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赋能汽车“出海” 2024国际汽车设计论坛在沪举行

发布日期:2024-12-17·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奕雯 编辑:王琨
记者:张奕雯 编辑:王琨

伴随着稳定攀升的出口销量,中国汽车的“大航海”时代拉开序幕。想要得到全球汽车消费者认可,在技术、产品、品牌、性价比等要素之外,汽车设计无疑是吸睛的关键所在。12月16日,由吉利汽车集团、吉利人才发展集团指导,吉利创新设计院与吉利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设计 全球审美”2024国际汽车设计论坛于上海圆满举办,以设计为切入点,探索中国汽车全球发展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柳冠中,全球知名汽车设计师Giorgetto Giugiaro(乔盖托·乔治亚罗)、Atsuhiko Yamada(山田敦彦),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吉利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许燎源,著名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德国普福尔茨海姆应用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海内外殿堂级设计院校的知名学者何人可、王昀、陈楠、董梅等数十位覆盖产、学、研、媒、企的全球跨界影响力人物,齐聚一堂,围绕“中国设计,全球审美”这一主题,阐微启密,探本溯源,以大格局、大视野、大智慧,为汽车设计、中国设计的未来之路注入更强大的动能。

十年三阶段共创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

“设计已经成为中国车企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支撑。”活动现场,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表示,中国汽车大势正起,在市场规模、消费需求、技术实力、产业布局等因素共同培育的优渥产业土壤下,中国汽车设计师理应探索出一条更好的设计发展之道,为全球汽车行业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 陈政

2023年吉利设计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开启了以“轮上的文艺复兴”为时代序幕的“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研究”课题。今年,吉利立足全球视野,在现象与数据中抽离出本质,洞察技术与人文双轮驱动下的澎拜动能,从“忒修斯之船的1%蝶变”到“中国式群智创新包容性设计理念”,从知识扩容、活态字典到“世界通用文言”,从风格与流变、审美与人性到“技术平权的视觉社会”,从感知本源、世界实验场到“形意自由之场景创造”,共同勾勒出一幅未来汽车设计领域无限可能的大航海宏伟画卷。

据介绍,吉利发布的《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研究白皮书(第二版)》(以下简称《白皮书》)在全球视野下,以第一版为基石,展开了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以理论融合实践,再度补充完善了中国汽车设计研究体系。与此同时,《白皮书》还未汽车行业发展提供了兼具全球视野与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推动“Made in China”向“Design in China”的转型。

陈正表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在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中国汽车设计千头万绪,唯有经过大量验证实践,才能建立起切实有效并能够广泛应用的方法理论。为此,吉利汽车初步提炼出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的十年三阶段发展模式:百家思齐、破壁和美、弘潮共鸣。

当前,中国汽车设计正处于三年百家思齐阶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陈政强调,越是意气风发越需要冷静沉淀,必须要扎实做好理论沉淀,将无意识行为转化为可感、可见、可用的体验。进入三年破壁和美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已然得到一个可以应用于实践的设计理论草案,清晰展现中国汽车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准则,需要有更多品牌参与共创、相互融合,以汽车设计为起点,将中国汽车设计理念推广到时尚、艺术、建筑等更多领域之中,激荡出更多设计灵感。进入同潮共鸣阶段,中国汽车的设计将会有更为清晰的标签。最后一年则需进行实践检验,让中国设计在全球得到认同。

以古为镜打造中国设计新范式

“近年来,中国汽车时候参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视觉丛林,但谈及设计风格,德国设计的精密实用、英国设计的先锋、日本设计的精致、美国设计的力量感,中国的设计风格究竟是什么?”活动现场,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王昀的问题引人深思。如何打造中国设计风格?怎样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范式?或许要从历史中寻求答案。

泱泱华夏五千年,悠悠长河耀星汉。在中国汽车设计中,璀璨的中华文明自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支撑。正如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学者董梅所言:“成为月亮。”要如同月亮照耀古今那样,回溯华夏历史,从中寻找中国汽车设计的独特所在。

为响应时代需求,吉利突破传统设计研究框架,以自主设计分析模型与方法,对造物美学之关键要素R角进行解构研究,寻访“中国R角”设计制式,汲取古人智慧,为当下全球汽车设计提供新的宝贵经验。这也是中国汽车设计界针对R角展开的首次系统性研究,具有标志性意义,更切实推动了中国汽车设计产业发展的研究进程。

论坛现场,吉利设计与湖南大学联合完成的《智能时代下全球“舒服车”的体验设计研究》正式发布。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何人可表示,所谓“舒服(Sofluoo)”不仅仅指静止状态下的舒适,而是多维交互的平衡过程,是一种流动的平衡,同样是不同文化的共鸣。因此,Sofluoo以“天地人”视角为引领,在技术与文化双驱动下,融合吉利“天地一体化”的前沿思维与出行实际需求,将用户体验从功能优化升华为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

同时,吉利设计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完成了《全球化时代下,以中国文化“润”为主题的设计形态研究》,通过不断挖掘、解构、重组,探索汽车设计的中国特质,打造代表时代和具有文化印记的“中国设计”。

以人为本探寻“审美最大公约数”

当汽车“出海”的步伐越迈越大,如何得到全球汽车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中国品牌的共同课题。汽车设计究竟要坚持在地文化,还是要顺应全球审美?究竟要满足大多数,还是要与小众共鸣?

在陈政看来,汽车产品需要面对大众主流市场人群,往往需要选择“审美的最大公约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陈楠表示,所谓“审美的最大公约数”,简单而言便是牺牲小众审美,捕捉更大众的东西。不过,随着传播方式、传播媒介的变化,未来汽车在产品设计上,或许还需强调定制化、小众化。

当然,“最大公约数”之下的审美,一定是超越时间、超越地域局限的。如西方的波普艺术与张大千泼墨泼彩画之间的交融,又如全球闻名的中国名著《西游记》,都影响深远。吉利的设计便一直在追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交融,持续而有力的向世界奏响“中国设计,全球审美”最强音。从“智能吉利2025”战略,到吉利“银河时代”稳步推进并全面落地;从吉利银河E8非凡的越级表现、到吉利银河E5和吉利星愿的“爆单”现象、再到引领中国电混SUV迈入高价值时代的吉利星舰7EM-i,吉利始终深度参与全球市场、以开放之姿全力拥抱全球竞争。

吉利银河星舰7 EM-i

面对当前的汽车出口大潮,“设计出海”同样至关重要。对此,正高级工业设计工程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罗成强调,汽车设计“出海”要重视产品化的思考、文化的融合、生态的创造三大方面。《Car Styling》主编难波治则提出汽车设计“出海”的“3S”,即Service、Sense、Style。

大潮起东方,风正好扬帆,百川合流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中国设计,全球审美”正当时。正如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强调的“设计是吉利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吉利也将与更多行业同仁携手并进,砥砺前行,以好设计为用户创造美好生活,以好设计为产业注入澎湃能量,以好设计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让中国汽车、中国品牌、中国设计真正走向全世界,在全球时代舞台书写中国篇章。

热门推荐