有3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Model 3就成为了救命稻草。然而受制于产能问题,model 3的大量订单被积压。据外媒报道,多名特斯拉员工表示,特斯拉超级工厂生产Model3电池的部分工作仍然由手工完成。同时特斯拉不得不从电池供应商——松下“借用”大量员工,帮助完成手工组装任务。 

  事实上,从特斯拉ModelS开始,随着新车订单的不断增长,特斯拉就一直面临着产能不足带来的交付难题。而在相比ModelS售价低一半的Model3推出后,目前接近50万张的订单量已经压得特斯拉超级工厂有些喘不过气。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Model3的周产量降为约2500辆,而这仅是原计划产量目标的一半。 

◆海外市场建厂计划遭遇阻碍 

  破解产能瓶颈,一方面需要提高美国本土工厂的产能,另一方面需要在海外市场投资建厂。但是,特斯拉在中国以及印度市场都遭遇了阻碍。 

  在中国,一些消费者对特斯拉来华建厂十分期待。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无疑是特斯拉在海外投资建厂的首选。特斯拉也数度和上海市政府产生“绯闻”。 

  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5月22日宣布,7月1日起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其中,汽车整车税率为25%的135个税号和税率为20%的4个税号,税率降至15%,汽车零部件税率分别为8%、10%、15%、20%、25%的共79个税号的税率,降至6%。按照国家发改委规划,将分2018年、2020年、2022年三期,分别取消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商用车、乘用车的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还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这对于特斯拉来说是一大利好,然而入华建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横在前方最大的困难,是和众多造车新势力一样,必须获得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特斯拉到底何时能够在华建厂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此外,特斯拉在印度建厂的计划也恐怕要泡汤,马斯克近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印度对国外投资者在印度本土建立工厂的相关法规非常严格和繁琐,这为特斯拉旗下产品在印度生产设置了重重障碍。 

◆债务危机或引发特斯拉破产? 

  一直以来,特斯拉都被认为创造了神话,是汽车产业中的颠覆者,市值表现也一直比较坚挺。在2018年胡润富豪榜单中,马斯克以1500亿元财富超越宝马的苏珊娜·克拉腾和斯特凡·科万特,成为全球汽车圈首富,可谓一时风光无限。但特斯拉盈利难的问题已经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担忧。一方面,特斯拉受制于Model 3产能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特斯拉此前收购的太阳能服务商SolarCity也出现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SolarCity是美国第一家专门发展家用光伏发电项目的公司。然而,这笔20亿美元的收购却为特斯拉带来29亿美元的债务负担。目前,SolarCity债务中的很大一部分即将到期,对于特斯拉而言这是个非常糟糕的时间点,为避免再度加息,特斯拉每分钟就要用6500美元去堵住“窟窿”,。 

  据外媒报道,美国知名对冲基金经理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认为,特斯拉正处在破产边缘,未来18个月内将需要筹集约80亿美元,如果没有华尔街银行或私人投资者的支持,该公司可能在未来3到6个月内破产。 

  众多危机接踵而至,巨大压力下的特斯拉能否转危为安? 

 

编辑:蒙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