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有意制造贸易冲突没有意义

发布日期:2024-04-30·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王璞 编辑:王琨
记者:王璞 编辑:王琨

日前,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勒(Hildegard Müller)再次到访中国,并到北京车展现场观展。车展媒体日期间,穆勒就中德两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合作前景、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下中国汽车出口的机遇与挑战等热点焦点话题,接受了《中国汽车报》记者的专访。

中德两国汽车产业互融互通、合作深厚

不久前,德国总理朔尔茨完成了自就任以来的第二次访华。此次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就中德关系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一致同意继续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反对“脱钩断链”,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专访中,穆勒表示,中国是德国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德建交已经50多年,在这50多年中,中德双边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聚焦中德两国汽车产业,在多年的深度合作中逐步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的互嵌、互融、互通。目前,在中国有5000家德国企业,为中国创造了超过100万个工作岗位。在汽车领域包括零部件企业和整车制造工厂,德国在中国有350个基地,德国的汽车及相关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是最大的。”穆勒说,“在市场层面,德国是中国产品非常重要的销售市场,同时中国也是德国非常重要的销售市场,从整个价值链的发展看,双方都对彼此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德两国汽车产业、汽车市场的相互渗透究竟有多深?穆勒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在中国每6辆汽车当中就有1辆是德国品牌,在2023年,德系车在中国销售了约380万辆左右。“从全球维度看,全球四分之一的汽车销量都来自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新车产销量最大的市场,中国的发展潜力依旧非常大。尤其是在电动车、电动出行领域,目前,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大于欧洲和美国市场之和,对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电动出行国际化,以及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而言,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至关重要。”穆勒说。

支持再全球化而非去全球化

有意制造贸易冲突没有意义

在电动化、数字化转型中,中国的创新速度和效率正引领全球。对跨国车企尤其是德系车企而言,中国的本地研发分量越来越重,包括奔驰、宝马、大众在内的德系车企纷纷在中国加大本地研发力度,中国创新也逐渐成为支撑跨国车企实现全球战略的关键。

穆勒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非常关注的创新高地,同时,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非常值得德国汽车产业借鉴,两国在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领域还有很多相互促进、共同学习的空间。

谈及欧盟发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问题,穆勒称并不赞成这一举动,并明确表示,有意制造贸易冲突没有任何意义。

“针对欧盟委员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开展的反补贴调查,双方均需要展现出对话的意愿。中国在汽车电动化和数字化的成功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任何贸易冲突都将危及这一转型。额外关税等反补贴措施并不能解决欧洲和德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相反,欧盟委员会征收反补贴税可能会在贸易冲突中迅速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我们需要制定积极的产业战略,包括积极的贸易政策。在此背景下,我们还需要探索一种方法,能够放大德国作为工业国家的优势,开拓新市场,依赖创新驱动,从而推动德国经济繁荣发展,在国际舞台自信绽放。”穆勒说。

穆勒坦言,当下对中德两国乃至全球汽车工业而言,需要再全球化而不是去全球化。即坚持世界自由贸易、开放市场、基于规则的秩序和全球化。欧盟来说,必须再次将这些理念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原则,以维护其国际地位。同样地,应在必要时保持独立自主,同时尽可能开放,追求全球化和市场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